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时间:2024-05-09

刘 顺 郝德新

摘 要: 本文作者认为,要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毕业生必须全面客观地认识自我、转变就业观念、做好职业规划;学校应当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合理设置专业、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建立健全考核奖励制度。

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 就业难问题 原因及对策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毕业生自身原因

1.毕业生数量剧增,供需矛盾突出。

1999年以来,我国高校连续扩大招生规模,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611万人,比2008年增加52万人,而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就业岗位并没有和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同步增长。

2.择业观念陈旧。

多数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择业时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热衷于进入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不愿到边远艰苦地区和基层生产一线就业。近两年,经过有关部门和学校的教育和引导,毕业生的择业观念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转变,但仍然难于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

3.毕业生就业竞争意识不强。

目前,高校毕业生对就业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普遍较低,事业发展和薪酬期望值较高,信心和勇气不足,在社会为其提供的就业机会面前显得顾虑重重,不能主动地参与市场的竞争,向用人单位展示自我:推销自己,导致很多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最终难以就业。

4.缺乏主动创新意识。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科学与技术迅猛发展,各种竞争日趋激烈,社会需要的人才是能够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但是,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高校大学毕业生表现得信心不足,缺乏创新意识和开拓进取精神。社会的高要求与大学生的发展不全面、低素质的矛盾,使得高校毕业生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二)学校的原因

1.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错位。

高等院校往往被看作人才的生产基地,招生和就业是人才生产的入口和出口。在市场机制下,高校对人才的培养必须符合需求取向,做到产销对路。在专业设置上,很多高校一味求“多”,其结果是:没有从就业市场、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出发,使教学内容、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造成供需失衡,专业结构失调,培养的学生不是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

2.人才培养模式单一。

很多高校在对学生的培养模式上过于注重其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忽视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造成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结构失衡和综合素质与社会需求存在较大差距等问题。

3.就业指导工作不到位。

目前很多高校没有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方案,没有用良好的方法指导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树立就业意识。很多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大多局限在发布招聘信息、政策解答、毕业生数据统计、档案寄发、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方面,缺乏对大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育、职业发展教育、就业安全教育、就业心理教育、就业观念教育等。

二、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

(一)毕业生的应对策略

1.客观认识自我。

就业的过程,是高校毕业生认识自我、评价自我、适应社会的过程。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心理困扰,大多与不能客观认识、接受和评价自我有关。高校毕业生客观地评价自我的职业心理特点,是调节就业心理的重要途径,可以帮助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并进行合理的职业定位。

2.转变就业观念。

在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应该树立健康的、正确的、适应社会发展的就业观,把自己放在一般社会就业者的层面上,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求职择业切记不要一步到位,凭真正的实力在社会上站住脚,在具有了一定的社会经验和实践能力后,再去选择理想的工作和环境,这样就业机会就会增多,而且相对“一步到位”的高期望来说也容易得多。

3.做好职业规划。

职业规划是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和社会需求,确定自己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大学生应该及早确立“职业规划”的观念,让职业规划从上大学的第一天就开始,与四年的学习生活同步,根据自己的兴趣及早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增强自己的交际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创业意识。

(二)学校的应对策略

1.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化,毕业生就业竞争将更加激烈。因此,高等院校要积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提高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和竞争力,注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力开展素质教育,努力拓宽毕业生的知识面,全面提高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2.合理设置专业,与市场需求接轨。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无法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相适应,专业的设置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高校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关注当前就业需求的同时,充分考虑市场的长期需求,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较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3.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

加强就业指导机构建设和专业建设,逐步实现就业指导的职业化、专家化。学校应根据就业形势和教育发展形势组建专门的工作队伍,从机构建设、师资队伍、工作实效性、就业市场、社会需求结构等方面加强就业指导的专业与学科建设,丰富就业指导理论与方法;及时调整与完善就业指导模式与方案,如全员式、全程式、发展式的就业指导。

4.建立健全考核奖励机制。

在对院(系)和相关职能部门的考核中,将就业工作作为考评的重要指标,将评选表彰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存入个人人事档案,并作为评优的依据。

参考文献:

[1]李麦样等.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于对策[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08,(2).

[2]吴步绸.刍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及对策[J].职业圈,2007,(3).

[3]“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课题组.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调查研究——以江苏高校为例.江苏高教,2007,(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