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反向阅读:语文阅读中的新思泉

时间:2024-05-09

盛杏妹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了语文教学要重视阅读教学,而阅读则是需要感悟的,阅读中的感悟是作者与读者心与心相互碰撞、情与情相互冲激后的融合,它需要学生自我的深入的阅读。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让学生充满兴趣地自主阅读探究,逐渐培养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呢?不妨尝试采用反向阅读,通过声东击西法、跳出课堂法、形式为上法、开放思想,自主选择法、重组提取法,让阅读教学更深入,更有效。

一、声东击西法

常规的阅读是快速把握文章的中心意思,教师辅导学生单刀直入,直奔主题,集中准确,高度概括。但这样的形式常会使学生产生厌倦,甚至是排斥心理,更别说让学生深入地感悟了。这就要求教师避开常用的、一般的理解、分析、探究方法,另辟蹊径,反向性地进行思维,用全新的观念和角度研究问题,从而得出新颖而独到的、令人赞叹的结论。这是反向阅读方法之一。

例如研读《春》,常规的阅读教法是提问文章可以分成哪三大部分?文章里描绘了几幅春意图?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描绘春的?多读文章,感悟文章里的语言美。这样的教学程序固然能使学生对文章的主题有充分的理解,但是问到学生学后的感悟时,多数学生都说这篇文章并不美。原因是什么呢?可能与一贯以来的教学程序、手段毫无新意有关。

声东击西法的反向阅读,是有意先避开文本,走向生活,迂回一下,而后水到渠成,一语回归。《春》就可以这样来声东击西。教师先不涉及文章内容,而是从旧历的节令入手,启发学生思考,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并指出《春》写了从立春到立夏之间的景物,一条“时令”的纵线贯穿其首尾,此观点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二为反向立论式,即完全推翻已有的结论,以充足的论据另立一说,集考证、辨析、推论于一体,让学生认为言之有理并给以接受。

如此,学生就能较有兴趣地阅读全文,真切地发自内心地研读文章,从而深入地感悟到文章的主题思想,与作者进行一番心与心的对话。

二、跳出课堂法

从新的课程观出发,语文应该有更广阔的时空和内涵。从这个层面上看,语文的内容要大量地引进生活。语文所教的应该只是一个例子,或者一个话题,这样一来,大量的社会生活和其他方方面面的东西就都能引入课堂。很多的社会资源也是课程,为什么一定要圈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呢?而通俗的教法则常常是先文本,后生活,再回归文本。然而,有时候我们若反向而行,效果则会更佳。

比如学习《批评与自我批评》一课,学生对这篇文章的中心意思一读就懂,一问就会,但一说就没意思。这时,我们就可以反向阅读这篇文章,就可以先引入生活,在现实的生活中更明确作者的思想。那么怎样由生活到文本呢?在延安时期民主人士黄炎培与毛泽东有这样一段对话:当初国民党也是为国为民的党,蓬蓬勃勃地发展着,可说要倒台也就一眨眼的事。真可谓其兴勃也,其亡忽焉。这几乎成为一个历代王朝的兴亡周期率。毛泽东沉重而自信地说: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摆脱和支配这个周期率的方法,那就是让人民时时监督政府,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有无这“两个批评”居然关系到一个国家政权的生死存亡,那课文的没有意思的中心意思就有点意思了。

所以,生活是语文生命成长的最佳课堂,提升生命质量的圣地,那么我们既要学会蹲在课堂学语文,又要跳出课堂阅读语文,这样学生的多元化理解阅读也才会有可能。

三、形式为上法

通常阅读是从内容到形式。而反向阅读则可以从形式反求内容。还是举《批评与自我批评》为例,学生通过跳出课堂法,就已经从外围上突破了课文的内容,而这篇文章是议论文,这里的形式主要指文章所运用的论证方法。文章提出论点进入论证后,使用的第一论证方法是喻证法。说白了就是一个比喻,从修辞上讲是比喻,在议论文中出现则通常谓之为喻证法,至于说明文中运用之则又改称为打比方了。这就是语文概念的串变。学生感觉语文不好学,摸不到头脑,或许是语文教科书人为地制造了一些语意交叉,本质未变却不断更换称谓的语文概念所致。这需要教师点破它,使学生消除忌怕新概念的畏难心理,辅导学生居高临下俯视之,触类旁通驾驭之。排除了形式学习上的障碍,这时要求学生从形式反求内容,他们就会很乐意,也就很容易完成。教师提问,这里用喻证的方法证明了一个什么观点。学生一看就明白,用打扫房子洗脸作比是要证明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必要性。

文章的第二个论证方法是引证法,第三个论证方法还是引证法,第四个论证方法是例证法,最后运用的论证方法则是排比反诘论证。也就是文章结尾的文字,作者运用了一组排比和反问的句式,充满激情,真切感人地号召我们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有力地结束了全文。

四、开放思想,自主选择法

传统的阅读教学常常是由教师确定学习阅读内容、阅读任务、探究的程序等,新课程改革以来,这种理所当然的阅读教学模式被众多的老师开始质疑,如果让学生开放思想,自主选择阅读的内容、任务、程序,会有怎样的效果呢?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者阅读自已喜欢的东西,有利于投入浓厚的情感与超常的精力,有利于产生过人的智慧与意想不到的灵感;而从现代教学论告诉我们,明确阅读任务,只要将学习终点的能力或行为倾向的变化表述出来就行了,但提出阅读任务需要关注终点目标得以实行的先行条件。如果阅读的先行条件分析不准确,学与教就容易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外做无用功。怎样才能准确而有效地揭示学生阅读的先行条件呢?让学生选择自己的学习任务是一个好方法。新课程的思想告诉我们,阅读探究程序是否有序,是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是否适应学生的学习?教师固然可以凭借经验感受到,但是学生的体会与感受更为真切与准确。所以反向阅读教学进行的可行性还是很高的。

五、重组提取法

通常的阅读法,往往按照文章原有的顺序逐一讲解分析,而采用反向阅读法则可以有意破坏它原有的思路章节,拆卸而重组,舍弃而提取。

通俗的教法可能是会先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然后是研读课文,理清思路;赏读课文,概括主题;升华主旨,拓展感悟;再读课文,课外延伸。

在教学《论美》课文时,我们也进行了反向阅读,先把课文通读一遍,然后对提出的几个问题进行填空,让学生们完成填空中充分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比如:评美的标准是什么?美的境界有几大?你最想获得哪种美?就将课文的思路进行了重组提取,学生快速地阅读文章的内容主题,进而再进行生活里的探寻。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倡导一些反向阅读的方法,使它与通俗阅读方法相辅相成,对立统一,殊途同归,浑然一体。学生思泉涌动,使阅读教学更深厚广博,充满情趣,让语文课堂魅力四射。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