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陆 霞
摘 要: 研究性学习作为课程改革的一部分,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作者从研究性学习的选题、教师和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角色定位、研究性学习的评价等诸多方面,讨论了如何有效地通过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信息素养 提高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不仅要掌握社会生活必备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对于21世纪的学生来说,基本的“信息素养”应包括:(1)信息获取的能力;(2)信息分析的能力;(3)信息加工的能力;(4)信息创新的能力;(5)信息利用的能力;(6)协作意识和信息的交流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信息素养教育非常好的载体。它以学生做课题为主线,将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表达等各种信息手段融为一体,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首先,丰富了信息的来源,从课堂内扩展到课堂外、校外的整个社会中,使学生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路,将学生置于广阔的信息海洋,让他们逐步学会自由驰骋。其次,让学生接触到各种信息渠道。通过课堂的调查、实验和研究,学生的信息渠道从教科书、课堂的单一渠道变为多途径多样化的信息渠道。最后,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学生逐步学会了信息的选择、甄别、处理和表达,从而提升了其信息素养。
1.研究性课题选题的科学性
选题立题是研究性学习的关键。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学生要通过课题的选择与研究实现这一目标。因此,学生的选题立题必须与研究性学习目标的指向性相一致。实际上,在研究性学习开展过程中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学生往往仅从兴趣出发去选择课题,导致选题立题大而空、缺乏层次性,严重脱离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这样就淡化甚至失去了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因此,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选题立题的指导,使学生所选课题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课题选择的渠道有很多,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学科学习、专家报告等活动中发现和选择研究课题。课题选择要经过一个从产生研究动机到选定研究方向,从问题朦胧到逐渐清晰集中,从有初步的研究构想到明确研究思路的过程。
2.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传统的教师职能是“传道授业解惑”,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而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地位,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在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鼓励学生思考,逐渐成为一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这就是说教师的作用更接近于导师的作用。这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具备了学术型、研究型、创新型的素质,才能适应研究性学习目标的实施。由此看来,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并没有减弱而是增强了,对教师的自身素质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
3.使学生始终成为研究性学习的主体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探索”的一个过程。从选课题开始,就以学生“自由选题、自主探究”为宗旨,教师只作为学生知识建构的引导者、合作者、帮助者,同时,引导学生在自己能研究的范围内选择课题。在信息收集、整理、利用等过程,只是给学生一些方式方法的指导。信息加工再创造、研究结题展示、成果评价,都是学生唱主角,教师只是给予适当的辅助、引导。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地真实地得到了发挥,他们的信息素养综合素质,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充分、真实地得到了锻炼和提高。研究性学习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完全有机地结合起来,它们是相辅相成的。研究性学习对学生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素养的提高又促进了研究性学习的发展。
4.在研究性学习中发挥信息技术课程的优势
研究型学习的一个特点就是综合性,它的内容和对象不属于某个单独的学科,是综合性的,研究的问题也是综合性的问题,必须结合各科知识才能解决。但是在这里,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又发挥了其他课程无法取代的作用。
4.1让计算机成为学生的基本认知工具
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中,学生会接触到很多常用的计算机软件,比如: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处理软件等。熟练地使用这些软件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4.2利用计算机网络促进个性化学习
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思想是使每一个学生重在参与,都能得到发展。然而,学生的差异是普遍存在的,他们在学习的起始状态、学习的速度、学习的方式及对事物的认识程度等方面都存在显著的差异。传统的课堂教学很难适应这些差异,无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教学则能较好地解决此问题,使个性化学习得以实现。如我们利用计算机网络的双向性,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及时在网上质疑问难。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问,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或解答。我们还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的交互性,允许和鼓励学生按自己的喜好选择学习内容或学习方式。如让学生上互联网,在专业网站的BBS上进行问题征解,或在网上寻名师求解难点解法,或查找CAI软件,解决难点,在这种开放的学习环境下,学生不再把学习视为一种负担,而把它看成是一种乐趣。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释放。
4.3利用计算机网络开展研究性学习
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这是因为:其一,网络资源的丰富性有利于学生主动广泛而快捷地搜集信息;其二,信息的多样性更需要学生主动地判断、选择和组合。我们先要求学生对研究课题进行剖析,再让学生带着各自的疑问,在网络上独立搜索、阅读,合理选择、融合有关信息。通过这样的实践,我们得到了两点启发:一是学生学习的潜能是巨大的,只要为学生提供更为开放、灵活的学习空间和更为丰富多样的背景资料(如数据、文字、图片、视频等),学生就完全能够独立地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二是面对大量的信息,虽然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综合信息的能力尚待提高,但他们在信息面前所表现出的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方式和充满灵气、体现创新的独特见地是值得钦佩的,相信只要持之以恒地进行这种教学,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层次就会得到新的提升,“素质教育进课堂”定会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落实。
5.充分运用评价功能
研究性学习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课题选择、方案制定、实施步骤和成果形式都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只是起指导作用。而且,学生选择课题的不同,研究方法的不同,其研究的成果必然也是丰富多彩、千差万别的。即使有学生选择同一课题,由于学生知识背景、个性潜质的差异,其研究成果也是不尽相同的。因此,我们需要改变传统定性定量评价的方式,探索创新一种真正既适应研究性学习又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新的评价方式。
一是个性评价。即以学生的个性发展评价每一个学生。以学生学习前的个性特征为参照,在学习过程中只要学生的某一个方面的个性发生了变化,就表明学生在这个方面得到了发展和提高。如某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克服了在众人面前不敢讲话或不敢与陌生人交往的弱点,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人交往能力,就要给予其充分的鼓励、肯定和表彰。
二是综合评价。即以研究性学习课程考核标准评价课题小组,指导教师根据课题小组的开题报告、课题实施、课题成果等进行全面评价,最后写出研究简评。这样的评价形式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发展创新思维,提高信息素养,大大激发学生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效能。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科学合理地选题是进行探究的前提,教师的组织、指导是完成探究任务的保障,学生的广泛深入参与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关键,多角度丰富的评价是促进学习过程顺利进行的动力。我们在研究性学习道路上应该继续探索,不断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效能,让每一位参与者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提高每一位参与者的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吴友华.网络环境下有效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思考与对策.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8,(12).
[2]汤桂仙.关于研究性学习的几点思考.昆明大学学报,2008,(04).
[3]刘兴红.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提升中学生信息的素养.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4).
[4]张俊,丁祥干.以研究性学习为载体,推进课程改革.中国学校体育,2009,(0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