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 黄强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传承文明的重要方式,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阶梯,也是一个人自我提升、获得终身发展的重要途径。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化全民阅读活动”。自2014 年起,“全民阅读”已连续10 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强调,要“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于阅读的高度重视。
2022 年,***总书记在致首届全民阅读大会的贺信中指出:“希望孩子们养成阅读习惯,快乐阅读,健康成长”。近日,教育部等8 部门发布《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实施方案》,要求“引导激励青少年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立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读书”。“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青少年时期是养成阅读习惯、发展阅读能力的关键时期,推进全民阅读、构建书香社会必须从青少年学生抓起,要尽早在他们心中埋下书香的种子。
学校是青少年学习成长的重要场所,过去人们常常将学生到校学习称为“读书”,可谓说出了本质。根据最新的课程方案,一个学生从小学到高中,至少要完成12114 个课时。教材作为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的基本依据和基本要素,是中小学生持有时间最长、需要反复学习和深度阅读的书,也是对他们一生影响最为深远的书。许多人终生都会对教材中的一些经典篇目留有深刻印象,教材就是这样传承和塑造着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在青少年心中埋下书香的种子,首先就要保证课内阅读的质量,要引导他们读懂教材、读透教材,再以此为基础,将课内阅读积累的方法、形成的习惯、培育的素养和涵养的品位,广泛运用和融会到课外阅读中去。
抓好课内阅读,要以语文教材为重点。阅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语文课通过不同题材、体裁文本的教学,帮助学生习得系统的阅读方法,激发内在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语文是所有学科的基础,它的性质和功能,决定了语文教材必然是青少年学生阅读的重中之重。温儒敏先生说过,“当年轻人有了读书的兴趣和习惯,素质教育、人文教育就会自然而然地带动起来”。目前全国使用的统编语文教材构建了“教读、课内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明确三类文本各自承担的阅读功能,以及三者之间的密切关联,搭建好了由课内到课外、由单篇到整本书的阶梯。用好这套教材,能够逐步拓展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视野,提升学生自主阅读的意识和能力。
在打好语文阅读基础的同时,也要兼顾其他学科的阅读。每个学科都蕴含着独特的阅读资源,要使史、地、政、数、理、化、生、外语等学科协同发挥作用,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文科教材以故事的方式,讲述文明的历史、睿智的哲思、多样的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感性思维和抽象认知,培育人文精神、历史意识、辩证思维、人地协调观念等;理科教材或以严密逻辑讲解科学知识,或深入浅出地呈现科学探究的过程,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有利于深化科学教育、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与拓展。吕叔湘先生说过,“问语文学得好的人,无一不得力于课外阅读”。现行统编语文教材加强了对学生课外阅读的延伸指导,并在构建课内外阅读有机关联的同时,特别突出了课外阅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一方面,在一篇课文后推荐若干课外阅读篇目,设置一定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进行同主题阅读、拓展延伸性阅读、回顾总结性阅读或者比较阅读,增强阅读文本的整合性和关联性。另一方面,设置“名著导读”栏目或独立的整本书阅读单元,以阅读方法为核心,精选书目,以类相从,引导学生沉下心来完整地阅读一本书,帮助他们抵抗时下碎片化阅读、功利性阅读带来的消极影响。
除了引导学生系统、完整地读,还要鼓励他们广泛地读。就像课内阅读不能只考虑语文学科一样,课外阅读也不能局限于文学作品,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历史类、艺术类的书都要读一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究欲,培养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科学阅读对于提升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在课外阅读中,可以根据青少年不同发展阶段的认知特点,有意识地引导他们阅读科学童话、科学故事、科学史等不同类型的科普读物。有很多有益的课外阅读主题值得关注,有很多健康有趣的课外读物值得阅读,要鼓励学生博览群书,开拓视野,增长见识。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