时间:2024-05-09
蔡正莹
摘 要: 校本课程开发要求教师从以往的“课程实施者”的单一角色转变为校本课程的“开发者”和“传授者”、授课过程的学习者和研究者、学生成长的有效引导者和积极评价者的多重角色。本文主要论述教师承担上述角色的必要性及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如何扮演这几种角色。
关键词: 校本课程 教师角色 角色定位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校本课程开发成为一大亮点,各个学校都在涉水、探索中前行。国家在制订的有关课程管理文件中提出了相应的规范性要求,提出要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这些理念和要求的落实离不开学校的贯彻执行,而其贯彻执行必然影响学校教学质量和学生终身发展。由此,作为开发的重要主体——教师的责任义不容辞,其地位和作用愈发显得重要。
综合来看,校本课程作为新事物,教师对其开发的热情是相当高涨的,但在热情投入的同时,如何把校本课程开设得更好,更有针对性,更符合学生实际,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同时也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很大挑战。教师作为课程开发与利用的重要一员,应深化相关理论学习,结合自身实际,分析实践经验,就如何更好地做好课程开发与利用承担的角色展开思考。
一、“开发者”和“传授者”双重角色
国家新课改设置“三级课程”,意味着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是课程的开发者,使教师的角色发生很大程度的变化——他们不仅要决定“怎么教”,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教什么”,意味着我们要实现由课程的“传授者”向“开发者”和“传授者”双重角色的转变。
校本课程开发自主开放,给教师赋权增能,扩展了教师专业发展内容,凸显了教师教育智慧的作用。面对复杂多变的教育情境和具体教育问题,能够灵活应对、顺利解决问题,有效提高实践能力。校本课程开发是教师教育智慧增长的重要途径。
教师应主动承担课程开设和利用工作。学校应积极研究相应政策和措施鼓励老师们开发课程,承担好这一重任。
在开发过程中,教师自主比学生自主更重要。因为没有教师的自主,就没有学生的自主。在校本课程建设中,打破了“官方课程”、“制度课程”一统天下的局面,给予了学校和教师完全独立自主开发课程的机会,为教师主体地位的确立和创造性的发挥搭建了一个宽阔的“平台”。教师应努力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增强自主性,树立课程意识,做好课程的开发者。
学校是教师真正的课程开发实践场所。因为参与决策与开发的主体成员是广大教师,我们应积极倡导树立“学校即开发”、“教室即开发室”和“教师即开发者”的理念。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校和教师真正具备校本课程开发的职能和能力,并结合自身特点开设出有特色的选修课程。
二、授课过程的学习者和研究者
不可否认,我们对新课程的认识总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误区和不足,产生了很多问题。这并不是我们停滞不前或者知难而退的理由。从新事物的发展性上看,一种新的理念从它的诞生到付诸实践需要很多跨越,首先就是对它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抱着积极欣赏的心态做事。
作为开发者,加强对新课程理论及相关内容的学习,对照课程指导意见和参考标准不断修正自己的认识和实践操作过程,进而建立有效的理论学习制度,学会理性思考教学问题。理论指导是促进校本课程开发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保证。通过理论学习和思考,促使教师转变自身观念,理解校本课程理念,指导校本课程开发实践,避免因不理解、误解等出现“穿新鞋走老路”和“新瓶子装陈醋”的现象。
在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必须面对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学科知识的重新组合,包括学科之间的渗透与跨越,有些甚至是可能我们从未涉足的领域。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应乐意学习并开展合作,而且是自觉主动地自我培训与提高,这样,效率和主动性自然可想而知,开发的过程成了不脱产的师资培训。
教师承担学习者和研究者的角色,有助于校本课程开发工作顺利进行,解决实施过程中的大量技术难题。这种角色不一定是“创新型”的,但必须有较高的专业修养和技术能力。例如,教师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提高自身素质,开设历史类、手工制作类、思辨类表达类等。这些都是突破学科、知识、能力、地域等方面的限制,沟通学习与生活、拉近学生与社会的有效尝试,达到很好的效果。
三、学生成长的有效引导者和积极评价者
教育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在关于学生学习理论中说道:“每个学生都有一个最近发展区,给学生设置提高目标,‘跳一跳,够得着’。”这启示我们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必须有相应的考核机制,而且这个机制应当是以激励和引导为原则的。
作为新兴事物,新课程开设校本课程,从教师自身实际情况出发以满足学生自身实际发展为要求,让学生学会交往,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在提高中更有自信。建立一套有效的切实可行的评价激励机制,各有情况,但至少应体现下列共性。
有助于增强学生自信,能在学生积极参与中形成自我认同;有助于学生增强有意识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掌握一项技能,养成好习惯,可以是认识上的或者实际操作上的;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责任感,认识到交流与合作、分享的重要,等等。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使人发生变化,使人变好,就是好的教育;使人变坏,就是坏的教育。”我们在课程开发中要观察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发现学生成长中的缺失。关键是使人发生变化,向着好的体现个性美的方向变化,才是存在并发挥作用的教育。
促进和关心学生个体的自由、健康发展,是新课程的主要立足点和着眼点。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开发学生个体的创新“潜能”。从校本课程的设置到教师主动参与,从过程设计到评价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更关注学习成果的交流与共享,当学生学会分享成果的时候,他的自我期望也在不断升华,由此引领更多学生参与其中进行成果交流与成长分享。
校本课程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而设计的课程,我们更要为课程的创生准备好。新事物的创生是艰难的,学生的发展并非一门必修或选修课程能完全涵盖的。但作为新一轮大潮中的弄潮儿,勇立潮头,充满自信,富有激情,启迪智慧,为学生成长尽力,为自己的教育生涯添彩。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