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金惠华
一、对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理解
1.了解“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叙写的新要求。
根据美国著名教育家马杰的观点,教学目标的叙写应该反映三个方面的问题:要求学生做什么?根据什么标准做?做到什么程度算合格?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目标是教师要求学生达到的学习结果或最终行为的明确的阐述。这就要求课堂教学目标的叙写既要比较详细,又要有一定的概括性,以对教学和评价进行有效的整体指导。
新课标以行为目标来表述课程内容标准,教师制定目标的依据是课程标准,也采用行为目标表述方式,行为目标取向主张以人的行为方式来陈述目标,强调目标的精确化、标准化、具体化,所以称为“行为”目标,避免含糊不清和不切实际的语言表述。
2.明确“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制定的新标准。
每个年段,教学目标都不一样。以阅读教学为例,《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低中高三个年段的要求有明确的规定:
低年级:培养阅读兴趣;在阅读中识字、学词;通过朗读和借助图画阅读,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积累好词佳句。
中年级:加强朗读,练习默读;学习用多种方法理解词、句、段;初步把握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初步了解一些表达方法;学习略读,粗知大意;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高年级:进一步提高阅读的速度与质量,能体会词句含义、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学习不同文体文章的阅读;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搜集和处理信息。
3.采用“课例研究”和“课堂观察”的研究方法来提高教学目标实施的有效性。
访谈、调查、集体备课、单元教学目标整体设计有助于提高教学目标设定的有效性。但是设计好的教学目标还是一种预设的目标。这个目标能否落实,还牵涉到多方面的因素。通过“课例研究”和“课堂观察”可提高教学目标实施的有效性。
一般来说,一节优质课的适宜度、操作度和达成度较好。因此在课例研究中,教师主要是要研究教学目标的“三度”:适宜度、操作度、达成度。教学目标的适宜度是看目标的设定是否符合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是否靠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操作度主要是看新知目标的滚动是否有效,教学方法、教学活动是否与教学目标的指向一致。达成度主要是看学生对新知的学习效果、任务活动的完成效果及在活动中的进步与发展。在课例研究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课堂观察表提供的视角来观察衡量目标是否有效的三个维度。
二、有效的语文课堂学习方式
1.不要用新的程序化取代旧的单一的教学模式。
曾几何时,小学语文教学为程序化教学付出过惨重的代价。教师无论教授什么课文,无论面对什么学生,如何认字、识字、组词、造句,语文的教学程序都是按照同样的套路进行,没有任何针对性。
这样的语文教学不仅淡化了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淡化了小学教师对教学艺术的追求。
在今天的语文教学中,我们看到了这样的事实。缺乏精神内涵徒具形式的学习方式,不仅不自觉地违背了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要求,违背了小学基础教育的目标,而且可能引起新一轮的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低落和教师对教学功力的漠视。所以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深入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正确理解它的精神实质。小学语文课堂探究要立足文本,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探究来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语言学习的基础能力。
2.要把探究学习和接受学习相结合。
新课程理念下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指由单一、他主、被动的学习方式转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即通过积极的实践与深入研究更好地去认识各种学习方式的优点与局限性,从而能根据特定的教学环境、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适当地加以选择。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交替使用这两种学习方式,这既是教学的客观需要,又符合小学生的特点,更是小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的需要。所以我们没必要刻意强调用哪种方式,而应充分认识两种学习方式的内在品质,发挥它们各自的作用,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方法,使两种学习方式相得益彰。
3.要正确处理好“教师讲”与“学生探究”的辩证关系。
新课程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希望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更需要小学教师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在学生自主学习遇到困难时加以帮助,加以讲解,加以指导。受“接受学习”培养的教师要在今天已经发生变化的教学情境中开展有效教学,教师所面临的挑战是巨大的。很难相信一个自己不会探究的教师能有效指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教师的教学方式同样要有根本性的转变,教师要学会引领,启发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从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到开拓思维,方法点拨无不需要教师及时有效的指导。新的学习方式并不排斥教师的讲解和指导,只有在教师有意识的指导下,学生才能学会学习,获得长足发展,为今后初中、高中乃至大学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学习基础,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拓展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其他措施
1.广开渠道,加强教师培训的有效性。
教师是新课程实践的主体,是最关键的课程实施者。新课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施的成效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与实践。“教育者必先受教育”,通过定期的师资培训是目前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主要途径。实践证明,对在职教师要进行定期补差,对新教师则要进行全面的岗前培训,并在培训当中采用新型的培训模式,有助于全面、快速地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
2.家庭教育、社会环境要与学校语文课堂教育相配合。
语文,作为母语教学,需要打通生活与课堂的壁垒。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外延一样大。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参与,形成合力。家庭作为母语学习的重要场合,对小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要重视家庭语文学习和课堂语文学习的联系,是教育改革最为现实的需要。
社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也对学生语文学习构成影响,要净化社会语言环境,吸收社会语言中精彩的内容充实语文课堂,抵制不规范的语言现象,才能协调一致地促进学生的语文能力。
3.建立发展性课堂评价标准。
课堂评价理论的研究和创新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发展。要改变单纯地依靠以学生成绩的横向比较或升学率的高低为标准进行的较为粗放性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形式,建立发展性课堂评价标准。通过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反观教师的专业发展,更是缺乏深入的研究。建立发展性课堂批评标准有助于教师教育理念的真正转变,有助于教师进行反思,促进教学行为的变化,有助于改变我国长期使用量化评价,排斥其他评价手段的现象,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许海燕.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陕西教育(教学版),2009,03.
[2]田树生.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有效引领策略初探.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02.
[3]施健华.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小学语文有效教学.考试周刊,2009,05.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