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激发学习动机,提高课堂有效性

时间:2024-05-09

郑玉珍

摘 要: 通过对历史课堂的反思,探讨课堂有效性。构建有效课题,要求学生高效学习,首先是学生愿意学,其次是教师的“帮助”。需要增强学生学习动机,包括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促使学生愿意、乐意学,从而认真、努力学习,提高学习有效性。

关键词: 学习动机 课堂效率 历史课堂

月考结束,高三(11)班这次考试居然取得了很大进步,成绩由原来文科班的最后一名升到现在的文科班第二名,仅次于重点班。成绩整理后第一时间把好消息告诉同学们,结果爆发出数次掌声,同学们相当雀跃。接下来整一节课大家都全神贯注地听课,没有一位同学不认真。我惊讶于这么一节课,真是久违的课堂。

为什么会这样呢?显然不是我的魅力、不是我的能力,而在于成绩——他们得到的肯定,他们的信心,使他们精力充沛、身心投入。我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课堂“知识”已经很好地落实了。这也是我追求的有效课堂。构建有效课堂是每位教师都应该、必须做到的事情,可是行动起来十分困难。何为有效课堂?个人认为一个很重要标准就是三维目标是否落实,学生学习是否有成效。学生学习是否有成效主要取决于两大因素,一是会不会学,二是愿不愿学。前者属于学习方法与策略,后者便是学习动机。相同群体中,学业水平取决于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就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导致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1]。学习动机对学习活动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推动和维持两个方面,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当学生缺乏学习动机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学习活动逐步引发学习动机,而学生学习动机一旦形成,即能改进学习活动。学习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两种,一般来说,内在动机比外在动机能更持久地推动个体学习。

一、提高课堂效率,激活学生内在学习动机

“内在动机是因个体内在需求而产生的学习动机”[2]。人本主义心理学创立者马斯洛强调人类的动机是由多种不同类型需求组成的,对于高中生的学习来说,有几种层次的需求十分重要。

1.关注与支持激活内在学习动机

高中生正处在青春期,多情善感,极易受鼓舞、受熏陶。教师抓住这一特点进行情感激化与培养,使其转化为学习动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以良好师德风范,并利用各种形式方法不失时机地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进而建立浓厚的友谊,形成和谐、愉悦、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开展富有情意的活动,扩大友谊交往,在课堂上、在课堂外,使自己成为学生可以依靠、信赖的人。或表扬,或批评,或关心,或指导,循循善诱。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帮助,体察到健康宽松的心理氛围,从而萌生强烈学习动机,带着情感学习,增强学习效果。

教师对待学生应一视同仁,营造满足全体学生心理需要的舒畅、协和的人际氛围。爱护每位同学,不论优生、“差生”。在师生感情融洽浓厚的基础上,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同学之间的感情,同学们都相互友爱、帮助、感染,使班级成为温馨的集体。

2.认可与自信激活内在学习动机

高三(11)班这一“成功”的课堂主要在于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威力”,这是最好的无形学习推动力。学生的自信就是最大动力,自我信念是内在动机的核心部分。一个人一旦形成了一种期待,就会把这个信念当成真实的,并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最终使其信念变成现实,这是心理学中的自我实现预言。正如古代塞浦路斯一位善于牙雕的国王,他把全部热情与期望倾注在自己雕刻的美丽少女塑像身上,后来竟使塑像活了起来。

因而在课堂中、学习生活中,教师应该多给予学生肯定、鼓励、赞扬,哪怕一个眼神、一句话,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灌输:你能做到,你可以做好。使学生确实能从教师一个肯定眼神、一个鼓励目光、一个细微动作中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激励与信心。

3.喜悦与兴趣激活内在学习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从哪里来,可以从信心当中得来。有了信心,学生就有更大兴趣投身于课堂当中、学习当中。

兴趣作为心理倾向,是一种稳定的,而非偶然的、暂时性的指向。兴趣在教学活动中有着重要意义,学生一旦有了兴趣,就会对学科产生强烈求知欲望,明显表现出对所学内容必须理解,必须掌握心理倾向,因而学得十分积极主动,很有成效。教师是课堂心理环境的直接创设者,学生心境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手段,营造宽松、愉快的合作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气氛中充分发挥智慧,激发合作学习兴趣。

二、提高课堂效率,激活外在学习动机

外在学习动机指受外部因素影响形成的学习动机。学生学习活动不是孤立的,也不是封闭的,而是个体不断与外界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学生学习困难固然有个体内部原因,但同时有环境因素,其中教师教学行为和课堂环境是两个很重要因素。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教学气氛。

1.创建和谐师生关系

“教师的天职不就是‘帮助’学生吗?帮助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成长,无论是批评还是表扬,其实质都是‘帮助’。时时刻刻以帮助者的身份面对每一个学生,似乎应该是教师对学生的专业态度”。“心平气和、心态积极、尊重学生、帮助学生、始终把学生的学习(广义的)放在第一位,这些似乎都应该是教师对学生的专业态度”[3]。教师应该坚信学生具备学习“能力”、基础、品质,始终相信自己的学生,坚信学生性本善。或许某一刻学生不清楚、不明白、做不好,但仍对自己说:学生能学好,学生是可以学好的,学生是能做好的。这只是一时知识缺乏,一时的懒惰,一时糊涂,一时被诱惑了。

具备这样的态度,教师便具有一颗宽容的心,接纳每一位学生,接受每一位学生的优缺点,想方设法使他由短暂的“恶”变回原有的“善”。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教学中更多的是鼓励,而且是想方设法地鼓励。具备专业态度,使教师具有一颗赏识的心,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经常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使之更闪亮。肯定学生的表现,肯定学生的参与,肯定学生的付出。

教学工作其实就是唤醒、激活学生的过程,每个学生都有认知能力,包括记忆、思维、想象、感觉及情绪。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要关注学生,掌握学生现有水平,以生为本,关注学生及发展。必须相信学生,具有宽容的心、赏识的心,这样才能在整个教学中十分了解并体现学生现有水平、学习态度、思维特点和个性差异。如果没有一颗宽容的心,则如何了解?如果没有坚持的态度,则如何宽容?如果教师对学生缺乏关注,教学就是无效的。

2.创建宽松、和谐的学习课堂

学生是学习任务的执行者,是学习目标的实现者,是教学效果信息的反馈者,应该是课堂教学的主人。现代教学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自我教育的过程,学习活动是一种认识过程,但它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要求学习者全身心参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中必须发挥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使其思维活动多样化、丰富化,给学生留有更多思维空间,努力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试想,如果没有古希腊民主政治,则很难有古希腊灿烂的文明;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百家争鸣’局面原因大抵如此,历史教学通过平等、和谐学习环境的创设,使学生朝着创造性、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教师主题性地位得到体现”[4]。

因此课堂教学中除了处理好教师与教材、教学方法,还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课堂中给予学生足够主动积极思考的活动空间,调动学生参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课堂中多种信息交流与反馈。

提高教学效率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如何达到?方法、形式是多样的、多变的。教育与心理是密不可分的,如何更好地实施教育,需要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运用教育规律和心理规律。课改中要求凸显学生主体地位,体现以学生为本,如何实现?要求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参与,这一主动性必须增强学生内在动力,强化教师、课堂二者的外在动力的推动。教师应在教学中重新审视教育对象,从学生心理、思维、学习入手,凸显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无论是课堂上,还是课余。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效率,使教学有效、有意义。

参考文献:

[1]李伯,燕国材.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235.

[2]吴增强.学习心理辅导.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76.

[3]李茂,编译.今天怎样“管”学生——西方优秀教师的教育艺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5.

[4]朱汉国,郑林.新编历史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28.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