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如何上好小学六年级数学复习课

时间:2024-05-09

柳晓钰

小学数学总复习是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习过的知识进行再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学习历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但是总复习阶段的复习课常常被认为是知识简单罗列的记忆课、习题机械重复的训练课。我认为,复习不应是简单重复,更不应是机械训练,而应是加强知识联系、促进学生知识发展的过程。复习课如何充分发挥新课程所倡导的“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呢?下面我就《正、反比例》这节复习课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尝试自我梳理,构建知识网络

复习课应以学生主动沟通、梳理所学知识,形成知识网络为主要任务。

在以往的学习中,在教师的训练和指导下,学生已有了这方面独立学习的经验,知道结合本单元的课题和例题及书中的练习题,自己整理知识。所以在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抓住教材,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自己课前预习的成果,包括自己梳理的知识网络,采取互相质疑的方式交流书中典型习题的答案。从而达到互相启发,互相督促,共同提高的目的。

这一环节,我放手让学生在小组内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不打断全班的交流和学习,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组内交流时,让学生自己整理知识,画知识网络图,自我总结规律性知识,自己将前后易于混淆的知识进行补充区分,这些措施能激发学生主体性,帮助学生形成数学知识的整体联系,为深入理解、运用知识等起到很好的作用。

小组长根据书中的习题设置练习题,对组内同学进行检验,对小组内经过研究仍不会的知识进行统一搜集,上报给老师。

学生交流时,我到各个小组巡视,除了收集学生自己小组合作不能解决的问题,分析其原因,思考解决的对策外,还着重关注学困生的准备状况,看小组成员是怎么提供帮助的,避免出现简单告知或无人问津现象的发生。

通过巡视,我发现,学生大都能整理出本单元知识的网络图:

正反比例复习变化的量表格图像关系式?摇正比例意义判断关系式?摇反比例意义判断?摇

但是,关于正反比例的判断,学困生依然不得法,有猜答案的现象。究其原因,是学生没能很好地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没有掌握判断方法。这是本单元学习的难点,与我预想的状况一样。这也是下一步合作交流时要重点解决的一个问题。

二、进行全班交流,突出核心内容

在学生自己整理组内交流知识后,再进行全班交流。在交流的时候,梳理知识网络的同时,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例说明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复习课知识网络的梳理,绝不是仅仅说几个知识名词、背一背法则或概念就说明学生掌握知识了,通过举例理解知识为了检验学生是否很好地内化了知识。

例如:一个中等生在叙述反比例的意义时,举了这样生活中的例子:他从家到学校,第一天用了8分钟,每分钟走60米,第二天用了6分钟,每分钟走80米,他步行的时间和速度是两种变化的量,时间和速度乘积也就是路程是一定的,所以他所用的时间和速度成反比例。这说明他真正掌握了反比例的含义。

但教师并不能因为这个汇报的学生掌握了知识,就认为学生在小组交流过程中存在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得以解决,还需要对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适当点拨。

如前面提到的:怎样判断两个量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关系,我又作为重点,对学生进行点拨。

我提供给学生这样一个表格:

组织小组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对比正反比例两个概念进行了比较:

经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得出:

在这个基础上,我进一步让学生进行讨论,进而总结出判断正、反比例的“三步判断法”:一看变化:看一看题目中的两个量是否都在变化;二看结果:看一看两个量是否存在比值一定或乘积一定的关系;三定关系:在此基础上,比值一定的两个量成正反比例关系,乘积一定的两个量成正反比例关系。显然,在这样的总结比较、抽象概括的过程中,更有助于学生建立前后知识的联系,促进理解,对所学知识具有更深的认识。

三、进行学习测试,夯实基础知识

在进行全班交流,教师重点点拨之后,本节课,我又结合单元重点,设计了一些基本练习题,进行自我复习效果检测。本节课我设计的习题如下。

1.

上表中(?摇?摇)和(?摇?摇)两种量在发生变化,它们的(?摇?摇)一定,所以成(?摇?摇)关系

2.

以上表中的两个量成(?摇?摇)关系,因为两个量的(?摇?摇)一定。

3.判断下列各题中的两个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并说明理由。

(1)正方形的周长和边长。

(2)圆的面积和半径。

(3)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4)订阅《文学少年》的总价和本数。

(5)长不变,长方形的周长和宽。

(6)圆柱体的高一定,体积和底面积。

(7)圆柱的侧面积一定,它的底面周长和高。

(8)一个数与它的倒数。

(9)三角形的面积一定,它的底和高。

(10)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

让学生人人动笔,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学习效果检测,然后同桌交换批改。对于学困生的检测答案,教师要亲自批改,以了解其出现困难的原因,便于课后辅导。

在设计习题过程中,对学生掌握较好的知识点,可以一笔带过,也可以小组口头交流解决,对学生比较容出错的内容,可进行形式多样的练习,而且每个同学都必须动笔解答。这些练习可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练习的内容要注意算理、规律或知识技能、知识的纵横联系,必须有一定的基础性、综合性、启发性、代表性与典型性,帮助学生从中找出解题的规律与方法。

新课程背景下的单元复习题要避免单一解题技能的训练,应该努力提供综合性强、覆盖面大的习题,提供具有探索性、开放性、挑战性的数学活动,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本节课中,为了增强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

1.一辆汽车在高速路上行驶,速度保持在100千米/时,用三种方法分别表示汽车行驶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关系。

2.平行四边形的高为6cm,它的面积与底的关系用三种方法表示。

这样的习题将多个知识点融合在一起,既是数学问题,又是生活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从数学角度理解问题性质,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复习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现在六年级的学生已完成了小学数学全部内容的学习,对每个单元进行一次系统的、全面的回顾与整理是十分必要的。所以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必须了解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考虑自己班级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在整个复习过程中,不能让学生只做“听众”、“观众”,应把复习的机会还给学生,通过多种策略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让学生自己完成回忆、讨论、整理、沟通、归纳、应用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交流中,经验得到分享;在质疑中,知识得到确证,在补充中,意义得到拓展,数学课堂也由此而充满着合作、交流、探究、拓展,让学生充分绽放思想的花朵,让每个学生更出彩。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