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人文关怀在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中的价值实现途径

时间:2024-05-09

张大文

摘 要: 人文关怀是一个与人的价值、人的个性、人的尊严、人的理想、人的生活、人的生存意义等密切相关、内涵丰富的概念。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是建构在大学生人格基础上,解决大学生的立场、思想、观念等问题,塑造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理想人格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过程中,高校应积极探索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有效途径,建立健全人文关怀的长效机制,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形成。

关键词: 人文关怀 价值实现途径 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

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在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过程中,高校应坚持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原则,积极探索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有效途径,建立健全人文关怀的长效机制,有效地增强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针对性,促进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形成,实现大学生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人文关怀在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中的价值是一种潜在的价值,要通过一定的原则才能转化为现实价值。这就要求高校全方位、多渠道地创造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人文环境,改变在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过程中对人文关怀的忽视。

一、全方位、多渠道地创造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人文环境

环境对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具有重要地促进作用。良好的人文环境能够“给学生以宽松、和谐、美感的人文氛围,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具有强烈的导向作用和规范作用,可以引导或者约束人的行为”。因此,在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过程中要全方位、多渠道地创造有利于其良好发展的人文环境。

1.积极创造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校园人文环境

校园人文环境,是“高校师生共同创建的一种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这种由文化营造出来的人文环境将从高层次上影响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塑造。因此,高校应从以下方面加强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校园人文环境的营造。

首先,要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氛围。高校应在图书馆、教室走廊、餐厅等大学生经常活动的场所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氛围,如增加图书馆人文社科图书和报刊的数量,在教室走廊张贴名人画像和名言警句等。

其次,要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氛围。在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过程中,一方面要在塑造者和大学生之间营造平等和谐关系,将理想人格塑造的权威由外在强制转化为内在自觉,让大学生在理想人格塑造中真实地体会到塑造者的尊重和关怀。另一方面要在大学生之间营造互帮互助、和谐融洽的同学关系,培养大学生深厚的人文情怀,将人文关怀有效地融入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中,从而有效地实现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功效[1]。

最后,要营造积极向上的大学文化。积极向上的大学文化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培养大学生理想的人格。大学生处于积极向上的大学文化中,可以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培养思想品质,锻造理想人格。因此,高校可以利用广播、校园网、板报、校报、橱窗等各种传媒,积极宣扬典型人物的先进事迹,大力开展学生社团活动,以此创造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校园人文环境。

2.积极创造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家庭人文环境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又是终身教育。因此,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塑造离不开家庭教育。人文关怀在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中的价值的实现也就离不开良好的家庭人文环境。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家庭人文环境的营造,首先要求父母自身要提高人文素质修养,注重人文品质的提升。其次对孩子进行人性化的教育,对孩子正确的做法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对孩子错误的做法要从正面进行教育和引导,讲道理,摆事实,坚决杜绝打骂现象。最后要为孩子提供良好的人文教育的家庭场所。

3.积极营造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网络人文环境

网络的普及与应用给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塑造既带来机遇又带来挑战,这就要求高校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中积极营造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网络人文环境,发挥网络优势体现人文关怀。高校应该实行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进网络,确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网络人文环境,同时实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进网络,确立坚持党的先进性的网络人文环境。

二、改变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对人文关怀忽视的现状

高校在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中往往忽视人文关怀,导致人文关怀在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中的缺失,因此,要改变这种现状,高校应在大学生理想人塑造中落实以下方面:

1.在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中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主体性是指:“人在一切对象性活动中与客体相互作用而表现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功能性特征,它的基本内涵包括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三个方面。”大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大学生能够自觉地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的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认识和改造世界,并促进自身的发展。马克思认为人的主体性主要表现为人作为活动主体在对客体的作用过程中所体现出的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这就要求高校在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过程中必须引入人文关怀,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

首先,在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中要尊重、调动大学生的能动性。在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中,大学生不仅仅是被塑造和管理的群体,而是具有能动性的群体。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实现必须在尊重大学生能动性的基础上,调动他们的能动性,实现能动作用的发挥。

其次,在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中要发挥大学生的自主性。所谓自主性,是指在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中,大学生有权利对自身理想人格塑造的进展起着独立和自主抉择的作用,这是大学生主体性地位的一个重要方面。

最后,在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中要引导大学生的自为性。马克思指出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为:“动物只是按照它们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要求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尺度来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大学生的自为性主要是指大学生自觉、内化的一个过程。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塑造需要积极引导大学生的自觉性和自为性的培养,其中主要的一点是引导大学生自我塑造。自我塑造是指大学生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自我选择、内化、调控等过程,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并改善自我理想人格的一种自省自律的高度自觉的活动。

2.在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中要注重大学生的个体差异

马克思、恩格斯历来重视个体差异,认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在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中,每个大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作为单独的个体,每个大学生不仅有自己独特的心理特征和兴趣爱好,还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理解方式。因此,在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中要注重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实效性。

首先,在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中科学地认识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正确地确定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目标、内容和方法,进而提高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科学性。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科学性取决塑造内容、目标和方法的科学性,而这一切又都取决于对大学生人格发展状况及变化规律即个体差异的科学认识。因此,只有科学地认识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其人格发展状况,从大学生的实际状况出发,遵循其人格发展的规律,才能科学地确定塑造内容、目标和方法,科学地实施理想人格塑造,有针对性地关心人和爱护人,实现人文关怀在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中的价值。

其次,在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中只有认识并注重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才能有效地实施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提高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针对性。由于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价值取向、道德标准及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的不同,也就决定了他们具有不同的素质、性格、能力及兴趣爱好,人格也就各具其特点。因此,高校只有正确区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大学生的人格特点和差异,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中出现的种种矛盾,达到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效果[2-3]。

最后,在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中只有认识并注重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才能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内在积极性,从而提高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有效性。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过程实际上是大学生在塑造者的影响下实现理想人格确立的过程。塑造者的塑造影响是大学生理想人格确立的必要条件。而大学生开展的自我塑造,进行理想人格塑造的积极性则是实现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内在根据。因此,能否增强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效果,关键在于调动大学生进行理想人格塑造的积极性。高校只有在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中注重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全面把握大学生人格发展的状况,并善于发现并调动起进行理想人格塑造的内在积极性,才能实现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目标,提高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有效性。

3.在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中要凸显人性化

人性化既是人文关怀在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中价值实现的目标,又是人文关怀在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中价值实现的具体体现,因此,实现人性化是高校在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中实现人文关怀价值的前提和基础。

首先,大学生理性人格塑造的目标要人性化。长期以来,我国的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目标侧重维护和巩固社会制度,协调和服务社会关系,对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塑造都以此为出发点。这种目标的实现只具有工具性,突出的是政治本位,实际上是对大学生进行的工具化塑造。这种形式的目标塑造在一定的时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这种合理性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对其进行调整。在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过程中要将大学生作为目的而不是工具,即将其作为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出发点,以培养大学生社会化的理想人格为归宿,最终达到高校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目的。以社会化理想人格为本位的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人性化目标的确立,不但要以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为依据,而且要充分认识并考虑到大学生人格发展的规律和需要,关照并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4]。

其次,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内容要具有人性化。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内容要贴近大学生的生活,与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息息相关,以此使大学生易于接受其塑造的内容。因此构建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内容要紧紧围绕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这个中心,以人文社科、思想道德、法律知识的创建为结构,以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关心的问题为着眼点,着力解决大学生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最后,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方式要具有人性化。在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过程中,要改变过去那种塑造者居高临下、以权压人,我说你听、我教你服的单向式、填鸭式的强制灌输方式。塑造者和大学生之间应该保持一种双向互动的交流方式,建立一种相互平等、尊重的对话关系,彼此之间做到教学相长的同时实现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塑造。

参考文献:

[1]桑春红.和谐社会视域下的理想人格[J].理论界,2006(8).

[2]李训茂.论人文关怀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中的重要性[J].前沿,2006(9).

[3]朱湘虹,秦秀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加强人文关怀的理性思考[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4]林静.人文关怀:学校德育工作的另一种思考[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3(5).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工商学院青年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3QN01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