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课程下历史教师应如何实施生态课堂教学

时间:2024-05-09

郭丽清

在新课程实施中,什么是一堂真正的好课,怎样才能上好一堂课,无疑是广大教师们共同关注和努力解决的焦点问题。尽管这些问题有不同的答案,但笔者认为,只要在教学实践中使自己的课堂成为生态课堂,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主体,一切生态因子之间的有机组合与协调运动,进而产生互相激发、共同参与、质疑探究的浓郁学习氛围,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实现师生共同发展、持续发展与和谐发展的课堂追求。这是解决好上述问题的一个重要的前提。在新课程下,历史教师要提高课堂效率,必须从以下方面实施生态课堂教学。

一、关注学生的发展

傅道春教授在《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一书中提出,教师的教育关注历来是不同教育目标追求的行为表现,它是通过显性行为反映隐性理念的一种方式,通过教师的教育关注,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位教师的心灵世界。

在新课程实施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尽管教师们的教学设计很新颖,但学生只是在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在潜意识里依然关注的是教案,关注的是作为唯一标准答案的“教参”,总希望学生沿着预设的思路回答问题和开展“自主”活动,最后圆满地实现预定目标。殊不知这种教学恰恰把学生的学习引入死胡同——为认同而学习,为标准答案而思考。这实际上限制了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

教师们的这些表现说明我们的老师们仍然没有真正关注学生,“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等新教育理念仅仅停留于口号。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需求,给学生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让课堂成为充满创造和神奇的过程,成为充分展示学生独特个性的过程。这样才能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激活学生思维,甚至更好地完善参考答案。

二、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与学生共同进行知识建构的参与者,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化身”,而应是问的发现者和解决问题的合作者。因此,教师必须打破“教师中心论”,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课堂教学“文化生态”,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创设情境,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状态。同时,教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充分地进行思考、讨论、质疑、交流,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条件具备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就会提高,个体就能得到发展。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同成为学习共同体中的一员,师生之间在平等的基础上展开对话、合作与交流。在这种平等的师生关系中,教师以一个交流者、倾听者、建议者的身份出现,通过言谈和倾听进行双向沟通和交流,真正充当着这个学习共同体中的“平等中的首席”的角色。

三、尝试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革

先进的教学理念要通过先进的教学方式、方法体现出来,而教学理念转变本身也要在教育教学方式转变中进行,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理念不转变,方式、方法转变就没有了方向,没有了基础;方式、方法不转变,理念转变就失去了归宿,失去了落脚点。因此,新课改条件下高中历史教学方式、方法必须改革。

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必须改革高中历史课教学方式和方法,而要改革历史课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就必须彻底打破封闭、单项、机械、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所以,高中历史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努力做到:第一,要结合历史新教材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分析现实社会及生活中活生生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现象或事例,尤其是要善于将当今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时政热点与书本中抽象的历史理论知识生动、形象地相结合起来。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历史课感兴趣,接受所学的历史理论观点,从而加深对历史理论知识的理解。第二,在历史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特别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要想方设法让他们动起来。这就要求教师在历史教学中针对不同生活经历、性格气质、兴趣爱好的学生,进行多侧面、多样化的个别教育,以此调动每一位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通过群体教育个人,给学生以温暖和信心,使集体成员间互相激励,促进个人的进步。

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把“教学方式的转变”视为新课改成功与否的标志之一。而在“教学方式的转变”中,特别将“自主、合作、探究”作为重点进行倡导。但是,“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是怎样的课堂呢?我们看到很多“新课改公开课”、“研讨课”,一讲“合作”就是“小组”,什么课都是小组讨论,什么内容都要小组讨论,很少考虑这样的话题是否有讨论的价值。从组织形式上来说,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先进的学习范式,但我们在课堂上常常看到小组学习处于一种“无政府状态”,成了“放羊”课。要知道秩序的重构不是先打破了再重构,而是在建设的过程中发展。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培养学生“三会”:一是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作出评价;二是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的解释;三是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观点,做总结性发言。学生在交流中能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也在交流和碰撞中,一次又一次地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这样,合作学习就不再是课堂教学的点缀,而是一种具有实际意义的扎实、有效的学习方式。

五、注重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要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笔者认为知识与能力,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是我们应该从传统教学中继承的东西;过程与方法,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是在知识与能力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开发;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理念下对课堂教学提出的深层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是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深层次的拓展。三个维度是融为一体的,共同构成一个血肉丰满的生命体。

因此,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把握三个维度目标有机统一的关系,重视让学生主动经历学习适应终身学习要求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过程,积极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中发现、总结和掌握知识的规律和学习方法,使学生掌握有序、有度、有用的基础知识和适应实际需要的基本技能,激发积极的学习热情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总之,生态课堂的形成依赖于教师关注学生的发展、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尝试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注重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历史素养的提升与历史能力的提高,才能真正提升师生的生命质量。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