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苏轼: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时间:2024-05-09

□ 统编新教材

苏轼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宋神宗时,苏轼曾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公元1080 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纵横恣肆,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法,为“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赤壁赋》赏析

图片源自统编新教材语文必修上册

此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全赋在布局与结构安排中映现了其独特的艺术构思,情韵深致、理意透辟,在中国文学上有着很高的文学地位,并对之后的赋、散文、诗产生了重大影响。

意象连贯,结构严谨。景物的连贯,不仅在结构上使全文俨然一体,精湛缜密,而且还沟通了全篇的感情脉络,起伏变化。起始时写景,是作者旷达、乐观情状的外观;“扣舷而歌之”则是因“空明”“流光”之景而生,由“乐甚”向“愀然”的过渡;客人寄悲哀于风月,情绪转入低沉消极;最后仍是从眼前的明月、清风引出对万物变异、人生哲理的议论,从而消释了心中的感伤。景物的反复穿插,丝毫没有给人以重复拖沓的感觉,反而在表现人物悲与喜的消长的同时,再现了作者矛盾心理的变化过程,最终达到了全文诗情画意与议论理趣的完美统一。

《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期所作,都写于元丰五年(公元1082 年)。前人讨论两部作品的思想,往往将侧重点放在苏轼旷达的胸怀与善于处“穷”的随缘自适上。如果我们联系苏轼的人生经历和其他作品来重新解读这两篇文章,就会从两个精神维度发现一个新的苏轼。

《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有意将渺小的事物塑造得气势恢宏、境界博大,或为抒发壮志难酬的情感做铺垫,或为论证“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做逻辑上的蓄势。但无论哪种情况,黄州那些渺小的、不起眼的山川风物都通过夸张、变形甚至“扭曲”的文学笔法在读者面前呈现出催人奋进的磅礴气势。黄州没有闻名遐迩的历史遗迹,但他偏偏要运用喷涌的文思和遒劲的笔力从中发掘出别人无法发现的豪放气质,以此寄托自己的心志。所以,苏轼在文学创作中的“扭曲变形”,既成就了词风由婉约向豪放的转变,又隐晦地通过作品全新的意境掩盖了自身在黄州的苦痛与屈辱,呈现出不屈和抗争。

《念奴娇·赤壁怀古》赏析

此词怀古抒情,写自己消磨壮心殆尽,转而以旷达之心关注历史和人生。上阕以描写赤壁矶风起浪涌的自然风景为主,意境开阔博大,感慨隐约深沉。起笔凌云健举,包举有力,将浩荡江流与千古人事并收笔下。

诗人是个旷达之人,尽管政治上失意,却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这首词就是他这种复杂心情的集中反映,词中虽然书写失意,然而格调是豪壮的,跟失意文人的同主题作品显然不同。词作中的豪壮情调首先表现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长江的非凡气象,古战场的险要形势都给人以豪壮之感。周瑜的英姿与功业无不让人艳羡。

图片源自统编新教材语文必修上册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