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代价论视域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时间:2024-05-09

成 英,葛小军,陈振勇

1.Sports Department,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Chuxiong 675000,Yunnan,China;2.Wushu Department,Chengdu Sport University,Chengdu 610041,Sichuan,China

进入21世纪,依托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各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特色产业方兴未艾,特别是近几年,旅游产业更是成为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得到飞速发展。作为民族文化的“活化石”,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自然也成为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各少数民族地区纷纷搭起“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平台,以“文化体验”和“身体参与”为招牌来迎合现代民众文化猎奇和缓压解乏的心理。然而,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开发热潮中我们应冷静地思考:如何理性看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开发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开发实践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可持续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本研究力图从代价论的视角探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开发,希冀阐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开发实践过程中发展与代价的关系,找出存在的代价问题,并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路径。

1 关注代价: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之应有之义

随着文化产业的大踏步前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经济化大潮的冲击下,快速迈出了产业开发实践的步伐。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活”的记忆,承载着各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和民族凝聚力等,也积极走上文化旅游开发之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不仅能达到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目的,而且能为旅游者提供经历不同社会生活的体验,能让旅游者在体验过程中真正感受到文化遗产,因此,发展是必须的。然而,旅游本身正成为一个日益复杂的现象,其发展面临很多挑战[1],商业化、庸俗化、趋同化、过度化和拜金化成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开发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不仅威胁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有形本质、真实性和重要特征,而且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文化和生活方式也因为游客的经历可能被降格,因此,关注代价也是必须的。

人类的一切行为在为他带来收益的同时,也使他付出代价[2]。社会发展从来就是进步与代价并存,以代价换取进步的过程。发展与代价是辩证统一的,发展是内含着代价的发展,代价是依附于发展的代价,它们相互制约、互为转化,具有内在的必然联系[3]。若不考虑代价的发展必然会造成难以想象的后果,最终导致发展成果付之东流;同样,若一味地避免代价,发展就不可能实现,社会也不可能进步。因此,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在选择不同行为方式时往往要比较各自得失状况,以求减少代价,可持续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要可持续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要正确协调人与自然、经济与自然、经济与社会的关系,在重视发展的同时,更要高度关注其中的代价现象。换言之,关注代价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应有之义。

2 审视代价: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开发之代价问题

2.1 商品化的代价: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原真性的消退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原本是特定民族的一种生产和生活方式,是一种原生态文化的体现,它记录着一个特定民族的集体表达与记忆,是“过去”与“现在”到“将来”的联接纽带[4]。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文化行为,可以说是旅游者通过形式观赏、文化交流和身体体验来满足自身追求异样感觉的心理需求,也可以说是旅游者追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原真性的行为过程。然而,政府部门和开发商商业化的旅游开发,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行商品化的包装,搬上表演舞台供旅游者观赏、体验,或者贴上价码标签公开发售。这种“迪斯尼化”和“麦当劳化”现代制度下的商品化包装势必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丧失原有的文化功能和真实性[5]。首先,商品化消退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态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不是僵化的“文化化石”,是文化的主体在与孕育文化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并在自然、社会、历史和人文环境的变化中创新,具有延续性和变化性的活态存在物[6]。买卖方式的商业活动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推上了舞台,摆上了货架,远离了社区,偏离了族群生活。为了增强外在形式的表现,开发商不仅聘请专业演职人员演练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还将其技术动作舞台化,如彝族节庆时节的欢娱方式“阿细跳月”在批量生产以后成为可邑村随时可以看到的跳月表演。长此以往,完全脱离族群的生产与生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将逐渐失去原有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成为没有内核的躯壳,逐步走向消亡;另外,商品化衍生出一大批伪文化使得“文化体验”演变成“形式经历”。原创性、稀缺性和完整性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成为优质旅游资源的重要特征。然而,为追求经济利润最大化,开发商肆意创造“文化”商品,压缩文化内容,循环展演,甚至凭空捏造。“精华版的传统”、“平常化的传统”和“被发明的传统”破坏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基础,错误地阐释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核心价值,最终必然会导致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失真。

2.2 庸俗化的代价: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民俗性的滥用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依附族群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民俗文化,蕴藏着传统文化的原生状态以及各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展示着各民族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包含着难以言传的意义和不可估量的价值。然而,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为了取悦旅游者,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异、求刺激的心理需求,开发商经常打着民俗文化的旗号兜售庸俗的东西。一方面,用现代艺术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行不恰当的包装,使其失去了原有的内涵,如苗族节日庆典上祭祖的反排木鼓舞,彝族稻谷场上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跳脚,侗族春节时段交际和学习礼仪的芦笙踩堂,纳西族用于祈求吉祥和丰收的麒麟舞……等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都被披上了“现代化”外衣,花枝招展地登上了表演舞台,扭扭捏捏地走进了旅游景区;另一方面,断章取义,挖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糟粕文化,将一些陈规陋俗、低级趣味的东西搬上舞台,通过幼稚的噱头和粗俗的表演来制造轰动效应,以达到吸引游客的目的,如斗鸡押宝、野人表演、扮鬼乱舞等庸俗化的现象充斥各民族景区。民俗不等于庸俗,若让民俗与庸俗同行,势必亵渎民俗文化,污染文化环境,最终导致民俗远离文明。

2.3 趋同化的代价: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本土性的式微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源自地方、存在于地方,并有其特定的文化渊源。这些文化渊源与所在的地方、环境有着内在的固有联系[7]。然而,旅游开发兴起以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其本土性正在走向式微。首先,游客带来的社会主流文化的同化作用。旅游使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接触和碰撞,其中的少数民族一方,因为天生的弱势,当它遇到来自游客方强势文化的冲击时,必然成为被消解和同化的对象[8]。有的改变形式,增加规则,演变成运动会的竞赛项目。也有的被挤出生活舞台,在狭小的生存空间中苟延残喘,或已经消失,或走向消亡。其次,开发商模仿或者照搬外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形式,造成旅游主题趋同和旅游产品老化。只是外在层面简单抄袭别人,而内在的灵魂,既丧失了传统、又没有赢得现代,几乎一片荒芜[9]。近视、狭隘、肤浅的观念必然会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丢掉其文化根基,最终被历史抛弃。最后,社区民众现代化的生活冲散了民族气息。旅游带来的经济效益使民族地区社区民众的生活早已现代化,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不再是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仅仅沦为表演场上的节目和赚钱的手段[10]。这种只重“形”,不重“意”的表演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远离了滋养它的民族文化沃土,逐步瘦骨嶙峋,直至死去。

2.4 过度化的代价: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境的破坏

依据生态学思想,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一种类生命体的存在,有自身发展的规律,有影响其生命体演进的具体环境——文化生境。这些自然生态和民风民俗等“原生态”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因子都是推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演进的作用力。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各利益群体为追求经济利润最大化,在遗产地进行着盲目建设和超出其承载力接待游客的行为,这种过度化的开发与利用势必会打破自给自足的乡土社会的文化阈值,文化生境必遭到破坏。首先,开发商缺乏整体观,乱拆乱建,使景区建设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协调。在景点的开发过程中,缺乏对文化内涵和自然环境配置的深度挖掘,在开发山水和古建筑景观时缺乏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匹配型风格考虑,整体上简单、乏味[11]。其次,众多游客缺乏生态文化保护意识。参差不齐的游客素质势必给景区环境保护带来压力。大量游客的涌入,清静的民族社区环境被打破,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产品被占用,社区居民活动空间被压缩,大气、水资源等自然环境被污染。最后,民族社区居民薄弱的生态文化维护意识。旅游带来的快速的经济价值和强大的现代文化视觉冲击力使得民族社区居民应接不暇,在感叹社会发展之快的同时,努力地加快自己的“钢筋水泥”步伐,而将“竹筒吊楼”砸碎拆除,抛置脑后。

2.5 拜金化的代价:优良少数民族传统道德风尚的衰亡

少数民族既重视道德教育和社会舆论导向,又重视鬼神迷信和习惯法及其重罚的强化[12],长久以来,勤劳勇敢、诚恳朴实、热情好客、助人为乐成为少数民族普遍的社会价值观,已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然而,在文化旅游大潮的冲击下,少数民族民众被山外精彩的世界所吸引,在重新审视原有价值观的过程中陷入迷茫,随后大部分人走上了拜金化道路,并逐步导致优良少数民族传统道德风尚的走向衰亡。第一,一切以金钱论价。在民族地区旅游景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被转化为各种形式的商品供游客消费观赏和消费体验,有的将射箭、骑马、秋千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作为游客消费节目,甚至有的将少数民族祭祀舞蹈作为消费节目,这金钱至上的作为换来了充斥景区的利益争吵,却使少数民族民众丢弃了“热情好客”的传统美德;第二,强买强卖,坑蒙拐骗。为了在短期内获得高额经济利益,既有部分素质不高的旅游企业经营者组织人员实行强行的拉客宰客行为,又有部分当地民众利用游客好奇心,借助语言不通进行坑蒙拐骗的行为,如“坐羊车”、“骑马游”等现象;第三,偷盗抢劫,卖淫赌博。由于流动人口的增加,一些不法分子潜入景区进行着偷盗抢劫等犯罪行为,又有一些非法经营者组织卖淫赌博来获取高额经济利润。总之,旅游的开发势必会给数千年淳朴的民族地区的伦理道德环境带来消极影响,这种隐形的代价不仅损害了游客的利益,也损害了当地的声誉,造成了极坏的社会影响,倘若听之任之,其社会破坏力必定是深远的。

3 调控代价: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路径选择

3.1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确立旅游开发的代价意识

要发展,必然要付出代价,但有了代价则不一定能换取合理、科学的发展[3]。由于缺乏代价意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如自然环境恶化,矿产资源耗竭,人文道德沦丧,贫富差距拉大等在全国呈蔓延趋势。在此背景下,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中国发展指明了方向,它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13]。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开发要确立旅游开发的代价意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在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和基本内涵的基础上,贯彻落实到实践中。第一,确立代价意识。不断反思,审慎地考察旅游开发所付出的代价与未来发展的前景问题,从不计自然环境代价和社会代价的误区中走出来,以尽量小的代价,谋求当代人和后代人的最佳发展[14]。第二,以人为本,和谐共融。始终要把实现民族地区民众和游客的根本利益作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开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既要尊重民族风俗,发挥民族地区民众主人翁精神,让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依靠于族群,服务于族群,又要满足游客的需求,寻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体性和谐发展。第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开发要坚持以发展民族地区经济为中心,统筹民族地区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发展,统筹民族体育与旅游的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发展,统筹民族地区发展与对外开放,协调好政府、开发商、当地居民之间的利益关系,协调好民族生态人文环境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协调好传统与现代化、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全面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实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更好更快的发展。

3.2 以构建生态化旅游经济为目标,保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境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德,道法自然。”生态化旅游经济的发展必须遵循旅游地区生态文化发展规律,必须建立在生态人文环境可承受的基础之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开发要以构建生态化旅游经济为目标,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以民族为中心,保护自然生态的完整,维护民族地区生态物种多样性,保护民族文化生态原貌,保持民族地区文化的多样性。首先,认真贯彻生态化经济理念。转变传统发展观念,树立生态化旅游经济理念,明晰旅游经济中人与自然、人与人、自然生态与社会经济内在和相连的关系,可持续地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第二,构建内生化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将自然文化生态要素纳入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框架中,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基础,与自然生态环境相协调,在不断补偿和投资下,保护、恢复和更新民族地区自然生态系统,使其保持完整的、持续的秩序和良性循环,达到自然生态过程和社会经济过程内在统一。第三,全方位构建生态化旅游经济体系。政府要统一规划,制定出生态旅游的宏观方案,并加以实施。旅游开发商要建立一种科学合理的生态旅游发展和管理体系,最低限度地控制旅游对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的破坏,并不断加强对管理人员和导游的培训,全面提高他们的旅游生态保护意识。社区居民要以主人翁的态度维护景区和居住地的生态环境,积极参与景区环境保护,认真监督,防止各种破坏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境的事件发生。

3.3 以传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主线,树立特色文化旅游品牌

在经济全球化形势的影响下,民族文化赖以生长和存活的农耕文化及其相关环境的变迁,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其特色消退速度也在加快,出现了民族“文化记忆”中断现象[15]。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专属性和特异性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标识”和“名片”,对其所谓的“文化体验”是引起游客产生强烈的认知偏差和旅游冲动的原动力。因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只有守住“民族文化”这条根,以传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主线,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树立特色文化旅游品牌才能可持续发展。第一,守根。政府要保护好民族文化生态,保持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特色,不断完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人管理制度,提高传承人的社会地位,并发挥其传、帮、创的作用,不断激励社区居民自觉参与到旅游开发当中,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其有意识、有目的地守护着自己的特色家园。第二,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挖掘和整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及其文化内涵,在保持鲜明民族性和古朴独特民族风格的基础上进行有机的创新和改造,使其在旅游市场上展示出持久的活力;进一步加强民族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不断提高当地居民素质,为建立优质的旅游服务体系打下人才基础。第三,树立特色文化旅游品牌。高举特色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围绕民族聚集地建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长廊,打造出一个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体验平台,让游客驻足观赏,亲身体验,真实地感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魅力。

3.4 以更加注重公平为原则,健全利益均衡机制

利益是人类行动的一切动力。政府、开发商、游客和社区居民等旅游开发过程中的利益相关者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不断制造出各种利益冲突。旅游开发是民族地区摆脱贫困,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因此,以更加注重公平为利益分配原则,不断健全利益均衡机制是实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第一,兼顾效率,更加注重公平。要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利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特色优势,制定出科学的体育旅游发展模式,逐步构建旅游产业体系,实现旅游经济收入的最优化,更要注重利益分配中的公平问题,协调好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重视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切实保护游客的旅游权益,实现旅游开发和谐发展。第二,健全利益均衡机制。优化旅游利益保障制度机制,完善旅游法制建设,明确各利益主体权、责、利的关系,增权于社区居民和游客,保障其合法权益;建立旅游利益冲突协调机制,借助多种协调形式来化解冲突,促进多元利益共存;健全旅游利益补偿机制,采用现金、实物和技术多元补偿方式对利益受害者(特别是游客和社区居民)进行补偿,维护利益主体的合法权益,遏制不良现象的发生。

3.5 以创新旅游管理制度为保障,完善执法与监督机制

制度创新是指在人们现有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条件下,通过设置新的、更能有效激励人们行为的制度、规范体系来实现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变革的创新[16]。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既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又是一种新生事物,它的健康发展必须依托根本性制度的创新,还需要有健全的法律法规和完善的监督体系来维护。第一,创新政府旅游管理体制。树立政府旅游管理新理念,以公民为本,以服务为主导,公开、透明,建立多元管理主体,完善政府旅游管理规章制度,提升政府旅游管理能力,充分发挥政府行政主导作用,采取有效的措施,从政策、资金和教育等方面引导和扶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向可持续方向发展。第二,加强旅游立法和执法力度。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旅游法律法规,完善执法程序和执法工作制度。各执法单位树立文明执法意识,加大综合执法力度,联合执法,对黑车、黑导、拉客、宰客等违法行为,坚决打击,绝不姑息。第三,建立多元监督机制。设置旅游行政监督部门,加强行政监督,建立行政执法信息公开制度,接受媒体监督,创立供游客和社区居民参与监督的公众满意评价机制,接受公民监督。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相互监督、相互约束、相互协调,共创和谐的旅游环境。

4 结束语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开发是一把双刃剑,既能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又可能给民族文化带来实质性的危害。因此,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必须要关注代价问题,不能盲目、无节制,不能将原真性的文化、奇异的表现、淳朴的民风和优美的自然风景作为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的牺牲品。少数民族人民千百年的智慧创造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承载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体现出一个民族的自我认同的凝聚力,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理应世世代代传承下去。旅游开发只有守住这些原生态的文化活动,审慎考虑旅游发展与代价的博弈均衡关系,在预测、反馈的基础和前提下进行科学选择,才能实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留青山绿水给后代。

[1]王巨山.从“形式经历”到“文化体验”的回归[J].山东社会科学,2011(9):74-76.

[2]郑也夫.代价论:一种社会学的新视角[M].北京:三联书店,1995:154.

[3]邱耕田.科学发展观:一种代价论视角的分析[J].教学与研究,2008(8):23-28.

[4]彭兆荣.现代旅游中家园遗产的生态链[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7,29(1):16 -23.

[5]李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与旅游开发构想[J].体育学刊,2010,17(6):89 -92.

[6]王红宝,谷立霞.基于旅游体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0(11):61-64.

[7]张博,程圩.文化旅游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人文地理,2008(1):74-79.

[8]高婕,田敏.民族旅游的困惑与选择[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6):204 -208.

[9]姚国华.全球化的人文审思与文化战略[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2:56.

[10]王衍用,曹诗图.对旅游开发中“以自然为本”理念的哲学思辨[J].旅游研究,2012(1):11-15.

[11]吴先平.少数民族地区体育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商贸,2011(10):190 -191.

[12]韩永君,何乃柱.甘肃藏区民间传统体育文化遗产发展现状与传承策略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0(3):35-38.

[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14]许先春.社会发展代价及其调控[J].人文杂志,2000(2):8-13.

[15]薛丽娥.多元推进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思考[J].贵州社会科学,2009(7):64-67.

[16]于丽娜.制度创新与和谐文化的构建[J].长白学刊,2010(2):158-16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