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以趣促学,感悟新知

时间:2024-05-09

林小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小学生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特殊情感,学习起来乐此不疲,这就是所谓的“乐学之下无负担”。参与新的课程改革以来,我努力按照新的课程标准指导教学,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反映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学习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一、创设情趣,导入新课

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的浓厚兴趣,因此教师在教新知识之前就要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其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根据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的生理特征,我将音乐律动引入数学课堂,给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让他们利用这段时间调整心态,集中注意力,合着轻松、愉快的节拍走进数学课堂。

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应设计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境,为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探索活动空间来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和动机。例如,教学“9加几”时,我设计了“学校运动会”这样一个气氛热烈的情境,既贴近学生生活,又是学生特别感兴趣的内容,学生非常喜欢,还幻想着自己将要参加哪一种项目。学生愿意去探索、去发现,教学达到了最佳效果。

二、利用教材,创新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组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给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教材中的许多例题、插图都可以给学生提供多个信息,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例如,教学“0的认识”一课,教材中给出“小猴吃桃”图。这样一幅简单的连环画,却引发了学生的许多理解。有学生认为:“有三只小猴,第一只小猴盘中有两个桃,第二只小猴盘中有一个桃,第三只小猴盘中没有桃,可以用0来表示。”有学生认为:“有一只小猴,本来盘中有两个桃,吃了一个,还剩一个;又吃了一个,盘中就没有桃了,所以用0来表示。”还有学生认为:“猴妈妈给三只小猴每人三个桃,第一只小猴吃了1个,还剩2个;第二只小猴吃了2个,还剩1个;第三只小猴都吃了,盘中没有桃了,就用0表示。”等等。学生在叙述图意的过程中很自然地理解了0的含义,轻松愉快地解决了本节课的难点,比教师直接讲授要好得多。

三、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新教材增加了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对数学的亲近感,体验用数学的乐趣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例如,一年级上册教材第114—115页的实践活动“我们的校园”,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处理的:选出六个学生都喜欢的活动,每个学生喜欢哪个活动就参加哪个,活动完毕,我马上提出问题:“哪个活动参加的人数最多,哪个活动参加的人数最少?活动人数最多的组比活动人数最少的组多多少人?”立刻,学生的注意力由玩转移到了思考问题上,学生互相争执,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接着我又问:“能不能想出一个好主意,能清楚明了地看出结果?”这时候,我就开始引导学生如何进行统计,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经历了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学生不仅学会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简单方法,而且初步感受到了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为形成统计观念打下了基础。

又如,一年级下学期的“位置”这一节课我也创设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在教室里排座位,给每个学生发一张票按号就坐,学生在寻找座位时就会思考、观察、理解第几组第几个,找到座位后会很好奇地看看前后左右都是谁。这一节课学生的兴趣很浓厚。对“布置房间”这一题,我根据素材,把插图设计成活动画面内容,学生可以按自己的想法随意摆放,然后告诉学生我是怎样布置房间的,这样学生既明确了方位,又体会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四、动手动脑,体验乐趣

利用数学学具进行操作实验,让学生动手动脑,看一看、摆一摆、想一想等,感知学习内容,学生会在动中促思,玩中长知,乐中成材,在有趣的实验中牢牢记住学习内容。一年级下册第27页“图形的拼组”中就有一个做风车的手工活动。活动开始时,我先发给每个学生一张长方形纸和一张正方形纸,让学生沿所标虚线折一折,或自己通过活动体会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从而了解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纸做出一个风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体会了平面图形的特征,又看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把长方形纸折成正方形纸,利用了正方形四边相等的特征;把正方形纸剪成四个三角形时,了解了三角形和正方形的关系;转动风车时,惊奇地发现了风车叶片尖所经过的路径是一个圆。

在平面图形和立体圆形拼组中,学生在各种操作、探索活动中,观察、感知、猜测、感受空间方位的含义及其相对性,激发了探索数学的兴趣和创新意识。

教学实践表明:兴趣是教学成功的秘诀。“以趣促学、以巧乐学”不但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愉快地去思考,愉快地去活动,主动去学习,还能使学生向“会学习、会创新、会开拓”的目标靠拢,使他们成为高素质的新型人才,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