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在实践中探索幼儿园STEM科学区活动的开展

时间:2024-05-09

◆李林 安徽大学幼儿教育集团合肥高新区方兴幼儿园

STEM教育是四门学科的整合,S代表科学(Science)、T代表技术(Technology)、E代表工程(Engineering)、M代表数学(Mathematics)。这四门学科不是孤立的,STEM教育也不是简单的S+T+E+M教育,而是将这四门学科有机整合、融为一体的教育。STEM教育是近十几年来国际科学教育发展的新趋势。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中小学、幼儿园加入STEM 教育的行列。STEM教育在幼儿发展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其中包括好奇心、坚持性、创造性、专注力、灵活性及对挑战的渴望。

一、当前幼儿园STEM科学区活动开展的现状

(一)场地设置不合理,材料投放不丰富,限制了幼儿活动的开展

传统的幼儿园科学区活动,以科学小实验和数学操作游戏为主,而STEM科学区活动不仅包含科学和数学,还会涉及工程搭建等其他方面内容,需要我们为幼儿提供一个较大的活动场地。但是,目前很多教师在创设STEM科学区时,未重点考虑场地的大小,出现活动场地面积小、区域封闭的现象,幼儿活动范围受到限制。

在材料投放上,有的教师以传统的科学区材料为主,或以建构材料为主,或根据活动内容投放自认为可能会用到的材料,这些投放方式都是不科学的。材料种类是否丰富,数量是否充足,直接影响幼儿的活动效果。

(二)STEM活动问题不聚焦

STEM教育是基于问题的学习,在实践中我们发现:部分教师能及时捕捉孩子的问题,但是缺乏对问题的分析和提炼,导致问题不聚焦,幼儿在探索、解决问题时也就没有方向,随意性强。

(三)教师的指导缺乏科学严谨性

任何一个活动都讲究科学性,STEM科学活动更是如此。科学性是根本,只有在科学理论的支撑下,活动才会有质量的开展。然而在活动的过程中,涉及科学问题时,很多教师仅凭自身的已有经验去帮助幼儿了解“是什么”“为什么”,缺乏科学性、严谨性,活动效果也得不到保障。

(四)教师预设结果,限制幼儿思维

在问题解决之前,教师凭借自己的经验预设了问题解决的方法。因此,在活动中,教师出于对幼儿能力的“不放心”,一步一步地提醒幼儿,将幼儿往自己预设的结果上引导,最终是教师的想法解决了问题,限制了幼儿的思维,活动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二、幼儿园STEM科学区活动的开展

通过STEM科学活动的实践研究,我们认为STEM活动的开展需遵循以下几点:

(一)环境创设是前提

场地设置。STEM科学活动涉及工程、建构等方面的内容,尤其是幼儿在搭建较大工程时,场地面积较小可能会导致活动无法开展,所以教师应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活动场地,保证幼儿的活动不受场地限制。例如,基于绘本《老鼠娶新娘》延伸出来的活动案例“有趣的花轿”中,幼儿想要通过制作一顶花轿来解决表演时没有花轿的问题。幼儿选择制作花轿的材料:大纸箱、长竹竿等,需要一个较大的空间来进行操作,活动场地足够大,他们的活动范围才不会受限,才有可能制作出真正可以容纳幼儿乘坐的花轿,进而解决表演时缺少花轿的问题。

此外,在活动的过程中,幼儿可能会去其他的活动区寻找需要的材料或完成活动的某个环节,所以STEM活动区应相对较为开放,便于幼儿自由出入。

材料投放。教师应为幼儿提供种类丰富、数量充足的游戏材料,这些材料不再是传统科学区中的天平、显微镜、吸铁石等,用来进行科学小实验的材料,也不是用来习得数、量、形的数学活动材料,而是以低结构为主的材料,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类:建构类材料,如积木、木板、乐高等;工具类材料,如剪刀、美工刀、尺子等;连接类材料,如胶带、胶水、回形针、长尾夹、订书机等;可重复使用的材料,如吸管、小木棒、树枝等。

材料在投放时,我们要引导幼儿注意分类摆放,并做好标记,避免杂乱,便于在活动中取放。同时,教师还需为幼儿提供一个单独的空材料筐,用来盛放每一个项目活动中从其他地方寻找来的临时材料。教师在STEM科学活动区应避免根据经验,投放自己认为该项目中可能会用到的材料,不过多预设材料,不过多限制幼儿获取材料,才能解放幼儿思维,才能激发幼儿的创造力。

(二)问题聚焦是关键

STEM解决的是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幼儿一日生活中会有许许多多的问题,有些问题过于笼统,需要细化,有些问题不适合当前年龄段的幼儿去解决,教师需将这些问题分解成幼儿有能力解决的问题。因此,教师要帮助幼儿对问题进行分析和分解,对问题进行聚焦,抓住核心问题去解决。

在活动案例“不倒相框”中,幼儿需要解决角色游戏区“照相馆”里陈列的相框一碰就倒的问题。我们可以将问题聚焦为:如何制作一个倒下去能自动竖立起来的相框。案例“风力驱蚊器”的问题是户外蚊子多,幼儿在户外玩耍时,如何驱赶蚊子的问题。结合幼儿生活经验,我们可以把问题聚焦为:如何利用风把驱蚊花露水的气味扩散出去。

(三)科学探究是保障

科学探究是解决问题的核心,在有了科学原理的理论支撑下,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如何保障原理的科学性?如何保障科学原理与所需解决问题的对应性?如何引导幼儿在自主的科学探究中透彻地了解科学原理?如何让幼儿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这些都离不开教师自身的科学知识储备和科学素养。活动前,教师应对活动所涉及的科学知识进行详细的查阅,避免一知半解,避免经验之谈。

活动案例“不倒相框”涉及“不倒翁不倒”的科学原理,教师的知识储备不够全面,所以在和幼儿交流、讨论不倒翁原理时,凭借的是教师已有经验。教师应让幼儿了解不倒翁不倒的原因:底部的重量增加,重心降低,底部为圆弧形,并且自制了蛋壳不倒翁供幼儿观察。这些看似幼儿在探索,但教师对于重要科学知识点的讲解与分析,幼儿似乎并没有真正掌握,导致在后来的活动过程中仅仅是为了制作而制作,对科学原理的思考较少。

例如,幼儿在制作不倒相框时,最初选用的是超轻黏土作为底座的填充物。但是孩子们发现超轻黏土不够重,相框放进底座里还是会倒。于是,改用他们认为较重的沙子、石头。沙子、石头真的比超轻黏土“重”吗?如何比较?同等体积的沙子、石头比黏土重,但是不同体积的沙子、石头和黏土,孰轻孰重?这需要用科学的方法去进行比较,而不是凭经验。在比较的过程中,幼儿也会习得重量比较的相关知识。

(四)活动开放是原则

同一个活动,不同的幼儿有不同的想法,最后解决问题的方式也会不同,教师应允许百花齐放,而不局限于自己心目中设定的“答案”。

在问题提出后,教师的心里可能已经有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教师一定要注意不能以自己的“标准答案”来限制幼儿的活动,因为幼儿的想法是多种多样的。以“不倒相框”为例,让相框不倒,教师预设的结果是制作一个不倒翁相框。但是在实际的活动中,幼儿对于让相框不倒其实有很多想法:在相框背面安装支架,在相框底部装上弹簧后固定在底座上,制作像摇马一样可以左右摇晃却不会倒的相框……可见,教师在聚焦问题时也要考虑到活动的开放性,这样才能让幼儿最大限度地动手动脑,以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

在STEM教育理念指导下,教师引导幼儿进行科学区活动时,应为幼儿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引导幼儿用跨学科思维解决问题,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让幼儿在STEM科学活动中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单一领域的学习转变为跨学科的整合学习,让幼儿整体素质在STEM活动中得到发展。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