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城市社区老年人户外体力活动建成环境影响因素研究

时间:2024-05-09

王厚雷 王竹影 朱建勇 吴志建 张怡

摘 要: 目的:探討健身场所、社区治安、居住密度等建成环境感知因素对老年人户外体力活动的影响,为老年人户外体力活动建成环境的优化发展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南京市5个市辖区32个小区内501名60~80岁老年人佩戴ActiGraph GT3X+型加速度计和GPS定位器测量其户外体力活动。建成环境感知数据利用老年人体力活动建成环境调查问卷进行收集,采用灰色关联模型对建成环境感知与老年人户外体力活动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南京城市社区老年人对小区及其周围的交通站点、社区治安、商业场所等较为满意,对小区及其周围的专用服务设施、居住密度、环境卫生等评价较低,不同类型社区建成环境感知质量得分高低排序依次为边缘社区、综合社区、单位社区和传统社区。不同类型社区老年人户外MVPA高低排序依次为边缘社区、单位社区、综合社区和传统社区。结论:南京城市社区老年人平均户外MVPA为28.41min/d,74.7%能够满足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推荐量,与他国同类研究报导数据相比,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提高城市社区老年人建成环境感知质量,可能是改善其户外体力活动的一个有效策略。

关键词: 建成环境感知;老年人;户外体力活动;社区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20)05-0009-07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fitness environment, community security, residential density and other built environment perception factors on the elderly's [JP2]outdoor physical activity, and provide a basis for the optimal development of the elderly's outdoor physical activity built environment. Methods:501 60~80 year olds in 32 communities in 5 municipal districts of Nanjing were selected to

wear ActiGraph GT3X+ accelerometer and GPS locator to measure their outdoor physical

activity. The built environment perception data was collected using the questionnaire of the elderlys physical activity built environment, and the gray correlation model was used to analyze and evaluate the built environment perception and the elderlys outdoor physical activity. Results: The elderly in the urban community of Nanjing are more satisfied with the traffic stations, community security, commercial places in the community and its surroundings, and have lower evaluations of the dedicated service facilities, residential density, environmental sanitation in the community and its surroundings. Perceived quality scores are ranked in order of marginal community, comprehensive community, unit community and traditional community. The ranking of outdoor MVPA for the elderly in different types of communities is in order of marginal community, unit community, comprehensive community and traditional community. Conclusion: The average outdoor MVPA of the elderly in the urban community of Nanjing is 28.41 min/day, 74.7% can meet the recommendations made by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ompared with the data of similar studies reported in other countries, it is at the upper middle level. Improving the perceived quality of the built environment of the elderly in urban communities may be an effective strategy for improving their outdoor physical activity.

Key words:  perceived built environment; elderly people; outdoor physical activity; community

近年来,国家体育总局先后开展了4次全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调查活动均涉及到6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群,1996年、2000年、2007年、2015年调查结果显示老年人经常参与健身活动的人数比例分别为12.48%、22.4%、31.79%、40.35%[1]。这说明我国老年人的健身活动需求正在日益增长,但与此同时,城市健身活动供给资源短缺,健身活动资源存在供给失衡,现阶段老年人健身活动需求与城市健身活动资源供给之间的矛盾依旧显著[2]。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居民的居住环境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如居住密度过高、交通拥挤等,这些均不利于居民尤其是老年人从事体力活动,成为时刻影响甚至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中国城市的发展能否满足老年群体的健身需求以及进一步对不同社区生活空间的构建进行反思,已经成为相关研究人员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而这对提高城市老年人生活质量、维持城市社区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基于调查问卷收集的建成环境感知数据和加速度计结合GPS定位器采集的户外体力活动数据,采用灰色关联模型对建成环境感知因素与老年人户外体力活动进行关联性分析,以期了解建成环境感知对老年人户外体力活动的影响状况,为老年人户外体力活动建成环境的优化发展提供依据。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为使样本具有较为广泛的地理环境代表性,研究于2017年6月至2018年4月在南京市5个市辖区32个小区抽取878名60~80岁的老年人作为受试者。根据调查问卷、GPS定位器与加速度计数据筛选原则,有效样本共501名,有效率57.06%。研究对象平均年龄为68.56±5.69岁,其中女性287人(57.29%),平均年龄为68.02±5.92,男性214人(42.71%),平均年龄为69.3±5.28。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首先,根据南京市地理位置特点,抽取秦淮区、玄武区、鼓楼区、建邺区和栖霞区5个市辖区;其次,根据社区类型和个数[3-4],从中抽取32个社区;再次,从每个社区中抽取1个小区,每个小区随机抽取30人,男女各半,同时将配合度较低的老年人排除,共抽取878名60~80岁老年人作为受试者。

1.2.1 问卷调查法

研究使用的问卷包括两部分:1)人口统计学信息。主要调查老年人家庭住址、性别、年龄、学历等个人基本情况。2)建成环境感知。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分析,搜集和整理影响老年人户外体力活动的建成环境感知因素,并结合专家访谈的结果,编制《老年人体力活动建成环境调查问卷》。采用李克特量表,利用语义学标度将其分为5个测量等级:完全同意、基本同意、一般、不太同意、很不同意。为便于计算,将主观评价的5个语义学标度测量等级分别赋值为5、4、3、2、1。该问卷评价指标主要借鉴Saelens等[5]的社区步行环境量表、Mujahid等[6]的建成环境指标体系、Sallis等[7]的体力活动居住环境量表、Eichinger等[8]的建成环境指标体系,并根据研究背景和中国城市老年人体力活动现状将其本土化。

1)问卷项目分析。经过问卷项目分析,保留18个项目。其中,“目的地可达性”包括健身场所、商业场所、服务场所、娱乐场所、交通站点5项指标;“活动环境及设施安全性”包括社区治安、活动环境安全、专用服务设施3项指标;“活动环境美观性”包括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环境卫生3项指标;“居住适宜性”包括土地混合利用、居住密度、建筑类型3项指标;“交通通达性”包括街道路面、交通量、交通安全、道路连通4项指标。

2)信度检验。采用克隆巴赫α信度系数进行一致性检验,由表1可知,总体克隆巴赫系数为0.918,其余所有维度的克隆巴赫系数都在0.7以上,表明信度可靠。

3)效度检验。本研究主要采用表面效度、内容效度、结构效度进行分析。为保证调查问卷的表面效度与内容效度,本研究在阅读相关文献、对老年人进行半结构化访谈、与课题组成员多次讨论、进行专家访谈的基础上,完成问卷预调查,分析数据后修改有关题项,并由11位专家进行评分,认为完全涵盖主题5人(45.45%),基本涵盖主题6人(54.54%),不能涵盖主题为0。结构效度检验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具体结果见图1。假设模型的X2/df值=2.460、GFI值=0.936、AGFI值=0.912、RMR值=0.037、RMSEA值=0.054、NFI值=0.942、RFI值=0.929、IFI值=0.965、CFI值=0.965、PCFI值=0.788、PNFI值=0.770,均可接受,效度整体较好。

1.2.2 德尔菲法

按照德尔菲法基本流程:指标初选、专家确定、设计专家问卷、专家论证、反复修改与建议、确定最终指标及对应权重。其中,所选择的11位专家主要涉及健康促进、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研究方向。经过两轮专家调查,第一轮是把初步构建的建成環境感知指标体系发给专家,请专家进行评判并提出意见;第二轮是把修改后的问卷再次请专家进行评判,然后把专家们重新考虑的意见收集上来,整理后发现专家们的意见已趋于一致。因此,可以确定最终的建成环境感知指标体系。

1.2.3 测量法

体力活动水平利用ActiGraph GT3X+型加速度计进行测量,体力活动空间数据利用GPS定位器进行测量,将所得数据与老年人家庭住所信息、调查小区交通区位图、户外体力活动日志相匹配,获取户外体力活动数据。

1.2.4 数理统计法

采用SPSS 22.0对所测得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和推断性统计。采用灰色关联模型(GRM)对建成环境感知因素与户外MVPA的关联度进行计算,按各项参数对户外MVPA的影响程度进行关联排序,并在此基础上对南京市不同类型社区建成环境感知质量得分进行排序。

2 研究结果

2.1 建成环境感知现状

2.1.1 社区老年人建成环境感知得分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建成环境感知因素得分依次为交通站点(4.26)、社区治安(4.11)、商业场所(4.02)、健身场所(3.98)、服务场所(3.98)、娱乐场所(3.95)、交通量(3.93)、交通安全(3.88)、人文景观(3.85)、活动环境安全(3.84)、街道路面(3.83)、土地混合利用(3.81)、建筑类型(3.81)、自然景观(3.80)、道路连通(3.75)、专用服务设施(3.73)、居住密度(3.69)、环境卫生(3.68)。

2.1.2 不同类型社区老年人建成环境感知对比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2),南京城市社区老年人对小区及其周围的交通站点、社区治安、商业场所等评价较高。综合社区老年人对道路连通、居住密度、环境卫生等评价较低;单位社区老年人对居住密度、环境卫生、专用服务设施等评价较低;传统社区老年人对专用服务设施、活动环境安全、环境卫生等评价较低;边缘社区老年人对道路连通、居住密度、土地混合利用等评价较低。

2.2 户外体力活动

2.2.1 老年人户外体力活动现状

南京城市社区老年人总体力活动水平(平均日总MVPA=45.05±32.18 min/d),其中男性为45.69±31.47 min/d,女性为44.58±32.75 min/d;户外体力活动水平(平均日户外MVPA=28.41±27.59 min/d),其中男性为33.51±32.16 min/d,女性为24.6±22.94 min/d;依据现行的老年人体力活动推荐量要求,74.7%的受试者能够满足,其中男性达到76.2%,女性达到73.5%。

2.2.2 不同类型社区老年人体力活动现状

南京城市社区老年人平均日总MVPA方面,高低排序为单位社区、边缘社区、综合社区、传统社区;平均日户外MVPA方面,高低排序为边缘社区、单位社区、综合社区和传统社区;满足WHO推荐量情况,高低排序为单位社区、边缘社区、综合社区、传统社区。调查结果显示,南京城市社区老年人经常参与的健身活动项目依次为:步行299人(59.68%)、有氧健身操52人(10.38%)、武术/太极拳35人(6.99%)、自行车35人(6.99%)、乒乓球/羽毛球/网球22人(4.39%)、跑步21人(4.19%)、器械健身19人(3.79%)、登山17人(3.39%)、台球/保龄球/门球7人(1.4%)、民间体育5人(1%)、游泳3人(0.6%)、篮球/排球/足球1人(0.2%)。

2.3 建成环境感知对户外体力活动的影响

2.3.1 评价因子及权重

与平均日户外MVPA相关联的各评价因子权重顺序依次为:健身场所(0.0647)、娱乐场所(0.0633)、交通站点(0.0598)、环境卫生(0.0596)、建筑类型(0.0579)、居住密度(0.0568)、服务场所(0.0563)、交通量(0.0562)、活动环境安全(0.0556)、街道路面(0.0553)、道路连通(0.0552)、商业场所(0.0543)、交通安全(0.0527)、自然景观(0.0522)、人文景观(0.0508)、土地混合利用(0.0505)、专用服务设施(0.0494)、社区治安(0.0492)。

2.3.2 建成环境感知因素与平均日户外MVPA关联结果

参考序列的排序依次为:健身场所(0.6390)、娱乐场所(0.6259)、交通站点(0.6048)、环境卫生(0.5974)、建筑类型(0.5850)、居住密度(0.5804)、服务场所(0.5755)交通量(0.5746)、活动环境安全(0.5734)、道路连通(0.5662)、街道路面(0.5657)、商业场所(0.5593)、自然景观(0.5456)、交通安全(0.5430)、人文景观(0.5324)、土地混合利用(0.5311)、社区治安(0.5241)、专用服务设施(0.5211)。根据上述结果得出四种类型社区建成环境感知综合评价分值:综合社区=1.0083,单位社区=0.9992,传统社区=0.9461,边缘社区=1.0464。由此可知,不同类型社区建成环境感知质量得分高低排序为边缘社区、综合社区、单位社区和传统社区。

3 讨论

3.1 建成环境感知现状分析

总体而言,南京城市社区老年人对小区及其周围的交通站点、社区治安、商业场所等较为满意,对小区及其周围的专用服务设施、居住密度、环境卫生等评价较低,说明现阶段城市建成环境的发展难以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居民的居住环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休息座椅、公厕扶手等专用服务设施配套不到位,人口密度过高、交通拥挤,噪声、空气质量、水污染问题严重等,成为时刻影响老年人健康的重要因素。边缘社区老年人的建成环境感知因素得分显著高于传统社区,可能是因为边缘社区老年人多为拆迁安置居民,生活场域和地理空间从实质意义的“乡下”变成具有象征意义的“城市”,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他们的美好生活需要。与此同时,边缘社区土地资源较为充裕、土地成本相对较低,给予老年人充足的活动空间。而传统社区因功能单一而日趋老化,随着城镇规模的不断扩大,其他社区城市建设快速发展,传统社区却因为多种原因难以得到充足改善,又加速了这种衰落的趋势。历经老城区最初的繁荣和时下的落寞,传统社区老年人对小区及其周边环境的不满愈加强烈。

3.2 城市社区老年人户外体力活动现状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平均日总MVPA方面,性别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但男性平均日户外MVPA却显著高于女性,说明男性老年人更习惯到户外进行中到大强度体力活动;女性户外MVPA占总MVPA的比例较低,可能是因为女性老年人从事更多的家务性体力活动。平均日户外MVPA方面,高低排序为边缘社区、单位社区、综合社区和传统社区,影响原因可能有以下三方面:1)场所特征与空间布局。部分社区尤其是传统社区缺乏便捷的健身休闲场所,公园绿地等场所距离老年人家庭住所较远,造成实际步行可达性较差,从而导致了空间便利性缺失;老年人户外体力活动空间“热点”与设施网点规划布局之间存在空间错位格局现象。2)街道连通与交通安全。街道不仅是连接居住地与活动场所的重要路径,也是承载各类活动的功能场所。研究表明,街道连通性过低会影响老年人外出活动的便捷性,街道连通性过高会给老年人外出活动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和干扰。Inoue等[9]研究认为,老年人交通安全感越高,从事体力活动的时间可能越长,且具有较大的户外体力活动量。3)混合多样与封闭管理。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混合与老年人户外体力活动正向相关。目前,城市中许多居住小区采用封闭式管理,这些封闭社区沿公路干道蔓延,改变了城市的土地利用形式,其封闭性和内聚性的特征使得小区可入性较差,围墙内老年人的日常活动多集中于居住小区内,缺少与其他小区的联系,给围墙内外的居民强加了心理障碍,妨碍了老年人外出活动。

3.3 建成环境感知对户外体力活动影响的分析

1)“目的地可达性”维度中,对户外体力活动影响程度排序依次为健身场所、娱乐场所、交通站点、老年人服务场所、商业场所。通常来讲,如果老年人能方便地到达健身场所、娱乐场所,小区附近有超市、菜市场等场所,会增大对老年人外出活动的吸引力;但便捷的城市交通站点、对老年人的公交补贴政策、商品的价格因素会消除城市老年人对设施场所距离的顾虑;此外,设施场所的高可达性也缩短了出行距离,减少了体力消耗,对户外体力活动和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最终综合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可达性的重要性。

2)“活动环境美观性”维度中,对户外体力活动影响程度排序依次为环境卫生、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老年人对环境卫生、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要求越来越高,其户外体力活动也会从对目的地可达性“量”的需求向活动环境美观性“质”的需求提升。活动环境美观性已经成为影响城市老年人户外体力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

3)“活动环境及设施安全性”维度中,对户外体力活动影响程度排序依次为活动环境安全、专用服务设施、社区治安。随着生理机能的老化,安全成为老年人户外活动中不可忽视的因素。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只有基本的安全需求被满足时,老年人才会转而寻求更高层次的需求。课题组调研结果显示,活动环境安全性较高、专用服务设施齐全、治安良好的社区,对老年人群积极参与户外体力活动具有良好的“推力”作用。有研究指出,生活在低犯罪率社区的老年人,参与步行及其他户外体力活动,明显多于居住在高犯罪社区的老年人[10-11]。

4)“居住适宜性”维度中,对户外体力活动影响程度排序依次为建筑类型、居住密度、土地混合利用。一般而言,居住密度越高,老年人在居住地、健身场所、商业场所和其他场所之间通勤的距离就越小,对机动车交通的依赖越低;另一方面,较高的居住密度有利于增强街道生活活力和邻里商业的支撑能力,进而促进老年人户外体力活动。研究表明,居住密度对体力活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交通性步行方面[12]。也有研究表明,适当的土地利用混合有助于对活动人群产生较强的吸引力,进而影响老年人的户外活动出行频率[13]。

5)“交通通达性”维度中,对户外体力活动影响程度排序依次为交通量、街道路面、道路连通、交通安全。街道路面、交通量对城市老年人户外体力活动具有一定影响,老年人通常喜欢在坡度较小、路面平整、交通量较少的地方活动,道路拓扑深度过高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老年人的出行意愿。研究表明,机动车事故是导致老年人非天然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老年人在连通性较好的道路上步行易产生“恐惧感”,道路连通性过低会影响老年人外出活动的便捷性[14]。并非所有建成环境因素都对体力活动产生独立影响,各环境因素之间交互影响,改善交通安全性可能会抑制因道路连通性好而带来的交通事故发生率,从而消除老年人的“恐惧”心理,提高老年人户外体力活动水平[15]。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南京城市社区老年人平均日户外MVPA为28.41±27.59min/d,平均日总MVPA=45.05±32.18 min/d,74.7%能够满足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推荐量,与他国同类研究报导数据相比,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提高城市社区老年人建成环境感知质量,可能是改善其户外体力活动的一个有效策略。相关部门在城市社区规划时可以通过整合优化建成环境中的上述有利因素,促进老年人户外体力活动,提高其健康水平,以缓解我国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健康隐患。

4.2 建议

首先,注重顶层规划设计。当前建成环境规划中遇到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缺乏对休闲民生的长远规划和战略考虑,迫切需要城市规划部门的顶层规划设计,从全局视角对城市建成环境建设的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统筹规划,集中有效资源,以期实现结构优化、功能协调、资源整合等目标。其次,提倡多方合作治理。建成环境涉及城市规划、建筑学、环境学、行为学等多个领域,需要以政府行政力量为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从促进老年人户外体力活动与健康的视角整合优化建成环境。再次,完善康体环境评估。为保证城市建成环境规划的顺利实施,在城市建成环境规划中增加建成環境影响评估,并将评估结果应用到城市建成环境规划的决策中,可以大幅度提高城市建成环境规划的效率和科学性。第四,兼顾老年群体需求。在满足老年人基本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关注其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让老年人在适宜自己户外活动的空间内,怡然自得地与同伴切磋技艺、交流心得。

本研究仅以南京城市社区作为研究区域,南京是中国东部特大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进程在全国相对领先,老龄化程度与北京、天津、杭州等城市接近,城市社区建成环境发展中的经验与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城市发展的现实情况。但中国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复杂,各地城市发展水平有着较大差异,其他各省市地区的建成环境与老年人户外体力活动相关的影响因素有待于通过大量深入研究,探索其共性和个性化特征。

参考文献:

[1]杨永钟,江瑞,袁锋,等.我国全民健身活动发展特征研究——基于4次全国群众体育调查结果的分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42(6):121-128.

[2]付春明,陶永纯.“患不均,更患不公”:体育资源供给的“公平”与“冲突”[J].体育与科学,2017,38(4):49-54.

[3]王凯珍.中国城市不同类型社区居民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8):1009-1013.

[4]柴颜威.空间行为与行为空间[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52.

[5]Saelens B E, Sallis J F, Black J B, et al. Neighborhood-based differences in physical activity:an environment scale evaluation[J].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2003,93(9):1552-1558.

[6]Mujahid M S, Roux A V D, Morenoff J D, et al. Assessing the measurement properties of neighborhood scales:from psychometrics to ecometrics[J]. 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2007,165(8):858-867.

[7]Sallis J F, Kerr J, Carlson J A, et al. Evaluating a brief self-report measure of neighborhood environments for physical activity research and surveillance:Physical Activity Neighborhood Environment Scale (PANES)[J]. Journal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health, 2010, 7(4):533-540.

[8]Eichinger M, Titze S, Haditsch B, et al. How are physical activity behaviors and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uilt and social residential environment?[J]. PloS one, 2015, 10(6):e0126010.

[9]Inoue S, Ohya Y, Odagiri Y, et al. Perceived neighborhood environment and walking for specific purposes among elderly Japanese[J].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2011, 21(6):481-490.

[10]Foster S, Giles-Corti B. The built environment, neighborhood crime and constrained physical activity:An exploration of inconsistent findings[J]. Preventive Medicine, 2008, 47(3):241-51.

[11]Yang W, Spears K, Zhang F, et al. Evaluation of Personal and Built Environment Attributes to Physical Activity:A Multilevel Analysis on Multiple Population-Based Data Sources[J]. Journal of Obesity,2012(3).

[12]Coogan P F, White L F, Adler T J, et al. Prospective study of urban form and physical activity in the Black Women's Health Study[J]. 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2009, 170(170):1105-1117.

[13]Cain K L, Millstein R A, Sallis J F, et al. Contribution of streetscape audits to explanation of physical activity in four age groups based on the Microscale Audit of Pedestrian Streetscapes (MAPS)[J].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2014(116):82-92.

[14]MCKAY H A, WINTERS M, et al. Neighborhood walkability, physical activity, and walking for transportation:A cross-sectional study of older adults living on low income[J]. BMC Geriatrics, 2017,17(1):82-95.

[15]吳志建,王竹影,宋彦李青.老年人休闲性体力活动建成环境影响因素的meta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8,42(1):64-7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