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古川裕“现代汉语中动语态句式实现理论”研究

时间:2024-05-09

摘 要: 古川裕对汉语中动结构理论的研究深入而具典型性,是学者们研究英汉中动该式必然借鉴的理论。他的《现代汉语的“中动语态句式——语态变换的句法实现和词法实现》是汉语被动表述问题研究的一个全新拓展。其提出:在现代汉语语态变换过程中,句法和词法变换是通过主体隐含、客体显现及结构和言说主语的分化、谓语的虚化得以实现,但研习者必须明晰其理论阐述层次,并要考察各界面间的关联关系。

关键词: 英语 中动结构 古川裕

一、引言

中动结构是否是英汉语言中共同存在的共性特征?目前,何文忠、古川裕、曹宏等学者们的汉语中动结构理论具有代表性。2003年,“汉语被动表达国际研讨会”对包括汉语的语态和语态表达问题与中动结构构造研究的关系问题做了详尽的探讨。其中古川裕《现代汉语的“中动语态句式——语态变换的句法实现和词法实现》较具有代表性,是汉语被动表述问题研究的一个新拓展。基于此背景,对古川裕该理论进行探读,以期更好地研究了解汉语中动结构研究理论。

二、现代汉语的中动语态句式实现理论概述

古川裕称中动结构句为中动语态句式,并举例说明了定义:在语义上靠近被动语态,在形式上靠近主动语态,正处在主动和被动的中间阶段,并直接指出现代汉语语法体系中也确有类似英语中动语态句式实例[1]。

他主要围绕以下问题对现代汉语语态系统进行了探讨:(1)在现代汉语语态变换过程中,句法和词法变换到底是如何实现的;(2)英中动语态句式所产生的句法成因和它内在机制是如何形成的;(3)结构和言说主语的分化,揭示现代汉语中的非“中动结构”句式混淆和辨析。

其中,该理论研究的可贵贡献之处为:(1)清晰地给出工作定义,明确研究对象。所有研究与阐述都围绕他开篇就明确的中动结构特点界定,并始终以此作为评判标准。句型结构有理有据,非任意,反映了现实关系。通过大量现代汉语实例,使读者清晰如何进行现代汉语语态与英语典型中动结构语态相关现象共时研究比较,给英汉中动结构进一步比较研究途径和思路提出借鉴方法。如他列举了“这面包很好吃”和“自然灾害很可怕”等句子,使读者清晰明确;(2)提出:如“叫人V”,“好V/难V”型形容词是使动谓语句“被”、“为”和“叫”字句词汇化形式产物,主体隐含和客体突出显现化是中动语态句式产生的真正机制所在;(3)古川裕在论文中进一步厘清如“这手续办起来很麻烦”等带“V+起来”一直被语言学界广泛认可为汉语中动结构典型句式句,从语法和语义功能上分析,其本质只是情态副词起到描述受事泛时性特征作用而并非动词本质真相,这是论文理论突破点[2]。

三、理论需进一步探讨问题

他详尽地对现代汉语中动语态句式句法动因和主体与客转换机制进行了分析,提供了研究现代汉语中动结构研究新角度,但在研读过程中,以下几点引起进一步思考:

1.观点阐述层次困扰

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理解理论观点层次困难。在文章第二部分,其首先描述了现代汉语动态谓语语态变换的句法实现“把”、“被”、“为”和“叫”字句。而在2.1为平行关系的2.2、2.3及2.4中讨论了本该隶属于说明2.1内容。2.2中详细地描述了以上四种二价如何变化成一价句式。而2.3与2.4更是递延承接2.2,谈论到派生式形容词内容。这四节本应是总分涵盖关系,分属不同阐述层面,但由于他将其放在同一层次分述,使研习者研究论文时,对其内在层次逻辑关系掌握有所困扰,要将处于不同层次的现象厘清,清晰内在逻辑构架并考察各界面间关联关系问题。

2.过重于描述而轻阐析

语法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弄清语法形式和意义间对应关系[3]。在“1.2现代汉语中动语态句式”中,他指出:“语言事实说明现代汉语的语法体系里也有类似中动语态句式的实例。”作为语言学家,他对于英汉二种语言中中动结构句式比较持客观态度,他强调英和现代汉语中动结构句式具有可比性,是一种“类似相近”,而非“绝对对应”,这符合语言学研究基本观点。但他并没有阐明观点原因,而是直接将此作为论点论述前提,进而以此为所有论述起点进行描述。结果造成何文忠等学者认为他对现代汉语中动结构主要是描述性而非阐述性,阐述分析成分少的原因[4]。

四、结语

对现代汉语的语态和语态转换表达问题及实现机制与汉语中动结构构造研究的关系问题的详尽探讨描述,通过对此的研习,可使研习者进一步明晰现代汉语中存在中动结构前提、句式转换的内在动因、机制和模式,拓宽中动研究视角,指导探求影响学习者对英中动习得的瓶颈所在[5],是现代汉语中动研究借鉴的必读之作。

参考文献

[1]古川裕.现代汉语的“中动语态句式——语态变换的句法实现和词法实现[J].北京:汉语学报.2005(2):22.

[2]古川裕.现代汉语的“中动语态句式——语态变换的句法实现和词法实现[J].北京:汉语学报.2005(2):22-32.

[3]朱德熙.语法答问[J].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80.

[4]何文忠.中动结构的认知阐述[D].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2.

[5]刘芳.英语中动结构习得研究-基于哈尔滨商业大学非英语专业ES学生实证分析[J].长春:考试周刊,2015(3):74.

该文为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2532088)阶段性研究成果。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