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汤琳琼
摘 要: 高职教师教学能力是高职教育实现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关键。当前高职师资队伍存在师生比不足、结构不平衡、“双师型”教师少、缺乏科学的高职教师资格认证标准等问题,学者根据对高职教师教学能力构成的研究提出高职教师教学能力标准应遵循综合性、职业性、创新性、发展性和“以生为本”的原则,构建涵盖教师基本能力、课程设计能力、有效实施教学方法的能力、教学评价能力、教学发展能力的高职教师教学能力标准。
关键词: 高职教育 教学能力 能力标准
高职教育是以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为目标,通过传授各类专业技法,培养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需要的能力教育,是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因此,高职教育作为培养产业升级第一线人才的主力军,人才培养是立校之本,打造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则是立校之基。高水平的教师是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前提条件,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对于提高教育质量、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从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向质量提高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转变,其意义自不待言。
一、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现状
我国高职教育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蓬勃于20世界90年代末期。高职院校为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必须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但高职院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1)高等职业教师师生比不足。截至2010年全国高职平均师生比为1:17,距教育部提出的1:14的师生比还有不足,离发达国家1:10的师生比相距甚远。(2)专任教师队伍结构不平衡。学历结构方面,高职院校专任教师的学历水平基本集中于大学本科,硕士以上学历人员仍然较少,不能满足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需求。职称结构方面,2010年我国高职院校专任教师正高级14655人,占3.6%,副高级101133人,占25%,高职称人数较少,不利于人才的优化培养。年龄结构方面,专任教师中年龄在31-45岁左右的中年教师约占总人数的52%,这些教职工中约有62%的人员职称是讲师或讲师以下,呈现出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型,不符合专业化高水平教师队伍持续恒久建设的需求。“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2010年我国高等院校“双师型”教师人数仅为167902人,仅占专任教师人数的12.8%[1]。(3)缺乏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教师资格认证标准。我国高职院校教师资格认证标准依据的是1994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国务院1995年颁布的《教师资格条例》,对于职业教育的教师资格认证并未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这不利于教师专业的发展和职教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4)高职师资培训体系不健全。我国高职教师培养并未形成系统连贯的职前职后培养课程体系,职前培养是以取得高校教师职业资格证必须通过的考试而开展的课程培训,职后培养一直采取“在职培训为主,脱产培养为辅;本地进修为主,外地进修为辅;学历培训为主,技能培训为辅”的培训方式,培训效率低下,对学术前沿动态和产业技术高端发展反应迟缓,不能满足高职院校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需求。
二、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标准构建原则
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也区别于就业培训,在教师教学能力标准界定上应该按照人才培养需求遵循综合性、职业性、创新性、发展性和“以生为本”的原则。
(一)综合性
高职教育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这就要求高职教师教学能力必须体现为理论知识丰富和实践操作能力较强的综合性教学能力。
(二)职业性
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为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因此,高职教师的教学能力必须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着眼点,正确把握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性和要求,体现教学培养的职业性。
(三)创新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前,各高职院校正在大刀阔斧地改革原来的不适合高职教学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因此,高职教师在教学能力方面必须具备创造性的思维、创新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发展性
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是为满足社会企业需求,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日益更新,行业、企业、职业,产品、工业和技术标准等随之不断更新进步,这些对从事一线工作的操作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相应的,高职院校教师必须紧扣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脉搏,更新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不断提高教学能力。
(五)“以生为本”
所谓“以生为本”,简而言之,就是教育在“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下,强调教师要心系学生,把学生的事情、利益,尤其是学生的成长发展时刻放在心上,努力引导、培养学生,竭力关爱、服务学生。由于高职教育在中国的特殊地位,入校学生参差不齐,各种问题频出,高职教师在教学中更要注重学生的切身需求,合理引导,循循善诱,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三、高职教师教学能力标准构成要素
根据上述原则,高职教师教学能力标准构成要素应包含教师的基本能力、课程设计能力、有效实施教学方法的能力、教学评价能力和教学发展能力。
(一)基本能力
基本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基础,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它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采用学生易于接收的口头和体态语言连贯地传达教材信息、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高职教师不仅在校园内需要与同事和各教学部门沟通协调,还要与学生和家长进行交流沟通,与企业、行业从业人员进行交流协商,这就要求高职教师具备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高职教育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学生的社会实践教学,无论是校内实训基地的实践教学,还是企业的工学结合、顶岗实习,都需要教师进行组织实施,因而高职教师需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二)课程设计能力
高职教师首先需要真正理解课程,能够准确、深入、全面地认同、吃透与领会课程的真实主旨,在观念层面认同和把握课程的理念与内涵。教师能够以课程培养目标为方向,综合考虑学生能力、行业需求和学科目标,选择科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内容,并且按照一定的标准或维度将选择出来的课程内容组织起来,使之序列化,从而使课程具有一定的体系。与此同时教师还需要具备开发有助于实现课程培养目标的相关资源的能力。
(三)有效实施教学方法的能力
高职教师能够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教学、学习和技术方面的知识,为学生模拟虚拟的行业职业场景,促进、支持学生创新性思维和发现;创设信息丰富、知识全面的学习环境,设计多样化及个性化的学习活动,满足学生在学习风格、学习策略方面的差异性,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能够利用现有的和新兴的数字化教学工具整合教学信息资源,促进学生使用协作性的工具思考,理解理论概念,掌握实践操作技能。
(四)教学评价能力
教师的教学评价能力包含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能力、课程评价能力、自我教学评价能力及相应的评价反馈能力。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能力是指教师对学生的课堂学习和课后自主学习的效果走出合理地、正确的评断能力,其结果能够促进学生积极管理自己的学习过程。课程评价能力是指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能够根据精品课程建设的标准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组织进行恰当评价的能力,其结果是有利于更好地建设高职课程。自我教学评价能力是指教师对自身的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进行监督和检查,并且运用教学评价结果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品质。
(五)教学发展能力
教师的教学发展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发现新问题,敢于提出新问题,通过各种途径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关注区域性和全国性乃至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和经济发展趋势,掌握高职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动态,扎根于行业企业的发展动向和职业需求,运用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理论素养,使教师的教学能力保持强劲的活动和可持续发展的态势。
总之,教师是实现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根本,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是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条件,高职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探索,这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广大同行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邓英剑,等.高职师资队伍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7(06).
[2]黄刚娅,等.论高职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的认证与培养[J].职教论坛,2012(11).
[3]蒋天衡.高职院校教师课程建设能力分析[J].机械职业教育,2013(10).
[4]李茹.高职教师教学能力体系构成与培养策略[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0(19).
[5]邵建东.高职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的现状及提升策略[J].职教通讯,2010(12).
[6]滕祥东,等.探析高等职业教育教师的能力结构[J].教育与职业,2008(33).
基金项目: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学院立项研究类课题“高职教师教学能力模型的中外比较研究”(A-0282-14-319)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