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胡祥明+王辉+李洪山
[摘 要]农技协是联动农村科技供给链、驱动精准扶贫的重要社会力量。本文以绥化市实施“千会带万户”工程案例为分析对象,辅助于面上调查问卷实证分析,从中发现农技协在精准扶贫中作用、机制、模式的共性特征,为理论分析凝练出可复制、可推广的四种模式及其机制奠定实证基础和理论支撑,分析了影响农技协精准扶贫问题的原因,对“十三五”时期全国农技协精准扶贫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技协会 精准扶贫 机制模式 政策建议
在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精准扶贫”方略和习总书记关于“构建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主体的社会扶贫体系”[1]和“加强科技供给,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2]系列讲话精神的大背景下,我们开展了“农技协在精准扶贫中作用及机制研究——以黑龙江省绥化市为例”的课题研究。
一、农技协精准扶贫典型案例
截至2015年底,绥化市10县(市、区)拥有1392个农技协,会员20多万人,国家级省级贫困县6个,农村贫困户9.89万户,贫困人口35.6万人。从2008年起,绥化市科协提出并实施了农技协“千会带万户”工程。经过两轮(每轮为两年)“千会带万户”实施工程,全市共帮扶了25600户贫困户(含残疾人贫困户、低收入户,下同)脱贫致富,其经验被黑龙江省政府《信息摘报》刊载2次,中国科协扶贫办做了转发。
(一)实施“千会带万户”工程的特点
1.准确定位,精心设计。中共绥化市委、市政府以“两办”文件形式下发了由绥化市科协精心设计起草的《绥化市农技协“千会带万户”工程实施方案》,并全力抓好三项工作:一是抓好调查摸底。在全市2450个农技协组织中精选出1000个示范作用好、引带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农技协组织为“示范引带协会”,同时选择10000户具有一定创业热情、具有一定扶持潜力和一定文化基础的贫困户为“科技创业农户”,并分别了建立详细帮扶档案。二是抓好帮扶对接。由“示范引带协会”针对每个“科技创业农户”的生产能力、科技水平和家庭现状,精细制定包括脱贫项目、帮扶措施、完成时限、责任人等为主要内容的“帮扶计划书”,在当地乡村公示并上报基层科协备案。三是抓好跟踪问效。对帮扶作用不突出的22个协会和增收效果不明显的56个项目及时进行调整,最大限度地确保贫困户实现增收。
2.突出重点,精确实施。首先,突出农技协产业性扶贫和贫困户参与性脱贫的重点。如海伦市农业产业化协会+新北香粘玉米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黑龙江原野食品有限公司,是一个集种植、养殖、加工、冷藏、冷链配送销售于一体的农业企业。农技协和公司依托产业发展助推贫困户脱贫致富,在流转土地、合作经营和各业用工方面优先吸纳贫困户入公司务工,每个贫困户每年除了每公顷土地收入7000元流转费外,在公司务工还收入2~3万元,实现了土地和务工双增收。2015年,协会扶持了1110户贫困户和4150位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成为农技协+合作社+公司“三位一体”技术与经济合作模式精准扶贫的典型案例。其次,操作层面上农技协精确实施了“三帮三送”措施:一是“帮项目”。针对每个贫困户的生产能力和技术特点,帮助确定1~2项符合本地条件、适应市场需求和具有发展前景的种、养、加、服等业的致富项目;二是“帮资金”。采取协会担保贷、会员集资帮的办法为贫困户提供启动资金,全市已累计投入帮扶资金9000余万元。三是“帮销售”。采取由农技协统一回收农产品、与农产品加工企业签订生产订单和供销合同等方式,最大限度地解决了贫困户销售难的困难。四是“送技术”。农技协通过“定向培训、分户指导、传授技术、全程跟踪”的办法,使贫困户在短时间内掌握了增产方法和技术要领,成为“科技明白人”。五是“送经验”。由技术骨干及协会领办人组成“经验宣讲团”,每轮举办创业报告会200多期次,入户现场指导2300多户次,将致富理念和创业经验传播给广大贫困户。六是“送信息”。每年通过举办农业生产科技论坛、开通“农技110”咨询热线、创办农业信息期刊等形式,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介为贫困户提供科技精确致富信息5000余条。
3.定向帮扶,精准有效。一是促进了贫困户科技水平提高。四年里,全市共邀请省内外农技专家3000多人次,开展各类科技培训5000多场次,组织外出参观学习180余次,提供科技致富信息2万多条,有效解决了贫困户传统观念较深、致富项目缺乏、生产技术落后、信息闭塞等问题,确保了每个贫困户都拥有1项先进技术和1位“科技明白人”。绥化市北林区红旗乡瓜蔬示范推广协会和万奎县大自然绿色瓜菜协会给贫困户推广优质技术,使其增收1~3万元。二是促进了贫困户增产增收。贫困户享受到了协会统一提供的技术、物资、信息等方面的定向服务,大大降低了生产投入成本。农技协帮助贫困户与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进行有效对接,解决了其自身市场信息不灵通、抵御风险能力弱、产品销售难度大等问题。据初步统计,全市约有80%以上的贫困户实现了“订单化”生产。如万奎县圣态种猪繁育协会、绥棱县众旺养牛协会、肇东市新世纪种猪繁育协会向贫困户统一提供优良种猪(牛)、精液、疫苗、饲料配方、饲养技术等定向服务,使贫困户实现了年增收2~3万元以上。三是促进了贫困户整体素质提升。农技协新建科普教育基地、文化站点、科技书屋、农民学校和科普橱窗等设施112处,不断地将生产技术、创业技能诀窍、法律常识、绿色环保健康等新知识、新方法输送给广大贫困户,为他们掌握增收致富本领和提升自身素质加油助力。四是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千会带万户”工程不仅推动了农村“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产业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而且还缩短了农村富裕户与贫困户之间的贫富差距,使他们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襄助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海伦市海北镇南众村东晨种业协会,带动560名会员走上共同发展水稻致富之路;肇东市食用菌协会无偿帮助贫困残疾人马文宝建起温室大棚种植平菇、鸡腿菇,实现纯收入3万元。他致富后不再无理上访,还把自己掌握的大棚种植平菇技术传授给周围农户,成为扶贫先进典型。青冈县福泰种业协会领办人韩福泰高级农艺师与瑞士先正达公司的3名科研人员、4名县农技推广人员,共同组成先正达公司408高产优质玉米技术体系本地化研究项目组,带动1000多会员、辐射周围3000多农户,使130户贫困户走上了共同富裕之路,成为农技协+大学科研机构+农技推广部门“三位一体”技术合作模式精准扶贫的典型案例。
4.强化领导,精细组织。一是组建领导机构。成立了由市委副书记任组长,22个市直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全市“千会带万户”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科协统一协调。各县(市)区乡也分别成立了由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配齐配强相关工作人员,全市初步形成了“党政主导、协会主体、科协协调、社会协同、资源共享”的帮扶体制机制格局。二是健全工作机制。构建了分工协作机制,将任务目标和责任层层分解到各个单位,措施落实到位。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基层动态,掌握工作信息。建立检查考评机制,每年年底对市直相关部门和各县(市)区目标完成情况、推进落实情况等进行全面考核。三是营造良好氛围。在《绥化日报》上开辟了“千会带万户”专栏,共刊登经验做法稿件125篇,有力扩大了社会影响。在市电视台黄金时段播放了两部专题片,营造了浓厚的社会氛围。对在“千会带万户”活动中成绩突出的27个单位、26个农技协组织进行表彰奖励,有力激发了全市农技协提供优质科技供给和帮带贫困户增收致富的热情。
(二)实施“千会带万户”工程取得成效的原因分析
1.与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契合是工程取得成效的关键。绥化市科协适时起草了《“千会带万户”工程实施方案》。由于此方案与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合拍同步,市委书记亲自在方案上做出批示,称其为“助农增收的好载体”,将此项工作列为全市大事、大项,并提出了具体要求和部署,确保了“千会带万户”工程迅速启动和全面铺开。在实施过程中,多次召开领导小组协调会议、总结表彰动员会议,进一步推动了“千会带万户”工程的深入实施和取得绩效。
2.顺应广大贫困户致富奔小康的美好愿景是其深受欢迎的基础。首先,它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农技协通过带领广大会员和贫困户开展群众化科技普及、发展同质化产业,实现规模化生产,推行统一化的生产流程和技术标准走上了品牌化发展之路。其次,解决了农民缺乏致富技术难题。农技协上连科研院所,下接广大农户,通过发挥载体和平台作用,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最新的科技成果,以最便捷的方式、最低廉的成本、最高效的途径传递到农民手中,有效地解决了当前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和“最后一道坎”的难题。再次,它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通过农技协帮扶,贫困户足不出村就可实现增收致富,有效地减少了因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儿童和老人留守家园所带来的教育、就医、安全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3.构建全社会合力推进的良好格局是其深入实施的前提。绥化市科协积极赢得市领导的支持,连续四年将“千会带万户”工程列为全市大事大项,实现了由部门工作向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的转变,形成了“党政主导、协会主体、科协协调、社会协同、资源共享”的体制机制,为“千会带万户”工程实施注入了强大合力;制定下发了《目标管理考核办法》,由市委督查室对行动不快、抓法不实、成效不大的市直部门和基层单位进行专项跟踪督办,进一步确保了“千会带万户”工程的实施效果;主动争取更多部门和社会机构在支持、服务、保障工程实施方面发挥作用。如在备春耕期间,组织气象、水利、植保、畜牧、林业部门的科技人员录制《科技工作者访谈》节目,对当年自然灾害趋势、农业生产年景进行分析预测,为广大贫困户生产提供有效的科学指导。协调市农村信用联社下拨专项信贷扶持资金9000万元以上,联系产业化项目165个,落实生产资金1.2亿元,签订销售订单总额1.5亿元,从而使全市扶贫致富资源得以共享。
4.创新农村科普工作体制机制是其取得成效的动力。首先,绥化市科协把零散性、单项性、发散性的各项农村科普工作整合集成起来,向一体化、系统化、定向化的“千会带万户”工程转变,使各项农村科普工作有机结合。其次,突出了问题导向,抓住了农村科普工作的“牛鼻子”,即贫困户这个弱势群体,向贫困户传播普及农业新知识、新方法、新成果,提高贫困户的科学素质,其中包括他们适应市场的经济能力、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以及遵循农村社会规范的实践能力,从而抓住了提升农民科学素质的终极目标,抓准了提升农村重点人群科学素质突破口,最后使农技协成为农村科协开展科普工作的“组织主体、工作主体、依靠主体、服务主体”。这是建设“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县科协组织的成功尝试,也是农村科普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的一次改革与创新,具有可复制、可推广的普遍方法论意义,具体详见图1。
二、农技协精准扶贫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本课题对绥化市9县(市、区)86个农技协领办人发放了《农技协精准扶贫状况调查问卷》,详见表1。
(一)影响农技协精准扶贫效果的有关因素交叉分析
1.农技协类型对精准扶贫效果影响的对比交叉分析。从表2可见,技术经济企业型(农技协+合作社+公司)的农技协精准扶贫效果为最佳;其次是技术经济实体型(农技协+科普示范基地、种养加大户、家庭农场);再次是技术服务型;最后是技术交流型。
2.农技协合作模式对于精准扶贫效果影响的对比交叉分析。从表3看,扶贫户数在11~15户的农技协+合作社+公司“三位一体”合作模式占比为23%,高于其他三种合作模式;扶贫户数在16户以上的合作社+协会模式的比率高于其他三种合作模式;增收数额5000~7000元的合作社+农技协+公司占比为23%,高于其他三种合作模式;增收7000元以上方面,合作社+农技协+公司合作模式的占比为23%,远高于其他三种合作模式;脱贫率95%~100%方面,合作社+农技协+公司合作模式占比为23%,远高于其他三种合作模式。由表2和表3综合分析,合作社+农技协+公司“三位一体”的合作模式对精准扶贫效果为最佳。
3.农技协领办人学历、身份对精准扶贫效果影响的对比交叉分析。从表4看,扶贫户数11~15户的农技协领办人,以大学占比为最高;16户以上,大学比率也为最高,大学学历比率是初中学历比率的6倍多,是高中学历的4.5倍。增收7000元以上,脱贫率95%~100%的农技协领办人,以大学学历占比最高。这说明,领办人学历因素与精准扶贫效果呈正相关关系,领办人身份对精准扶贫效果影响也是明显的。以上分析为印证农技协+农技推广部门+大学科研院所“三位一体”合作模式对精准扶贫的效果最佳这一理论假设提供实证依据。
(二)各个层次农技协组织对政府政策需求的交叉分析
1.各个层次农技协对政府政策普遍需求的对比交叉分析。由表5可见,村、乡、县级农技协大多数首选的是“政府提供优惠政策需求”,其次选择的是资金、技术、培训、服务需求;选择信息、人才和激励需求各个层次有所侧重。其中选择“政府提供服务需求”的村级比率相对高于县、乡级比率,说明越是基层组织,越需要各级政府提供优质服务;选择“政府提供激励政策需求”“政府提供信息需求”的县级农技协比率明显高于乡、村级比率,说明越是上层农技协组织,越需要各级政府实施评比奖励和提供信息。
2.各个层次农技协对政府政策具体需求的对比交叉分析。从表6看,村、乡、县级农技协对政府提供“购买服务、定向委托、以奖代补等优惠政策”的需求普遍高于其他政策需求。其中村级农技协对这项政策的需求比率高于乡、县级农技协比率;在政府提供“贴息政策”和县银行“提供低息贷款和放宽贷款条件政策”的需求方面,乡、县级农技协对这项政策需求比率高于村级农技协;对村委会提供“试验用地、资金、办公条件”需求,县级农技协对这项政策需求比率高于村、乡级农技协;对县乡政府提供其他扶持政策需求中,县级农技协对这项政策需求比率高于村、乡级农技协。
三、农技协精准扶贫的理论分析
(一)农技协精准扶贫的内涵、定位及优势作用
1.农技协精准扶贫的内涵、定位。农技协精准扶贫是指扶贫要“精心设计、精细组织、精确实施、精准有效”,其定位主要突出科技供给来驱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围绕产业扶贫和智力扶贫精准发力,体现了科技精准扶贫的动力性、定向性和集约性特质,以与突出物质供给为主的传统扶贫模式相区别。
2.农技协精准扶贫的学理依据、优势及作用。(1)农技协具有一般社会组织属性所决定的普遍优势:一是群众性使其比政府组织更能够准确获得贫困户的信息,因而也就更能够保证识别精准和使扶贫措施个性化、精细化,以达到扶贫精准化效果;二是社会组织的非营利性与市场组织的营利性相比,其扶贫是志愿性、无报酬性,因而使其对贫困户更具有可信性和亲和性;三是社会组织的公益性,既可以克服政府组织扶贫容易产生追求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急功近利行为,也可以克服市场组织扶贫容易产生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见利忘义行为,因而使其对贫困户更具有凝聚力和吸引力;四是社会组织专业性,使其整体上相对于政府专业性更强,开展项目技巧与专业运作理念都是政府扶贫不可比拟的,使精准扶贫质量更高、效果更好、返贫率更低[3]。
(2)农技协精准扶贫还具有不同于一般社会组织的特殊优势:一是农技协是农村现阶段先进生产力的组织载体之一。农技协把先进的科学理念、成熟的实用技术和对路的市场经营模式集聚于一身,是农村现阶段技术要素、创新要素、信息要素的客观载体。农技协精准扶贫的实质就是由农技协所承载的技术要素、创新要素、信息要素高负载体向贫困户低负载体的定向辐射,符合科学技术传播梯度辐射规律的要求。二是农技协是现阶段农村组织化程度最高的合作组织形式之一。农技协顺应了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对于科技的内在需求,符合农业生产规律和农业现代化建设规律要求。三是农技协自组织有比较完备的治理体系和规范,其是经过政府登记的社团法人,内部有章程、有民主选举产生的理事会机构,实行“民办、民管、民受益”和“自我联合、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运行体制机制,是农村基层自治性组织,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规律的治理规范要求。四是农技协是发展农技推广社会化服务的有效补充。其通过技术“二传手”作用,把先进的主推农业技术遴选转换成适应于本乡本土的成熟适用技术,把主导品种经过示范基地的试验转换成适应于当地小气候和水土肥特点的当家品种,切实加强了农村科技供给力,提高了农业技术到位率、转化率,符合习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中关于“加强科技供给,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的要求精神。五是农技协集中了现阶段农村基层科技人员、乡土人才和科技能人,便于联系大学农业科研院所和农技推广部门,三者共同联动形成农村的完整科技供给链,从而把先进科技引进本地并落地开花结果。
内在优势是产生内生动力的源泉,功能作用是内在优势外溢效应的体现。农技协的精准扶贫是其实施科技供给过程中的必然结果,其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一是促进了贫困户科技水平的提高;二是促进了贫困户的增收增效;三是促进了贫困户科学素质的整体提升;四是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二)农技协精准扶贫的工作机制、保障机制
1.识别机制。一是选择条件精准。其选择标准一定要选择那些“志愿精神强、示范效应大、帮带能力强、发展前景好”的农技协组织作为精准扶贫主体;帮扶对象是贫困户,其选择标准一定要选择那些“有一定脱贫志向、有一定扶持潜力、有一定文化基础”的贫困户。二是扶贫目标精准。即通过扶贫攻坚使贫困户普遍达到“拥有一个致富项目、掌握一门脱贫致富技术、培养一名科技明白人、一户纯增收入达5000元以上”(黑龙江省2015年精准扶贫标准为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331元以上,返贫率限定在3%~4%以内)的目标。三是扶贫措施精准。主要围绕农技协产业性扶贫和贫困户参与性脱贫,具体实行“三帮三送”扶贫路径,即帮项目、帮资金、帮销售、送技术、送经验、送信息。
2.集约机制。一是坚持地域性原则。即贫困户不出村、不出屯即与农技协一对一地结成帮扶对子,进行面对面地“口传身教”地传授、指导和沟通。农技协科技供给的有些知识是可以用正式和规范语言清晰地表达出来,有些知识是难以用文字语言清晰地表达,具有高度个性化特征,表现为个人经验、技能技巧、技术诀窍等。长时间观察与模仿、体验与领悟、实践与练习是获得这种知识的基本途径。其传递与学习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的途径[4]。只有坚持地域性原则,领办人“言传”与“身教”,才能真正解决农业生产技术的这种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科技供给问题。二是坚持同质性原则。即把从事同业态的贫困户与农技协技术能手对应连接起来,由实力较强的农技协成员带动贫困户发展同质化的规模生产。这种技术、业态、管理、产品、营销的同质性,便于农技协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实施“统一购买生产资料、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技术培训指导、统一订单农副产品、统一利润分配”“五统一”措施,从而使扶贫精准、高效、规模,降低成本,便于实现“一村一品”“一乡一业”规模经营和规模效益。三是坚持辐射性原则。即农技协把先进的科学理念、成熟的实用技术和对路的市场营销模式集聚于一身,从而便于使农技协技术要素、创新要素、信息要素的高负载体向贫困户低负载体的定向梯度辐射,使贫困户短期内形成生产力,以实现脱贫致富。四是坚持购买服务性原则。即指政府在社会再分配预算中拿出经费,向各类提供公共服务的社会组织直接拨款资助服务,或公开招标购买社会服务,是一种“政府出资、定向购买、契约管理、评估兑现”的政府公共服务供给方式[5]。只有政府构建起这种长效化供给机制,才能够调动农技协精准扶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在精准服务过程中担责与问责。
3.帮扶机制。即“三帮三送”。
4.保障机制。(1)上下对接机制。(2)分工协作机制。(3)信息反馈机制。(4)检查督办机制。(5)考核激励机制。(6)购买服务机制。详见图2。
(三)农技协精准扶贫的合作模式
1. 农技协+合作社+公司是技术与经济合作的最佳模式。(1)农技协与合作社异质性。一是农技协是以技术为纽带的互助性社会组织,合作社是以经济为纽带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农技协是公益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合作社是经营性、营利性经济组织。二是农技协是民政登记的社团法人,合作社是工商注册的经济法人。农技协以广大会员和农户为服务对象,围绕生产中技术难题开展科技培训、协作、服务。合作社是以其成员为服务对象,为其提供生产资料购买,农产品销售、加工、运输、储藏以及经营信息等方面服务。三是农技协成员“不以营利为目的,或者说不能够对营利进行剩余性分配”[3],而合作社成员根据土地或资金入股多少参与利润分配。四是农技协会员数量比较大,跨地域性,辐射面比较广,而合作社限于地域性,成员比较少,辐射面不广。(2)农技协与合作社同质性。一是农技协与合作社同是现阶段农村组织化程度最高的两种农民合作组织形态,它们的专业性、互助性等属性具有同质性。二是其通行的都是“民办、民管、民受益”和“自愿联合、自我规范、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均是农村基层自治性组织,其自治性、自主性等属性具有同质性。三是它们的工作对象都是农民,发展目标都是为了农民致富奔小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的。其三者功能定位与合作机制:一是农技协通过高效优质的科技供给来驱动、支撑着合作社的互助经济发展,提高公司的科技供给率、转化率和农产品的科技含有率,从而取得经济社会效益;二是农技协孕育催生了合作社、公司的产生与发展,同时又依托植根于合作社和公司发展,合作社反哺滋养农技协发展;三是公司为农技协的新技术、新成果研究试验基地提供资金和生产资料,支撑农技协、合作社长远发展。三者关系中,农技协起科技供给作用,合作社起实体基地作用,公司起经济支撑作用,形成良性协同发展的新机制。
2.农技协+农技推广部门+大学科研院所是技术合作的最佳模式。农技协、大学科研机构、农技推广部门共同扮演着农业科技供给者角色,构成了我国农村完整的科技供给链。其三者的功能定位与合作机制:(1)农技协是农村技术物化主体。其在“三位一体”技术合作体系中处于末端地位,与合作社、公司一起构成了技术物化主体的功能作用。通过农技协加大农业生产的科技供给率,加快了技术物化速度,提高了农产品技术含量。(2)农技推广部门是农村技术的推广主体。其在“三位一体”技术合作体系中处在中端地位,起到联结大学科研院所与农技协组织的桥梁中介作用。基层农技推广部门在科普示范基地建设、科技示范户认定、技术人员培训、信息化服务手段改善以及主导品种、主推技术遴选发布方面给予农技协以支持与政策倾斜。(3)大学科研院所是技术创新主体。大学科研院所是向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输入优质科技资源的地方创新团队,在“三位一体”技术合作体系中处在源端地位,起到技术创新主体和技术创新源头的功能作用。其在创新成果信息获取、科研基地建设、专家指导服务、现场技术培训等方面给予基层农技推广部门与农技协以新技术、新成果、新信息来源与支撑,从而提升了农技协科技供给水平和人才队伍水平,促进了农技协健康有序发展。三者之间合作是“各司其职、各有侧重、联动协作、互惠互利”的运行机制关系,详见图3。
3.科协+农技协+联合会是业务指导、服务合作的最佳模式。三者功能定位与合作机制:(1)科协是农技协业务主管部门,履行对农技协业务指导、服务、管理职能。农技协申办成立、领办人遴选、建章立制、把关定向、规范管理、反映需求诉求、维护合法权益、政策调研等方面发挥作用。协调农技协与政府有关部门关系、协调农技协与农技推广部门、大学科研院所关系。(2)农技协是科协农村科普的工作主体、组织主体、依靠主体和服务主体,是努力建设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农村科协组织的主要依靠对象。(3)省、市、县农技协联合会是农技协服务指导型公益性组织,对指导农技协规范发展,重点扶持一批农技协典型起到示范与引领作用;加强对农技协领办人的业务培训,提升领办人专业和政治素质;积极引进推广科技新成果、新技术、新工艺,搭建农技协与农技推广部门、大学科研院所合作的桥梁中介;构建农技协数字化服务网络和专家与会员微信平台,实施科普网络+农技服务咨询+精准扶贫服务模式;加强同质性农技协间的交流合作、资源共享,推动同质性农技协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农技协三个“三位一体”合作模式体系是目前农技协精准扶贫的最佳合作模式。其中农技协+合作社+公司是农村技术与经济要素间的一种对接模式,起到提升农业生产力的作用;农技协+大学科研院所+农技推广部门是技术要素间的一种对接模式,起到提升农业科技供给力的作用;农技协+科协+联合会是服务指导的一种对接模式,起到提升农业服务力的作用,详见图4。
四、农技协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
(一)相关部门对新形势下农技协的转型趋势、特点、功能定位认识模糊,行动不自觉
调查发现,有42%领办人认为对农技协转型趋势及职能定位认识模糊。一是“无用论”。对农技协驱动农村经济发展所提供的科技供给和培育农村乡土人才的作用视而不见,因此对其帮助不够、政策扶持不够、氛围营造不够。二是“对立论”。认为合作社、企业与农技协,农技推广部门与农技协在业务方向上有重叠、交叉,彼此是竞争对立的关系,因此产生了顾此失彼、厚此薄彼的倾向。三是“代替论”。认为实现2020年黑龙江省农民科学素质8.7%发展目标是当前县(区)科协压倒一切的硬任务,因而忽略了贫困户是影响提升农民科学素质的“短板”;没看到农技协精准扶贫过程就是科学思想、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通过帮扶渠道传播、渗透到贫困户,并为其所理解,进而内化为自觉行动规范的过程。四是“等靠论”。认为《合作社法》没有明确农技协法律地位,也不如合作社享有多项国家扶持优惠政策;农技协发展所急需的资金、土地、人才、培训、职称等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影响了其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部分乡村干部对农技协缺乏有力指导与引导;在土地、资金、办公场所、工作条件等方面扶持不够;大学科研院所与农技协缺乏有效对接,缺少专家指导和技术支撑
部分乡(镇)领导没有把加强科技供给与驱动新常态下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42%的农技协领办人认为,基层村干部在土地流转、资金扶持、示范基地建设、办公条件和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对农技协支撑不够;62%的领办人认为农技协需要技术支撑,而57%的领办人认为农技推广部门、大学科研院所缺乏对农技协需求的深入了解,缺乏专家指导,使农技协缺乏发展后劲,影响了其健康、有序、长远发展。
(三)发展资金匮乏,融资渠道少,贷款条件苛刻;购买服务、定向委托的制度政策缺失;“以奖代补”等优惠政策受惠面窄,获得感不强;某些政府职能部门办事效率不高
调查发现,70%农技协领办人认为缺少发展资金,76%的领办人认为融资渠道少,贷款条件苛刻,需要政府改进;80%的领办人认为政府有利于农技协精准扶贫的购买服务、定向委托制度政策缺失。高达84%的农技协领办人最需要政府给予政策支持,58%的领办人认为需要培训,52%的领办人认为需要提供优质服务,38%的领办人认为需要信息,33%的领办人认为需要人才,30%的领办人认为需要激励政策。这反映了某些政府组织惯于用计划行政思维无偿使用社会组织所提供的公共服务,这是影响农技协精准扶贫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原因;80%的领办人认为,中国科协、财政部共同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以奖代补”受惠面窄、额度不大、获得感不强;20%的农技协领办人认为政府职能部门办事效率低、门槛高、手续繁。
(四)部分农技协内部管理不规范,发展内生力不足、社会服务能力不强,缺少有志愿精神、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力强的复合型协会领办人和骨干人才
一是贫困县的农技协总体规模偏小,组织化程度不高。据问卷分析,拥有100个会员以下的农技协占56%,100个以上会员的占44%。二是农技协分布结构不尽合理。82%是传统业态协会,只有18%是深加工、服务及其他业态协会,41%局限于技术交流型和技术服务型协会,仅有15%农技协发展到农技协+合作社+公司“三位一体”高级阶段。三是农技协领办人学历结构不尽合理,这是农技协缺乏发展内生动力重要致因。农技协领办人大学学历的仅占24%,76%是初高中学历。领办人67%由农民、23%由科技人员、10%由离退休、乡村干部和其他人员担任。四是40%领办人认为自身管理粗放、封闭、不规范,对会员凝聚力不足,服务社会能力不强。农技协精准扶贫10户以下的占70%,10户以上的仅占30%,脱贫率85%以下的占71%,脱贫率95%以上的仅占19%。
(五)部分县乡科协组织、协调、指导力度不够,服务能力不强;农技协联合会、科普协会处在“三无”状态,提供公共服务产品少
一是18%的领办人认为县科协组织、协调、指导力度不够,服务能力不强。当前,农技协急需科协帮助解决的是发展资金、土地、人才和优惠政策等问题,而这些正是科协弱项和短板,新形势下缺少一个有助于农技协良性发展的整体性政策支撑体系。县(区)、乡科普经费供给严重短缺是其服务能力不强、不到位重要致因。绥化市6个国家级和省级贫困县中有5个县科普经费捉襟见肘。黑龙江省13个市(地)科协中有8个市(地)科协,64个县科协中有39个县科协人均科普经费低于人均0.1元水平,还有23个县科协科普经费拨付为零。二是市、县(区)农技协联合会处在无活动、无经费、无工作人员的“三无”状态。
五、推动全国农技协精准扶贫的政策建议
依据《中国科协与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科普精准扶贫助力工程”实施方案》,发挥农技协科技供给的组织和人才优势,搭建“党政主导、协会主体、科协协调、社会协同、资源共享”体制,坚持“区域性、同质性、辐射性、购买性”原则,实行“三帮三送”路径,确保2020年全国农技协帮扶300万贫困户[6]实现“四个一”的目标。本课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县以下农村科协要树立“以农技协为主体”的指导思想,全面深化县科协改革,加强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组织建设,推动科协组织向农村延伸,构建以农技协为主体的服务体制机制
1.县以下农村科协要树立“以农技协为主体”的指导思想。县科协开展科普活动主要依靠学会、乡镇科普协会和农技协组织载体实现,在这三类组织中,量大、面广的是农技协组织,其较之学会、乡镇科普协会更贴近广大农民需求,在精准扶贫等科普活动中具有组织优势与人才优势。县科协工作“以农技协为主体”,包含了农技协是县以下农村科协开展科普工作的“组织主体、工作主体、依靠主体、服务主体”的丰富内涵,符合***总书记在“科技三会”讲话中对科协“接长手臂,扎根基层”要求精神。树立“以农技协为主体”的指导思想,有利于助推“科普精准扶贫”工程实施,有利于突出主体工作来带动一般工作,有利于推动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组织建设,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服务。
2.开展“农技协涵养行动”,夯实农技协基础建设。一是在县以下农村科协组织中开展“农技协涵养行动”。要协调组织部门选配大学毕业生挂职,做规模较大的农技协领办人,逐步解决农技协领办人职业化、专业化、年轻化问题。党员集中的农技协,党建工作要逐渐实现“双全覆盖”。二是要积极引导农技协向三个“三位一体”合作模式转型发展,发挥其在“提升农业生产力、农业科技供给力、农业服务力”中的功能作用,提高农技协层次水平。三是要健全以章程为核心的各项制度建设,完善农技协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要加强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和领导班子建设,提升农技协的“科学办会、民主办会、依法办会”水平。四是推动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改《科普条例》,把提高农民科普经费标准列入市、县(区)科协科普专项经费管理,建立对农技协重点活动项目的资助制度,提升农技协服务能力 。五是在国家、省实施的“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项目基础上,增加农技协精准扶贫项目,并扩大覆盖规模、增加奖补数额、增强农技协获得感。六是协调政府有关部门为农技协发展提供宽松环境,为其提供科普示范基地用地、资金、人才、办公、信息化等基础建设条件,以解决基层组织不良、不稳、不牢问题。
3.构建“以农技协为主体”的体制机制。县科协改革要以当地党政领导要求与农技协需求的契合点上来谋划。县(区)科协班子考核、升迁要逐步扩大农技协的评价权重;县科协代表大会、委员会要加大农技协代表比例,兼职主席中要有一名农技协领办人代表担任,以提高其在科协体系内话语权。吸收一批大型农技协作为县科协团体会员,科协全委会应邀请规模较大的农技协理事长列席会议,广泛听取农技协意见。要构建“五个一”常态化工作机制:即每年召开一次农技协工作会议;举办一次农技协领办人业务培训班;机关干部每年帮助其解决1~2个主要问题。组织一次与农技协领办人座谈会,征求农技协对机关工作意见与建议。“开展精准扶贫争先创优”活动,每年评选表彰一批优秀农技协组织、优秀农技协领办人。县科协改革要建立农技协联合会或农技协服务中心(公益性事业单位),“推动科协组织向农村延伸,鼓励支持乡镇依托农技站建立乡镇科普协会”[7]。重点扶持一批农技协典型,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协调农技协与农技推广部门、大学科研院所建立密切合作对接关系,强化“乡村e”建设。建立专家与农技协会员技术咨询服务微信、微博平台,大力实施互联网+农技服务咨询+精准扶贫服务模式,为农技协策划营销策略和设计品牌包装提供银行贷款和购买服务及招投标等咨询服务。加强同质性农技协间交流合作,推动其向规模化、联合化方向发展。
(二)政府要为农技协精准扶贫等公共服务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为农技协提供购买服务、定向委托及招投标等优质服务,并加强相应的制度体系建设
1.为农技协精准扶贫提供更多的扶持优惠政策。各级政府要出面为农技协精准扶贫担保贷款,实行贴息或无息贷款优惠政策。乡(镇)、村级组织要为农技协发展提供试验用地、设备和条件等帮助,乡政府改革分流的有关职能让渡给农技协承办。工商、民政、税务、扶贫、科技、银行、农林、供销、监督等政府部门在农技协登记、注册、年检、贷款、税收、扶贫和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农产品营销、产业化经营、农产品注册、质量认证及新品种、新技术研发引进、开发推广、精准扶贫立项等给予扶持优惠政策。
2.构建购买服务、定向委托或招标形式的相关制度。政府要营造社会组织、市场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供给的制度环境和构建相应机制[5],构建起“政府出资、定向购买、契约管理、评估兑现”供给机制,完善公共服务供给的政府承诺制度、听证制度、信息公开制度、查询咨询制度。建立有效的财政投入监管体系,形成完善财政投入绩效评估制度,规范政府购买行为和服务方式。构建政府购买岗位和项目选择审核机制和政府购买服务与财政资金支撑机制、绩效考评机制和监管机制等。构建第三方评估体系建设,对政府的购买服务岗位和项目选择,对社会组织购买服务资格鉴别认定,对购买服务项目完成绩效进行评估。
(三)加强农技协内部治理能力和治理现代化建设,不断提升以科技供给能力为核心的各种能力建设,加强“互联网+精准扶贫”信息化建设
1.提升科技供给能力。吸收一定数量农技推广人员作为协会领导成员参与民主决策,聘请1~2位大学科研机构专家作为协会技术咨询顾问,成为提升其科技供给力的源头与支撑。农技协领办人要通过进修、深造、学习或参加科协举办的各种技术培训班等路径,不断提高其专业水平。促进基层农技推广部门把农技协作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重要抓手,在科普示范基地建设、科技示范户认定、技术人员培训、信息化服务手段改善以及主导品种、主推技术遴选发布方面给予政策支持。促进大学科研院所地方创新团体与农技协紧密合作,通过成果信息获取、科研基地建设、专家指导服务、现场技术培训,提升其科技供给水平和团队水平。
2.提升民主办会能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农技协的现代治理体系。即“三会、四构、三委”架构:“三会”是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四构”是权力机构、决策机构、服务机构、监督机构;“三委”是科技培训咨询工作委员会、组织工作委员会、科技精准扶贫工作委员会,并规定相应的职能和责任人。制定个人、团体会员制度、会议制度、汇报制度、通报制度、档案制度等,维系其正常运转。
3.提升自身经济实力和服务能力。农技协通过收取少量会费和咨询费,在开展精准扶贫等公共服务中,政府采取购买服务来补偿农技协服务。农技协与大学科研院所实验成功的先进技术或新品种,可作为技术股参与年终分配,积累活动资金。要加强农技协信息化建设,构建“互联网+精准扶贫等活动”服务平台。克服自身封闭性、粗放性、狭窄性、服务产品非优质性问题。不断提高农技协领办人专业政治素质,不断提高农技协治理能力和治理现代化建设,把农技协真正办成会员、领导、合作社、公司满意的农村科技社会组织。
(四)加强对全国农技协的协调、指导和服务职能,出台《关于促进全国农技协组织健康有序发展若干意见》的指导性文件,助推农技协精准扶贫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建议中国科协与民政部、财政部、农业部、扶贫办等部门联合出台《关于促进全国农技协组织健康有序发展若干意见》的指导性文件;建议中国科协协调财政部在原来实施的“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基础上,新建农技协精准扶贫奖补项目,加大覆盖面和获得感,并制定购买服务相关制度机制;建议中国科协协调中组部制定“大学毕业生任职农技协与合作社领办人政策”,解决农技协人才匮乏问题,推动农技协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一直是世界减贫事业的积极倡导者和有力推动者[EB/OL]http://news. xinhuanet.com/ politics/2015-10/16/-128325018.html,2015-10-17/2016-02-24.
[2]***.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J].学会,2016(6):8.
[3]祝慧,陈正文.社会组织参与扶贫开发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学会,2016(6):27.
[4]周城雄.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概念辨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4(3):127-128.
[5]齐海丽.我国城市管理中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探讨——以上海市为例[J].学会,2016(5):15-21.
[6]中国科协与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科普精准扶贫助力工程”实施方案[Z].2016-08-10.
[7]中共中央办公厅.科协系统深化改革实施方案[J].学会,2016(4):5-1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