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人的主体性与体育价值的生成

时间:2024-05-09

蒋红霞

摘 要:根據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人的本质”理论,人是在自身主体性活动中展开、确证和占有作为类存在物的人的本质的,价值是在人的主体性活动中得以彰显的。因此,以人的主体性为切入点,从主体性的能动性和意向性两个方面来探寻体育价值的生成,将发现,人通过积累、传承和创造身体活动的方式以实现形成和发展自己的目的,内含了人对体育活动的目标定向与秩序规约,潜藏着体育育人价值的生成。

关键词:人的本质;主体性;体育价值;生成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8)01-0051-05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human essence theory in Marxist philosophy, human beings unfold, validate and possess human essence of being anthropological existence in their own subjective activities, which demonstrate value. Therefore, to explore the generation of value of physical education from perspectives of the initiative of the subjectivity and intentionality based on human's subjective activities, we will find that human beings form and develop themselves in the ways of accumulating, inheriting and creating body movements, containing human's goal orientation and order specifications for physical education activities, and implying the generation of sports' educative value as well.

Key words:human essence; subjectivity; value of P.E.; generation

前 言

恩格斯说:“除了永恒变化着的、永恒运动着的物质及其运动和变化的规律以外,再没有什么永恒的东西了。[1]27”世界永恒地运动发展着,自然世界如此,人的世界亦如此。因为人首先是自然的存在物,是在漫长而复杂的自然进化中产生的最高级形式的有机体,这是人的社会历史诞生和发展的先决条件。人的社会历史不会停留在某个时空中,因为人永远处在创造和发展自己的状态之中,人的本质就在这永不止步的主体性活动之中得以呈现,这是人从事一切活动的源动力。同时,人还不断地制定各种规则制度,对自己的活动进行预想、反思、批判和校正,全程贯穿着价值的选择与调整,因此,人的世界也是价值的世界,人的生命活动是充盈着价值的过程,人自我创造和自我发展的历史也是价值生发和转化的历史。因而,价值绝不是给定的,而是生成的;价值的内容也并非是唯一的,而是丰富多样的,甚至是充斥着对立与冲突的。作为教育活动之一的体育,自始就是人自我传承、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的重要内容,探寻人的主体性与体育价值生成的关系是体育价值研究的逻辑前提。

1 人的本质与体育价值生成的可能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人的本质主要有三层涵义,分别是:一,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这主要来源于“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就是说是这样一种存在物,它把类看做自己的本质,或者说把自身看做类存在物”[2]53;二,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其出处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三,人是“对象性的存在物”,它主要建立在以下著名论断的基础上,“非对象性的存在物是非存在物”,“非对象性的存在物是一种非现实的、非感性的、只是思想上的即只是想象出来的存在物,是抽象的东西。[2]104”上述三层涵义相互印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别于德国古典哲学及费尔巴哈机械唯物论的基本内容。

据此,匈牙利新马克思主义的著名代表乔治·马尔库什(Gyrgy Márkus)曾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人的本质”理论作过深入剖析,他认为人的本质(human essence)在马克思那里“呈现在人创造和形成自身的主体性的自我行动中”[4]69-70,是普遍化和个体化的统一过程;而人性(human nature)则表示“某个给定的历史时期典型的个人所拥有的‘本质力量、特性和潜能[4]64”。我国学者袁贵仁也曾对马克思所言的人的本质与人性作过较好的分析,他说:“人性是人作为类存在物所具有的共性,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性;人的本质则是人成其为人从而区别于一切动物的根源,或者说是产生、形成人及其特性的根据和原因。人的本质决定着人的特性,人的特性从一定的侧面表现和反映着人的本质。人的特性有多个,人的本质在同一层次只有一个。[6]”这些研究表明,大多数时候,人们是把人的本质和人性混为一谈的,通常所说的“人如何成为人”的问题其实更多是指人对该历史时期“典型的个人所拥有的‘本质力量、特性和潜能”的追求。也就是说,人的生成和变化与人所创造的社会历史进程具有交互作用,动态发展着的人性永远以人的本质为轴心运动,却并不必然是人的本质的真实反映,人作为类存在物的本质并非如先验人性论那样被设定为神或上帝的造物,而是在人的主体性活动中动态生成的。

主体性是指人作为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得以展开的属性,因为“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的过程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2]54,所以,才有了“劳动创造了人本身”[1]303;又因为创造和拥有历史的“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7],所以,“……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8]”。所以,主体性活动是人作为自然的存在物和社会存在物相统一的基础,主体性是人一切实践活动的根本动力。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9]10,体育是以传授身体活动为主要形式的教育活动。因此,人是给定的,还是生成的,关涉体育价值的终极指向。在历史上形成的诸多人性论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人的本质”理论是关于人自我认识的最深刻理论,改变了体育价值预设的内容和价值实现的路径。由此,体育以育人为其本体价值的内涵是,体育以使人成为人,使人占有自己的本质为目的。在体育中,人的主体性的张扬以能动性和意向性的发挥为主要内容,通过规范、丰富和发展人自身的身体活动形式来改造人自身,这是人的主体性活动在体育价值生发和转化中的意义。

2 人改造自身的能動性与体育价值的生发

人的能动性是相对于受动性而言的。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曾指出人是受动的自然存在物,即是指人是靠自然界维系生存的,自然是人的天然属性,离开自然界讨论人的存在便无意义,人在自然界中的实践活动都需遵循自然规律,不能改变自然界的固有属性,作为主体的人是受动于作为客体的自然的;另一方面,人又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1]314,并通过其本质力量的展开改造自然界,实现自然的人化。主体的人与客体的自然环境便是在人的受动性与能动性的交互作用中形成对立统一的关系的。人的能动性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特性,动物只能从属于、归附于某一类,只能依靠自然界受动地生存,不懂得超出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发展自身,不具有无限丰富自己的特性,所以,人类最蹩脚的建筑师也比最聪明的蜜蜂要强得多。

对教育而言,人一开始就是通过改造人,进而通过改造了的人的活动改造自然界和发展艺术、宗教、科技等丰富人的世界,也可以说,“教育使文化延续和更新并不是以直接的传递或增添的方式实现,它是通过把人类共创的文化财富转化为个体的知识、才能、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再通过个体发挥智慧、才能的活动”[9]165-166。所以,教育自古以来便被认定为是人自我传承、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实践活动。从广义上说,自人类社会诞生起便有了教育,“在人已经创造出文化之后,他必须通过教育保证使文化不会再次丢失”[10],而身体性活动则是人类社会中最早的传习内容,甚至可以说,人类社会最初的教育只有体育。“600万年前,人科生物开始发生;300万年前左右,工具制造和狩猎生产出现;4万年前,现代体质形态的人类形成”[11],而文字距今不过数千年的历史,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古老社会里一切求生的知识、谋生的手段都是通过身体活动直接体现和传承的,体育是人类最早的教育,是人的社会化的最初内容。

在人类早期的生产生活中,人几乎与动物一样,在大自然面前总是无能为力,甚至人的奔跑、跳跃、投掷等能力远不及动物,如果和动物比赛,无论什么项目,都将是动物战胜人。现在,许多人类学家、动物学家还发现黑猩猩会用自制的矛叉鱼,黑熊会用石头砸坚果,很多群居动物也会像人一样嬉戏打闹。但是,人们互相传授奔跑、跳跃、投掷、攀爬、游泳等相关技能,起到了共同提高身体相关能力的效果。尽管彼时生存是人们的主要信念,传授奔跑、跳跃、投掷、攀爬、游泳等技巧还只局限在因血缘形成的群体生产生活中,正是这种群体性的交往行为积累了最早的关于体育的经验。其意义是,人通过体育有效地重复已有的活动方式,获得具体的生产技能和生活经验,同时,人还发展新的活动能力和意识。而动物自发的身体活动历经千万年还处于原初的状态,并没有产生实质性变化,即使在动物的生命历程中会出现个别获得的适应性习惯和反应,但别忘了“动物物种的生物学—生理学结构始终限定着它的习得性反应,这是一个恒常确定的局限”[4]9。

所以,从一开始,人的能力不在于会不会走、跑、跳、投,而在于会不会把诸如此类的身体活动积累起来世代相传,人不只是想走、跑、跳、投,而是更在乎如何走、如何跑、如何跳、如何投,以及为什么走、为什么跑、为什么跳、为什么投。作为人自我实现的重要内容,体育超出生物的规定性把人自身当作活动的对象,旨在通过身体的变化改变人的面貌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样,即使是产生于生物本能的走、跑、跳、投等也就与动物的走、跑、跳、投有了本质区别。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人赋予身体活动以价值性,使之成为价值规范调整的内容。

在积累传承以外,人还以其能动性创造发展出许多动物所不能想象、设计、实施的身体活动形式,如体操、足球、排球、赛车等。伴随新的活动形式出现的还有新的活动规则,它们既包括动作的力度、速度、幅度、次序方面的内容,也包括调整身体动作的价值规范。起初,它们只是一种习俗性的要求,后来才逐渐演变成为某种具体的体育规则,使身体活动从自发、无序逐渐走向自觉、有序,贯穿其中的公平、竞争、团结、协作等价值观从人的身体体验直达内心,成为调整一定社会关系的价值内容。实践形式越多样,价值内容就越丰富,体育便以此方式实现了人的社会化,在进一步强化已有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之中,构成了不同的体育价值形态。体育价值形态是体育价值在一定时空中的稳定的表现形式,如古希腊体育、西方现代体育和中国古代体育,每一种体育价值形态都包含着人在体育中的不同想象、设计与实施,又在持续性发展中蕴藏着人的能动性,使体育突破已有的体育价值形态给人的钳制向更高级的形态发展成为可能。

在体育中,人的能动性还表现为人通过制造工具提高对象化活动的效率。体育最基本的活动方式是依靠身体各部位的不同动作组成的单个动作或成套动作,无需使用任何器械,如跑步、跳远、徒手体操等。但从广义上来说,人不依靠任何外在物发展身体的历史是不存在的。人的对象化活动是对“外在的自然”(自然环境)和“内在的自然”(人的身体器官)[12]进行人化的双重过程的统一,人改造自身和改造自然的进程是统一的,人在改造自身的同时必然加入改造自然的结果形式,这在体育器械的演变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在古代,生产工具(如锄头、叉)、军事武器(如刀、枪、剑、戟)等都是体育活动的必要资料;在现代,几乎每一项体育活动都有相应的器械,其材质有石、木、铁、钢、塑料、各种复合材料等,体育器械的生产已经分化成为独立的社会生产部门,是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有意识地改进体育器械,使之从生产工具、军事武器中独立出来,目的是更好地促进身体的发展,体现着人改造自身的决心和勇气。

历史地看,体育是人能动性地在生产生活中总结、创造出来的有益于身心的活动,是人主体性发挥的一个重要体现。体育塑造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任何时空中的体育都是人的能动性活动的阶段性成果。体育把身体的改造作为自然的人化的一部分,反映了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的社会关系的面貌。体育是人的历史性的、社会性的活动方式,体育价值是一定时空中人对体育的能动性的反映,其生发也必然是历史的。

3 人自我确证的意向性与体育价值的转化

意识性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动”,而“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2]53,人的意识性区分了主体与客体,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随着劳动的发展逐渐凸显,并在自然的人化和人的社会化进程中不断发展。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更没有超出其生物需要之外的动机、需要、感觉、情感、倾向、愿望等。人的意识根植于物质生产和社会生产,具有对象性和方向性,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同时又是“所有社会活动中的创造性和规范性的因素”[4]49。

人自我确证的意向性来源于意识性,是人对自觉反映、改造世界能力本身的不断反思和重构,是人把客体的尺度与主体的价值判断、价值目标结合起来确定人的生存方向的意识,自始至终内含着价值性。文化哲学如此解释:人的世界就是文化的世界,文化世界“是一个以人的意向性为动力和指向的世界”[13]。人自我确证的意向性并非是抽象空洞的,它渗透在人类实践和社会历史的各个环节。从微观上看,人每做一件事情都要进行价值评价,以明确自己的价值方向;从中观上看,每一时代的人都在不间断地给已有的实践作出价值评价,以审视群体的价值方向;从宏观上看,人类一直都在以价值设定、价值评价、价值目标等对人之生存进行方向性的校正。

“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2]83”人的视觉、味觉、听觉、嗅觉、触觉等都在对象化活动中得到肯定,对象不同,肯定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内容也是不同的,视觉不同于听觉,就是因为视觉的对象不同于听觉的对象。体育是人自觉的有意识的追求,人以自己的身体为直接对象,通过发展了的身体获得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如同有乐感的耳朵通过音乐确证听觉,在体育中,人确证本质力量的对象性活动永远不能脱离人的身体,如举重确证手臂力量的增加,跑步确证腿部力量的增加,尽管没有哪一项运动能把人的四肢和躯干区分开来,但每一项运动侧重的部位不同,表明人对这些部位各自有着不同的意向。在改造生物身体的同时,人的精神、意志、品质得到发展,人与物质世界的关系得到改变,随着人类实践范围的扩大和程度的加深,人自我确证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人自我确证的意向性也随之发展。

人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体育活动,有针对性地提高身体的速度、力量、耐力和技巧,是人对身体感觉、经验和能力的一种期望和行动,寄予了人确证自己本质力量的新方法、新手段。《诗经》中记载“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意思是潜入水下的是“泳”,浮在水面的叫“游”。现在,人们已经根据不同的身体姿势、技术要求把水面上的游泳细分为自由泳、蛙泳、蝶泳等项目,也根据潜水的深度把水下的潜水分为深潜和浅潜等。实际上,人身体活动形式、内容的多样化反映了人确证身体感觉和能力意向性的发展,体育不只是被单纯地看作提高体质健康的手段,更被看作是发展身心、丰富人性的必要途径。例如,体育中的摔跤、拳击、格斗等竞技性项目与动物之间的厮杀的本质区别是,体育把生物本能的攻击性转化为身体力量和精神美德的共同体,朝向人性的价值导向使人的身体活动一步步地富含人性的真善美。刘欣然在讨论古希腊体育时曾指出:“在体育运动建立的秩序中,攻击性本能已经不再是破坏、暴力和杀戮的代名词,它转化成为公平竞争、超越自我、获取荣誉、坚持不懈和冲击终点的民族精神。[14]”而动物只能在其生物学的规定性范围内无主客体意识、无对象性地重复本能的身体动作,它们不会也不能为其身体活动设定计划、方法、内容和目标,动物的身体活动因其匮乏意识而缺乏意向性。体育是超出生物需要的更高级的人类的社会活动,反映了人的社会性需要,根本上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这是动物所不能构想和实现的。

人的意向性还为体育价值的转化提供了动物身体活动所不可能具有的可能性,它把一切有益于人生存与发展的身体活动吸收到体育中来,竞技运动、养生健身、休闲娱乐等都是在人自我确证的过程中被人认识到的。必须指出的是,从体育的起源来看,劳动说、军事说、宗教说、游戏说、模仿说、交往说、养生说等各执一词,试图把体育与某一种特定的身体活动形式挂钩,给人们正确认识体育的本质制造了干扰。实际上,在原始社会中,人的社会活动具有高度综合性,在无分类意识,也无分类可能的情况下,现在人们所言的政治、经济、宗教、教育等领域的活动在彼时是浑然一体的,这是迄今仍难以对体育的起源作出定论的根本原因。况且,不管人们作出何种推测,追本溯源都只能局限在有史料记载和考古学能达到的范围内,“从研究起源引出来的重要教训是:从来就没有什么绝对的开端。[15]”这说明,体育不可能是某一种单一的社会活动演化的结果,而是在人类早期社会就不断积累的各种社会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或者可以说,人的存在是体育产生的自然基础,群体性活动是体育产生的社会基础,劳动是体育产生的行为基础,工具是体育产生的物质基础,宗教仪式是体育产生的规范形式。与其追寻难以把捉的起源,不如寻找人类体育中不变的价值纽带,那便是使人成为人的意向性。

从不同的体育价值形态来看,古希腊体育把身体的训练看作是智慧、勇敢、节制、正义等“四主德”的要求,整体呈现“重力”景象;西方现代体育在重视激发身体更快更高更强中显现“尚动”面貌;中国古代体育则过多追求内在修为,忽视了外在的竞争与对抗,凸显出“主静”的風貌。不同的体育价值形态反映出人在社会历史变迁中,出于对人的本质的不同认识,形成了不同的意向性活动形式。在价值相对化泛滥的时代,不同体育价值形态常常出于价值偏执[16],忽视或贬低其他体育价值形态。但应看到,不同体育价值形态中人的意向性有着共通之处,也即是使人成为人。它们各自在不同的价值预设中开拓了各自的价值路径,在朝向人性和完善人性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是为人的主体性发展积累的宝贵经验和财富。

从体育的起源与体育形态的分析发现,体育不单单是对身体活动形式的简单汇集,更是对身体潜能的一种启蒙,是通过身体活动对人的身与心的一种探索,对人的本质的仰望和追寻,如此,体育价值的发展才能上升到对人的终极关怀的高度。根据否定之否定规律,随着历史的发展,人势必会找出已有价值认识中的悖论或缺陷,并通过新的认识推翻旧有的认识,促进体育价值的转化,但万变不离其宗,育人方是体育的本体价值,政治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等不过是体育发展演变中与其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工具价值。

4 结语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人的本质”理论对体育价值研究的启示是:第一,在体育价值预设中应舍弃本体论与认识论那种以给定的某种理想人格作为价值目标的做法,转变为在人的主体性的历史的、动态的变化发展中把握体育价值,重视人的主体性的发挥。第二,体育价值的生成是一个系统性的、多因素合力的过程,人可以在体育活动中预设、构想体育价值,但却不能把这种预设和构想视为一种结果。第三,人以其主体性把自发的、无序的身体活动发展为自觉的、有序的体育,多种体育形态都是人主体性活动的结果,都是人在占有自己本质的道路上形成的阶段性成果,都曾对推动人类体育发展具有积极的历史作用,并无优劣之分。第四,体育“是什么”一直是体育价值研究的瓶颈,体育中有大量的竞技运动、养生健身、休闲娱乐的成分,也有直接可见的竞技运动、养生健身、休闲娱乐的功能,但不能因此就说体育与竞技运动、养生健身、休闲娱乐是等同的;从人的主体性发展来看,体育从自发性、偶发性、松散性到自觉性、经常性、集中性的转变,是人的外在行为和内心体验在身体表达上取得的一致,是成“人”的教育,打个比方,体育就好像布料工厂,不同的活动形式犹如织布的线有粗有细,织成的布有厚有薄,竞技运动、娱乐、健身、军事等就好像不同的服装工厂,根据自己的需求把布料裁剪缝合,做成西装、衬衣、裙子、裤子等,因此体育不是直接把人培养成为某一种人,而是把人培养成为具有各种发展可能的人,并以其自身主体性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中选择自身。除上述启示之外,马克思主义哲学“人的本质”理论中还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如抽象的人与现实的人之间的关系、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人作为价值主体的意蕴,等等,深入挖掘这些理论资源,将会进一步拓展人的主体性与体育价值的关系研究。

参考文献: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3]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C].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61.

[4]乔治·马尔库什.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学:马克思哲学关于“人的本质”的概念[M].李斌玉,孙建茵,译.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

[6]袁贵仁.对人的哲学理解[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8:398.

[7]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118.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

[9]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10]米切尔·兰德曼.哲学人类学[M].阎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216-217.

[11]蔡俊生.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原始社会形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74.

[12]李澤厚.人类学历史本体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50.

[13]李鹏程.当代文化哲学沉思[M].修订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4.

[14]刘欣然.生命行为的存在:体育哲学、历史与文化的线索[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4:373.

[15]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M].王宪钿,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7-18.

[16]胡志刚.价值相对主义探微[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160-16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