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9月24日,第十八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在陕西西安开幕,在首次举办的特邀报告会上,清华大学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颜宁播放了一段关于细胞如何“吃”糖的科普示意短片后说:“以往这样的短片多数由国外科学家制作,这次我们耗费时间亲手做这个短片,就是希望自己的研究不是仅有同行知道,还能让全世界各领域的人们知晓和理解。”她说:“最终如果能把自己的工作写进世界通用的教科书,哪怕它只是小小的豆腐块,也是中国科学家对于人类文明的贡献。”
作为全国8100万名科技工作者的大家园,每年一次的中国科协年会总能激发一场场从前沿基础科学到产业技术应用,再到科普民生关怀的科技“全链条”思想大碰撞。这里摘取几位专家的报告,与读者分享。
怀进鹏:信息经济能够成为中国发展的新动能
工信部副部长怀进鹏院士认为,信息经济能够成为中国发展的新动能。他介绍说,2015年,信息经济占我国GDP比重已超过27%,预计到2020年,这一数字将超过40%。“当前信息技术正处于爆发期,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变革的主导力量,信息技术如果和制造、生物等其他新的方向结合,将会产生巨大变革。”他说。
在他看来,目前我国基础材料、基础技术、基础工业、基础零部件产业相对薄弱,对于“制造业+互联网”发展而言,“四基短板”仍需补强。同时还需要构建制造业新基础,包括自动化控制和感知、工业核心软件、工业互联网、工业云和智能服务平台建设也需要补强。
卢秉恒:应超前部署攻克大数据的核心技术
“对于工科领域来说,论文不仅要写在纸上,还应该写在产品上,写在装备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卢秉恒说,作为智能制造专家,他认为我国对大数据的研究不能停留在理论上、探索上,而应该实实在在去做一些事。
他建议,我国不仅要在制造大数据方面加强战略谋划和前瞻性部署,做一些基础的理论研究,还应该攻克大数据的核心技术,逐步建设并完善我国的制造大数据的体系平台。“这关系到我国的话语权,关系到我们的硬件和软件能不能进入世界市场,甚至包括国内市场的占领度。”
李洪:自主创新让中国航天掌握核心技术
“现在天宫二号的空间实验数据已经启动,再过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两位航天员将搭乘神舟十一号飞船再进入太空的时候,将会把实验数据取回来,这些数据对中国探索太空极有价值。”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长李洪说:“从最初被国外封锁技术买不来,到如今导弹、火箭、卫星、飞船和空间站和深空探测器,所有的核心技术、核心产品都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里,靠的正是自力更生、自主创新。”
据他介绍,我国航天事业已经有新一代运载火箭、载人航天、月球探测、第二代北斗导航系统、火星探测、空间飞行在轨服务等高水平的技术成果。“到2020年,随着载人空间站工程、月球探测工程和火星探测等深空探测工程如期实现,中国将进入世界航天科技强国行列。”他说。
(来源:光明日报)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