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自由式滑雪U型场地项目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内容与方法探索

时间:2024-05-09

杜承润 王子朴

摘 要:采用文献、逻辑分析、访谈等研究方法,主要从竞赛环境和技术特点方面分析自由式滑雪U型场地项目专项体能需求,以此建立自由式滑雪U型场地项目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内容体系,为运动员体能训练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自由式滑雪U型场地项目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内容主要为姿势控制、躯干支柱力量、力量与旋转爆发力、能量代谢系统、恢复与再生。依据项目特征对专项体能的训练方法进行初步的讨论、分析,从而优化训练,提高训练效益。

关键词:专项体能;技术特点;竞赛环境;训练内容;自由式滑雪

中图分类号:G863.16;G80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20)04-0088-07

Abstract:This paper uses literature, logical analysis, and interview, mainly from the competition environment and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to analyze the special physical needs of freestyle skiing half-pipe, in order to establish the special physical training content system, to lay the foundation for physical training of athlet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pecific physical training contents mainly include: posture control, trunk pillar strength, strength and rotation explosive force, energy metabolism system, recovery and regeneration.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oject, this paper discusses and analyzes the training methods of special physical ability, so as to optimize the training and improve the training efficiency.

Key words:special physical fitness;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competition environment; training content; freestyle skiing

自由式滑雪U型场地(Freestyle Skiing Half-Pipe)是运动员在专门场地(U型池)内通过旋转、空翻等方式展现个人技能的技巧类项目。因此,运动员竞赛成绩的重要决定因素为单个技术动作完成情况以及技术动作编排水平[1]。完美技艺表现则是以体能为依托,故体能训练的目的为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是发展专项运动能力,为高难技术动作完成以及动作编排提供助力;其二是适应特殊比赛环境,为参加高强度训练和比赛奠定基础;其三是损伤预防,提高运动员技术训练时的安全性,促进运动员身体健康并延长运动寿命。当前自由式滑雪U型场地项目专项体能训练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对专项体能认知还不是十分清晰,导致专项体能训练内容和方法尚处于探索阶段。本研究从竞赛环境和技术特点两方面分析我国自由式滑雪U型场地项目运动员的专项体能需求,进而归纳出专项体能训练内容并探求合理的训练方法,以增强运动员专项运动能力,实现提高运动成绩的目的。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自由式滑雪U型场地国家队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内容和方法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法

检索和查阅有关滑雪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相关内容,以生理学、训练学和体能训练的重要资料和文献为依据,结合专项特点进行综合分析,探寻自由式滑雪U型场地项目运动员的专项体能训练内容以及方法。

1.2.2 逻辑分析法

结合搜集的相关资料,对自由式滑雪U型场地国家队实际体能训练情况以及相应变化进行剖析,揭示竞赛环境和技术特征对专项体能训练的影响,以此构建专项体能训练内容体系,使所得出的体能训练内容更加适合本项目训练实际情况,并根据训练内容分析以探索训练方法,使其能更有针对性地指导运动员的体能训練。

1.2.3 访谈法

在自由式滑雪U型场地跟队训练期间主要对教练组(中方体能教练员、聘请的体能外教、技术教练)、医疗组(物理治疗师、队医等)和国际、国内裁判员进行直接访谈。通过访谈、交流方式获取相关资料。

2 结果与分析

2.1 自由式滑雪U型场地项目概述

2014年索契冬奥会上首次亮相的自由式滑雪U型场地项目属于自由式滑雪大项中的一个小项,我国于2016年4月组建了中国自由式滑雪U型场地国家队,在2017—2018赛季张可欣在世界杯美国铜山站以预赛第一身份进入决赛,最终取得决赛第三名的好成绩,这是我国运动员第一次登上此项目的世界领奖台。随后在2018年平昌冬奥会上张可欣以决赛第九名的成绩创造本项目建队以来最好成绩,实现了我国在该项目上的重大突破。

在冬奥会比赛中,U型场地比赛赛制是预赛2轮,共12名选手入围决赛;决赛阶段共进行2~3轮,最后决出冠、亚、季军。国际雪联在2018版的国际自由式滑雪竞赛规则(ICR)明确了U型场地赛道标准,即赛道长最小150 m(建议170 m),宽19~22 m,高6.7 m,坡度最小17°(建议18°)。每一轮比赛要求运动员短时间(约1分钟)内在对抗“恶劣”比赛环境(海拔、天气、昼夜等变化)的情况下,通过助滑获得一定速度后,在赛道内完成5~6个动作,裁判采用百分制并根据竞赛规则主要对每名运动员的动作难度(即转体度数、空翻周数)、动作质量(即空中姿势、抓板质量)、腾空高度(并不是指某一跳腾空高度,而是指每个动作腾空的平均高度)以及落地稳定性(即位置选择、重心变化)进行评分。此外,还考虑动作的流畅性、创新性和美观性等要素。由此可知,本项目技术具有高、难、稳、新、美的特点。

2.2 滑雪运动员专项体能之认识

体能与技术,就像内容与形式一样,在客观现实中是无法分离的[2]。而自由式滑雪U型场地项目是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目,把握技术与体能要素之间的规律,精准定位体能在技能主导类项目中的角色与位置,成为摆脱单一层次训练,走向立体化训练模式的基础。现代竞技体育更加注重专项化训练,即在运动训练过程中既要发展运动员专项技术,又要提高与专项技术相符的体能,所以,背离项目特征、专项技术以及个人技术风格进行体能训练是不符合实际的。换言之,滑雪运动员在全面发展专项技术的同时也需要体能为技术的完美表现“保驾护航”。从专项角度出发对运动员体能进行分析可知,本项目是以磷酸原和乳酸供能为主的无氧代谢方式,需要运动员在特殊环境下以高输出状态挑战极限强度,整合人体各器官系统功能并充分发挥其协同作用以提高对抗疲劳的能力。即滑雪运动员专项体能是在后天训练过程中所形成的各运动能力在特定环境下的状态表现,它是运动员在竞技比赛中表现完美的技能和夺取比赛优胜的关键要素。

2.3 自由式滑雪U型场地项目运动员的专项体能训练影响因素分析

2.3.1 竞赛环境对运动员专项体能的影响

除部分冰上项目外,冬奥会比赛大都安排在亚高原或者高原举办。截至2018年第23届平昌冬奥会,统计发现举办地海拔小于1000米占12.5%,1000~2000米占58.4%,大于2000米 占29.1%。与夏季项目相比而言,冬奥会雪上项目与之存在的较为明显的差异主要在于比赛环境不同(见表1)。

由表1分析可知,竞赛环境的特异性决定了运动员体能需求的差异性,户外滑雪运动在实际专项训练、比赛过程中的体能消耗远远大于夏季项目。高原地带氧分压低、低温干燥、风力和辐射较强,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人体机能状态,它们共同作用于机体时促使体能消耗增加。例如,低温环境下,人体需要产生更多的热量抵抗寒冷,致使基础代谢率上升促进能量快速消耗。而对于运动员影响较大的是氧分压和冷环境,双重因素刺激机体,即使身处高原环境不进行运动人体体能消耗也要高于平原地区,何况运动员需要进行训练和比赛,运动强度较大使能量消耗和物质代谢随之提高[3]。故既要考虑完成训练和比赛的体能消耗,还要考虑运动员在对抗“恶劣”比赛环境中的体能消耗。

2.3.2 专项技术特征对运动员专项体能的要求

技术呈现是动作以及动作之间的组合,动作之间的相互组合必须符合力学规律,动作组成要素中的身体姿势、运动路线等是参与运动的肌群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的结果,其生理学本质是神经系统控制下的肌肉收缩牵引骨骼运动致使肢体在空间和时间的位置改变。简而言之,动作是技术的外在表现,是显性的、可见的;大脑皮质主导下各肌群之间的协调作用是其内在本质,是隐性的、不可见的。技术动作展现需要神经系统精确的控制肌肉,是力量和动作速度等运动能力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按照次序的呈现。

从运动员专项技术动作解析可知,自由式滑雪U型场地的单个技术动作由助滑、起跳、空中动作和落地四个环节组成[4]。空中动作包括抓板、转体和空翻三大难度技术动作,其不同方式的组合与排列成为专项技术的支柱,同时也是裁判员评分的重要标准。助滑是基本技术,主要用于训练和比赛期间的滑行,需要运动员在一定速度下調节身体姿势并趋于稳定。抓板则需要运动员具备强大的躯干支柱力量以及良好的空中身体姿势控制能力才能实现高效的抓板质量。转体和空翻技术作为技术难度的核心部分,多维度、多平面内的转体难度、腾空高度以及空翻周数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比赛分数的高低,其关键能力是旋转爆发力。落地是指运动员在完成空中动作后落入U型场地内的技术,包括位置选择、重心变化等。运动员必须具备强大的下肢离心力量来保持落地的稳定性,进而决定了下一技术动作能否顺利、完美的衔接,起着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

2.4 自由式滑雪U型场地项目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内容体系的构建

竞技离不开比赛,比赛离不开训练,训练内容是实现比赛目标的重要保障。若想取得理想训练效果并将运动能力高效转化为专项所需竞技能力,那么科学、合理的体能训练需求分析以及内容选择至关重要。高质量的动作模式,高效的动力链传递效率,正确的身体姿态,以此为基础考虑专项特征以提升运动能力并促进运动表现,其前提都是选取适合项目的专项体能训练内容。故,以项目特征为主导,以比赛环境和技术特征为依据,考虑对运动员比赛成绩有决定性影响的要素,把握其内在规律性,以此建立起自由式滑雪U型场地项目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的内容体系,主要包括姿势控制、躯干支柱力量、力量与旋转爆发力、能量代谢系统、恢复与再生等内容板块(见图1),各内容板块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2.4.1 姿势控制

人体运动期间必然伴随身体姿势的改变。而姿势是指空间中身体某一时刻的位置或关节角度,动作则是姿势之间的转变[5]。运动员身体姿势控制能力表现不仅是神经—肌肉—骨骼系统的协同工作,还包括感觉系统等参与其中,是多种身体功能相互作用的结果[6-7],其系统理论见图2。当人体处于运动期间,身体姿势与重心不断起伏变化,始终处在稳定—非稳定(失衡)—稳定的动态过程之中,细微的姿势变化有时可以影响整个动作的改变,尤其是在空中动作环节运动员处于无支撑、无固定、非稳定条件下,肢体远端细微改变或者头部位置轻微晃动,都会让身体姿势产生一定变化,进而对技术动作的运动轨迹、路线等产生巨大影响,使整个技术动作完受到限制,甚至可能出现技术失误。故而,要想展现优美的专项技术动作,必须通过不断调整身体姿势使其保持稳定状态。从单个技术动作分析发现,助滑与落地环节中姿势控制能力主要体现在助滑过程以及完成空中动作落入专项场地时,落地稳定性不仅仅依靠强大的下肢肌群的离心力量,还要能根据速度、环境等要素的改变对动作进行及时、准确的调整,维持稳定的身体姿势,以便衔接下一技术动作。

非稳定—稳定之间的动态变化是身体姿势控制训练的常用方法。例如,采用平衡盘、波速球、瑞士球等各种器械之间的组合训练创造非稳定条件来提高运动员身体姿势控制能力。

2.4.2 躯干支柱力量

躯干支柱力量是指人体肩关节、脊柱和髋关节部位的肌肉,以维持人体姿势、提供近端固定和传递上下肢能量为目的所产生的力量能力[8-9]。在空中完成系列翻、转技术动作要求整体、快速以及各肢体动作不能出现分离,是上肢、躯干、下肢之间协同配合的表现。转体难度和空翻周数不断增加成为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体现在多轴(矢状轴、额状轴、垂直轴)、多面(矢状面、水平面、额状面)和多周数的翻、转以及动作之间的排列、组合。训练和比赛追求的目标是专项技术的完美表现,它需要在无支撑点的三维空间中完全依靠自身肌肉收缩与控制实现反复交替的翻、转,而使身体在这种无固定、支撑状态下的空中做功[10]。运动员在完成技术动作时,躯干是保持良好身体姿势以及四肢肌肉发力环节的有利支撑,提高上下肢能量传递同时提高运动效率[11-12]。换言之,低效的躯干支柱力量无法提高无支撑、无固定情境下动作转换速率和翻、转速度。由此可见,躯干支柱力量是影响运动员比赛成绩的因素之一。在躯干支柱力量训练过程中明确专项需求和训练目标后应当注重运动方式、身体姿势、方向以及负荷性质,在此基础上完成进阶训练,训练方法具体见表2。

2.4.3 力量与旋转爆发力

任何运动项目离开肌肉力量便无法拥有良好的竞技表现,尤其是将技术视为核心的项目,运动员夺取比赛胜利的主要因素在于高、难技术动作完成以及成套技术动作编排的稳定性、流畅性和连贯性,而这些任务都无法脱离力量而实现。力量是人体或身体某部分肌肉收缩和舒张时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13]。力量训练的目的就是使那些参与专项运动的肌肉在工作类型和协作上符合专项技术的特点,形成以专项为核心的力量系统[14]。因此,促进肌肉力量发展是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关键内容。

2.4.3.1 最大(相对)力量训练

从运动生物学的机制看,只有类似于比赛的神经肌肉的募集方式的练习,其效果才有可能被转移到比赛中去[15]。力量能力要结合运动项目需求进而对某一种力量优先发展,各肌群参与运动时表现为在时间、空间上的高度协调,即在中枢神经系统控制下的以专项技术用力特征和肌肉募集顺序为基础的工作形式。运动员是在克服自身体重情景下完成技术动作,这一项目特征要求运动员保持良好的体型,并在此条件下发展力量——即相对力量,是指单位体重所具有的最大力量。故肌肉力量增长主要是提高肌肉内部协调以及肌肉间的协调能力。因此,以较大的外界负荷刺激,促使神经发放冲动增强[16],进而募集更多的运动单位,提高肌纤维协同工作效率,对于需要保持身体形态的技能类表现难美性项目来说尤为关键。最大(相对)力量训练主要采用大强度负荷抗阻训练、极限强度以及金字塔训练等方法[17],手段主要是对抗外界阻力训练,强度是利用最大力量的百分比来衡量力量训练强度,具体训练方法见表3。

2.4.3.2 下肢离心力量训练

人体运动普遍存在着肌肉的离心收缩活动,它为走、跑、跳、投等提供初始力量,而在落地缓冲、制动减速以及维持身体姿势稳定过程中则扮演结束动力的角色。运动员在比赛时腾空高度大约5米(优秀男子运动员最高可达6米以上),完成空中动作落入U型场地时在制动缓冲阶段离心收缩是肌肉的主要工作形式。从技术和预防运动损伤的角度分析可知,若没有较强的下肢离心力量便无法实现平稳落地,轻则身体晃动出现技术动作微小失误,重则摔倒在场地而无法完成接下来比赛,更有甚者会出现急性运动损伤,例如前交叉十字韧带断裂等。调查研究表明,與本项目相似性较高的单板U型场地运动员在完成空中动作落入U型场地时下肢损伤概率高达32.5%,其中膝关节损伤占18.5%[18]。可见,下肢离心力量不足则会导致运动员高空落地时失去正常的关节角度,进而发生急性运动损伤[19]。离心力量在高空落地缓冲过程中可以促使肌肉承担更大的负荷,强大的下肢离心力量关系到训练和比赛时运动员的技术完成情况以及损伤发生率,定期进行离心力量训练可以促进专项技术动作完成,同时也可以保护下肢关节,对于减少运动损伤具有重要意义。下肢离心力量训练具体方法见表4。

2.4.3.3 旋转爆发力训练

爆发力是指运动员在最短的时间内肌肉收缩时能输出的最大功率,其决定参数为速度和力量,取决于肌肉收缩的速度和最大力量[20]。速度是在无负荷或轻负荷状态下肢体高速运动的能力,最大力量是克服最大阻力或接近最大阻力的能力[21]。在运动员完成技术动作时,需要快速调动相关肌肉力量以获得最大的速度完成空中翻转的难度动作,所以强调完成动作速度的同时应该兼顾力量发展。在多关节、多肌群全身参与的运动中,旋转爆发力则是指运动员在短时间、快速肌肉收缩的情境下,以躯干的旋转为动力带动上、下肢运动的形式。其计算可以使用公式:旋转功(率)=力矩×角位移,力矩指的是力臂的长度(与作用力的垂直距离),角位移指的是物体转动的角度[22]。旋转爆发力主要体现在运动员完成无序、多维的空中动作前的发力环节,强调的是机体能够在高速运动的特定情况下动员肌肉力量,克服自身体重和运动装备重量(包括雪鞋、雪板以及固定器等重量)的加、减速度能力。训练手段多采用自由重量训练器械(壶铃、哑铃、药球等)和固定训练器械(keiser气压阻力训练器等)等进行旋转爆发力训练[23]。训练方法见表5。

2.4.4 能量代谢系统

各运动项目具有不同的能量代谢特征,在训练中优先发展哪种供能系统是体能训练的关键内容。运动员在完成单一技术动作时需要短时间、高强度和快速的功率输出,是以ATP-CP系统(磷酸原供能系统)为主的供能方式。当然本项目比拼的并不仅是单一技术动作的完成情况,而是整套技术动作的呈现。比赛时从成套技术动作表现来看,运动员一轮比赛需要在1分钟内完成5~6个高难动作组合。从时间维度来看,整套技术组合依然属于短时间、快速完成动作的高强度运动,是以糖酵解系统为主的供能方式。竞赛规则要求运动员必须完成预赛2轮、决赛2~3轮的比赛,比赛时间间隔较长(每一轮比赛要求所有运动员完成后进入下一轮),在比赛间歇阶段磷酸肌酸的恢复和乳酸的代谢是一种有氧的过程[24-25]。据此分析可得,能量代谢系统是以无氧代谢为主有氧代谢为辅的供能形式。无氧代谢可以为运动员在全程比赛中的动作完成提供强有力的能量供应,良好的有氧能力为运动员在赛间以及比赛后的恢复提供保障。在训练时根据间歇训练的生物学原理(见表6)进行无氧和有氧训练。

2.4.5 恢復与再生

高强度训练、比赛、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以及挑战人类极限是运动员与普通人的区别所在,这表明运动员的机体消耗要远远高于普通人。自由式滑雪U型场地项目运动员除了高强度的比赛和训练外,还要对抗“恶劣”的比赛环境,机体能源物质消耗更加快速。系统的刻苦训练加之比赛时环境因素的影响,致使运动员生理和心理疲劳累积,若不及时消除则无法实现高效率的训练,也必将影响训练效果转化为专项运动成绩。现代体能训练认为,训练、恢复、营养和心理四大要素共同决定运动员的成功之路,在不断增效的基础上将恢复与再生理念融入训练体系,并认为恢复与训练等同重要[26]。训练使运动员处于无尽的消耗之中,恢复则是让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和运动结束后,各种生理机能和能源物质逐渐恢复到运动前水平的变化过程[27-28]。再生在运动训练中指训练或比赛后以不同方式,包括物理、化学、医学、运动与心理等手段,进行积极性恢复的模式[29-30]。恢复与再生相互配合,旨在促进高强度、快节奏的训练和比赛时机体的有效、快速恢复。恢复与再生方法手段见图3。

3 结论

3.1 滑雪运动员专项体能是在后天训练过程中所形成的各运动能力在特定环境下的状态表现,它是运动员在竞技比赛中表现完美技能和夺取比赛优胜的关键要素。

3.2 自由式滑雪U型场地项目属于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目,技术特点主要为高、难、稳、新、美。训练和比赛过程中完美技术的呈现只有在适应特定比赛环境(低压、低氧以及低温等)的前提下才能正常发挥。所以,专项技术特征以及比赛环境既是决定本项目运动成绩的核心要素,也是本项目专项体能训练内容体系构建的依据。

3.3 自由式滑雪U型场地项目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内容由姿势控制、躯干支柱力量、力量与旋转爆发力、能量代谢系统、恢复与再生等部分组成,各内容之间相互独立而又互相联系。

3.4 专项体能训练是将运动员所形成的运动能力转化为比赛所需的竞技能力的关键要素。其中姿势控制训练是基础,其训练方法多采用稳定—非稳定—稳定之间的动态变化以增强运动员身体控制能力。躯干支柱力量训练是前提,其训练方法需要考虑运动方式、身体姿势、方向以及负荷性质等。力量与旋转爆发力以及能量代谢系统训练是核心,力量训练方法常采用抗外界阻力的方式,考虑不同训练时期(赛季与非赛季)的运动负荷差异;能量代谢系统训练多是根据间歇训练的生物学原理进行训练。恢复与再生是保障,在此过程中分为主动和被动两个维度,以主动恢复为主,多采用物理、化学、医学、心理以及运动等方法和手段进行。

3.5 目前,国内自由式滑雪U型项目起步晚但发展快的趋势未变,在体能训练理论与实践研究方面较为薄弱。现有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移植至本项目时应当充分认识到专项特征和竞赛环境的特殊性,这样才能推进多学科理论和方法在本项目的应用,进而加快构建其专项体能的评估、训练和监测体系来提高训练效率和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洋,李贵森.新周期下我国艺术体操成套编排创新思路的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5,27(1):70-74.

[2]茅鹏,严政,程志理.一元训练理论[J].体育与科学,2003(4):5-10.

[3]韩佐生,陈耕,等编.高原训练研究[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28-29.

[4]王耀东,杨卓,刘树明,等.中国自由式滑雪U型场地运动员体能训练年度计划制定的诊断及评价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9,42(3):32-43.

[5]胡名霞.动作控制与动作学习[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61.

[6]范勇.单、双侧下肢疲劳对站姿稳定性及姿势调节的影响[D].杭州:浙江大学,2019.

[7]Horak FB.Assumptions underlying motor control for neurologic rehabilitation. In Lister MJ(ed).Conte-mporary Management of Motor Control Problems. Alexandria,VA:Foundation for physical therapy,1991.

[8]扆铮,尹军.论躯干支柱力量——界定·功能·应用[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7,33(1):90-97.

[9]Gray Cook, MSPT, CSCS; Keith Fields, CSCS. Functional Training for the Torso[J].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Journal,1997,19(2):14.

[10]何建龙.核心区力量训练对提高跳水运动员竞技能力的研究[A].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生物力学分会.第十六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CABS 2013)论文集[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生物力学分会: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生物力学分会,2013:1.

[11]尹军,肖敏敏.2种躯干支柱力量训练方案对平衡能力影响的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6,28(4):331-338.

[12]Shinkle J, Nesser TW, Demchak TJ, etal. Effect of core strength on the measure of power in the extre-mities[J].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2012,26(2):373-80.

[13]Timothy J.Suchome.Sophia Nimphius.Christopher R.Bellon.etal. The Importance of Muscular Strength:Training Considerations[J].Sports medicine (Auckland, N.Z.),2018,48(4):765-785.

[14]陳小平.力量训练的发展动向与趋势[ J].体育科学,2004,24(9):36-40.

[15]李丹阳,胡法信,胡鑫.功能性训练:释义与应用[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27(10):71-76.

[16]Danny Lum; Tiago M. Barbosa. Brief Review:Effects of Isometric Strength Training on Strength and Dynamic Performanc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2019,40(6):363-375.

[17]武大伟,宿元,朱志强.大强度负荷抗阻训练对雪橇运动员上肢和躯干力量素质及出发环节竞技表现的影响[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9,31(6):549-552.

[18]刘树明,苗巍,包大鹏,等.我国单板U型场地滑雪运动员运动损伤研究[J].冰雪运动,2008(1):42-44.

[19]王安利,刘冬森.力量训练的方法:静力性力量训练、向心性力量训练和离心力量训练[J].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2014,1(8):67-71.

[20]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国家队体能训练中心,编著.身体功能训练动作手册[M].2版.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5:151.

[21]王安利,刘冬森.力量训练的强度与强度控制[J].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2014,1(6):76-81.

[22]朱学雷,等译.体能训练概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1:144

[23]Earp, Jacob E MA,CSCS; Kraemer, William J, CSCS*D, FNSCA. Medicine Ball Training Implications for Rotational Power Sports[J]. Strength & Conditioning Journal,2010,32(4):22-25.

[24]Buelwson,M.A.;OBryant,HS;STONE,M.H;etal. Effect of weight training exercise and treadmill exer-cise on post-exercise oxygen consumption[J].Med and Sci Sports and Exerc,1998,30(4):518-522.

[25]ELLIOTT,M.C.;P.P.WAGER; L.CHIU.Power athletes and distance training:physiological and biome-chanical rationale for change[J].Sport Med,2007(37):47-57.

[26]MarkVerstegen; Pete Williams.Core Performance Endurance[M].Holtzbrinck Publishers,America,New York,2007:51-52.

[27]王隽,尹军.运动后恢复与再生训练的方法和教学[J].体育教学,2019,39(12):21-23.

[28]曾文瑶.高强度间歇训练后高低氧恢复对于糖代谢的影响[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8,37(12):5577-5581.

[29]仇乃民.复杂性科学视角下运动训练超量恢复原理的重新解读[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8,34(4):99-104.

[30]Ole JKemi; Ewan Fowler; Karen McGlynn; etal. Intensity-dependence of exercise and active recovery in 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J]. The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and physical fitness,2019, [DOI]10.23736/S0022-4707.19.09521-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