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体验:《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生命

时间:2024-05-09

李久会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规定:“《品德与社会》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良好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与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品德与社会》的“体验性”特征较之其他学科更为明显。

《品德与社会》强调学生的“主动体验”,同时体验教学也是《品德与社会》教学的三个基本环节之一。可以说让学生参与体验是《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生命。

一、“体验”使得德育过程更为完整

学生学习的过程要经受认知的挑战,从中获得理智上的满足,同时在情感、心灵的激荡中也获得精神的体验,学习的结果不仅包括知识的获得,认知水平的提高,还包括正确的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养成,使他们既学会做人,又学会做事,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做人的关照下学做事。因而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不能只有认识而无体验或片面强调行为习惯的养成。同时人的各种心理因素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体验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作用很大。

另外《品德与社会》还有德育的功能,而体验是维系认知和行为的重要中介环节,没有体验德育过程就不完整,强化体验是增强《品德与社会》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作用巨大。只有通过亲身参与和直接体验,学生才能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积累经验,提高能力。由此观之,体验一直贯穿于《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全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体验”使得德育过程更有生命力

1.充分利用教材文本内容

《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具有思想教育意义的综合性课程教材,其教育效果如何,学生的参与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的理念下,本科目教材所遵循的内在逻辑是儿童生活的逻辑,而不是以往的按学科知识或道德规范的逻辑来编写的。因而教材所生成的单元教育话题和范例都是以儿童的“生活事件”的形式呈现,而且都是一些普通的、日常的生活事件。每一个孩子都会在教材的范例中找到熟悉的人、事,甚至自己的影子等,因而孩子大多都比较喜欢。高年级学生求知欲望比较强,但缺乏社会经历,为了使学生能真正体会教材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就需要为学生提供亲自参与、亲身体验的机会。

如在《我和我的同学》这一单元中,就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学校生活方面的内容,同学之间应该如何相处、与同伴玩游戏时该如何做、学习同学的长处等,学生都很喜欢。《我不耍赖皮》这一课就是学生非常熟悉的集体生活中的规则,课前导入的“游戏为什么玩不下去了”的两幅图片就是学生非常熟悉的游戏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我问学生游戏为什么玩不下去呢?你们平时把这行为叫什么?(耍赖皮)从而引出要遵守游戏规则,才能快乐地游戏,才能游戏得快乐。我让学生把自己和文本中的学生进行比较,从而提高其认识水平,使其树立正确观点,这样学生就不觉得老师在说教,比较乐于接受,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指导自己以后的言行。

2.充分发挥活动的优势

(1)课前小调查。

课前的小调查要讲求实效,不能流于形式。教师要按调查的一般步骤有计划地组织学生,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调查的目的和调查的要求。其次,编写调查提纲,使学生在调查前做到心中有数。再次,周密组织学生实地调查。最后,认真组织学生总结讨论、概括,使其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如在教学《平安回家》时我让学生课前观察在上学的路上有哪些标志性的建筑,要经过几个有红绿灯的路口,组织学生在路边观察路上有哪些交通指示牌,观察交警是怎样指挥交通,趁交警休息时采访交警,以便在课堂上适时交流、讨论。

再如在进入《我不耍赖皮》一课的“小小辩论赛”环节前,我让学生在课前调查父母上下班的时间、请假手续,以及不遵守单位的工作制度会有什么后果,以使其体验规则的两面性,体验规则之美,认识到遵守规则虽然对于个体来说可能会有一些麻烦,但遵守规则能给大家带来方便。

有了课前的小调查后,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有话可说,有了课前的小调查后,学生就会想发表自己对调查的看法,就会有话想说,这样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就会提高,同时可初步体验到自己调查带来的快乐,以后更会乐于主动参与,长此以往形成良性循环,更好地促进教学。

(2)课堂小表演(小活动)。

这个环节一直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在课前调查和通过课文内容的学习后,孩子们总是热情高涨、跃跃欲试。如在《平安回家》中,我进行了模拟游戏,让学生做小交警指挥交通,孩子们争着当小交警,其他的孩子也很配合地听从小交警的指挥,如:看红绿灯、避开汽车、走人行道等,几乎每个孩子都很投入,这样既巩固了学生所学的知识又增强了学生的安全意识。

又如在教学《一分钟有多长》这一环节时,我让学生做好准备,进行一分钟写字比赛,看谁字写得漂亮,同时字数又是最多的。接着,让学生数一数这一分钟内写了多少个字,想一想平时一分钟内写多少个字,让学生树立提高学习效率的观念。

再如在教学《我不耍赖皮》一课的“规则的发现”这一环节时,我让学生根据书上的四幅图自己总结规则,并进行相应的小表演。几乎每个孩子都很投入,用所学理念指导自己。在教学“小小辩论赛”环节时,我先让学生说说辩论赛要顺利进行必须遵守哪些规则,并让学生在辩论时自觉遵守这些规则,以让学生体验到遵守规则的方便和乐趣,指导学生的言行。

(3)课后小实践。

只有参与实践,才能学以致用,才能内化为自己的能力,才能在实践中发现不足,使学习具有可持续性。《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我们可让学生在实践中验证和运用所学的社会知识,但结果往往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受到各种挫折,导致学生对《品德与社会》教学产生怀疑。我们不能给学生一个简单的结论,而应该让学生亲自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我不耍赖皮》一课教育学生在生活中要遵守规则,如遵守交通规则、遵守校纪班规等,而实际生活中也可能会有人虽不遵守规则,但获得便利,针对此,我们应告诉学生这种现象比较少,也是不正常的现象,从而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让学生在生活中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点、善恶观点,建立自己的道德标准体系。

(4)班级、学校的一些活动。

利用班级、学校的一些活动加强学生的亲身体验。在教学《自画像》“我的同学很棒”这一环节时,我利用班队会开展了“夸夸我的好同学”活动,要求学生每人写一句赞美同学的话,并且把它贴在队角处。

在教完《平安回家》一课后,我让学生利用自己收集到的交通标志及其含义、作用进行了一个有关交通安全的手抄报比赛,并分别在班级、年级中开展“比一比”活动,这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增强了学生的安全意识。

总之,体验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强化重视体验,才能让学生在体验中积累经验、发展能力。通过体验,提高学生的社会认识与理解,从而培养他们正确的社会态度、社会判断能力和批判能力。到社会中学做人,到社会中做事,从而达到《品德与社会》既要让学生走进教材,更要带领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的大目标。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