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挖掘课程资源,丰富高中思想政治课内涵

时间:2024-05-09

王志荣

摘 要: 课程教学必须贴近生活,体现时代特点,注重学生的需要。教育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应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应该充分挖掘、利用当地信息材料,采掘当地课程资源,充实丰富高中思想政治课。

关键词: 高中思想政治课 课程标准 基本原则 实效性 原则性

一、从新课程标准看使用当地课程资源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当地课程资源的一大特点是,它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经验,贴近本地区社会科技发展的实际,拉近教材与学生的距离,有利于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1.从形式上看,使用当地课程资源,使教学不再拘泥于教师课堂上“填鸭式”的讲授,而是把课堂教学延伸到家庭,延伸到社会,把教学的“触角”伸到每个学生的课余生活。这有利于学生自我发展中主体性和主动性的发挥及个性的张扬,有利于提高教学的趣味性与生活化,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符合新课程标准关于“从只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过程”的要求,符合“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

2.从内容上看,当地课程资源来源于当地社会,来源于学生生活,都是学生熟悉且喜闻乐见的内容。其实施更容易受到学生的欢迎与支持,更符合新教材与新课程标准关于“只有符合当地实际需求和学生需要的教材才是最好的教材”的论述,以及各学校必须努力开发校本课程的精神,符合时代要求。

3.从活动过程看,当地课程资源的使用,可以使教学活动更灵活多样,更有利于学生的参与,有利于提高教材、教学的“可信度”。教师可以围绕教材内容,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与能力,从不同角度设置不同层次的课题,鼓励学生通过课后调查、访问,查阅资料等,为老师上课引证,或自行得出结论,对比课本观点,寻找异同点及原因。这样就公平地为每个学生提供了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乐于参与,并获得成功体验;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其个性能力,追求并鼓励学生的多元发展;注重学生在活动中责任感和自信心的培养,更符合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课程价值应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的精神。

4.从目的、意义上看,注重多形式、多渠道挖掘、使用当地课程资源,更注重学生的能力特点与实际需求,更注重学生的逻辑思维、组织、表达、写作等能力的提高及协作精神的培养,为学生个性的张扬提供现实条件,符合新课程关于“课程目标应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的要求。

二、使用当地课程资源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挖掘当地课程资源,充分发挥乡土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最重要的是获取资料和使用资料两个环节。首先是获取资料。即要围绕课本知识,按照学生能力特点,分层次设置几个子课题,指导学生分小组通过查阅当地文史地等有关资料,或实地走访有关人员,调查有关单位,获取有效信息。既让学生体验参与的艰辛与获得成功的喜悦,又通过学生对教学过程的极大参与,提高教材对学生的吸引力与说服力。其次是资料的使用。通过自己动手而获得的信息与结果,对学生而言,显得如此可贵,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迫不及待地想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因此,可以通过学生课前演讲,教师课堂引证,举行活动课,甚至举办阶段性成果展等方法,适时展示学生的“杰作”,充分重视每个学生的“收获”,让乡土教材真正成为一份宝贵的课程资源。当然,在挖掘、使用乡土教材时,必须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1.针对性原则。新课改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乡土教材的使用,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课本知识,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阅历,提高学生能力,让乡土教材真正成为校本课程资源,把当地课程资源与课本知识有机结合。因此,一方面,在乡土资料的选择及课题的制定上,必须贴近学生生活,要针对学生能力实际,另一方面要针对课本基本知识点,达到既能引起学生兴趣和热情,激发他们的思维、活动兴奋点,又能更好地理解、掌握课本知识,完成教学任务。如我在教学高一年级《经济常识》中关于“我国农业目前的现状及对策”时,针对本区农村发展现状,提出“发展‘两高一优’农业的重要性”这一课题,采用“撒网”式的方法,要求学生根据自己了解的内容,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利用课余时间,各自回到家乡进行访问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提炼上升为一定的理论,然后组织学生对大家的调查结论进行整合。很快,同学们得出了几个共同的结论,即本区农业目前普遍存在生产工具落后,生产效率低,种植品种虽然以经济作物为主,但由于市场狭小,信息不灵,盲目种植,外来打击大等多方面原因,导致经常出现高产不高收现象等。

2.主体性原则。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渗透“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因此,在组织学生收集当地资料,为教材“引证”时,必须更注重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我在教授高二年《哲学》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时,为了更好地说明“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错误的社会意识也具有反作用,有时这种反作用还是非常巨大的,我们不能忽视”,要求学生收集“法轮功”在当地造成的影响及其对当地百姓、社会利益造成损害的有关资料、数据。

3.时效性原则。十五、六岁高中生的猎奇心理绝不亚于初中甚至是小学时候,特别是随着掌握知识的不断增多,满足自身猎奇心理能力的不断增强,富有新鲜感的东西较之课本上现成、老套的“史实”,当然更具吸引力。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搜集当地素材,挖掘当地课程资源的时候,必须注意资源的时效性,体现时代的特点。

总之,来源于学生熟悉而又亲切的周围环境,来自于学生亲自动手获取的乡土资料,既贴近学生生活,深受学生欢迎,又体现时代的特点,符合课改精神,更注重“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理应得到重视和使用,让它们顺顺当当走进高中《思想政治课》,构筑高中政治课的一片蓝天。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