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游戏活动中促进中班幼儿的分享行为

时间:2024-05-09

◆葛宗琪 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栖霞幼儿园

本文以某中班幼儿为研究对象,以观察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充分认可分享行为对幼儿社会性发展、健康个性养成的积极促进作用,基于当下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现状,从教师指导策略、游戏环境优化、口头语言正面强化等途径入手,意在初步探索游戏活动中促进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有效策略。实践中,教师运用何种策略,与幼儿游戏的类型和教师的经验均有相关性。

一、问题生成——年龄特点及分享行为独特价值

歌唱与体态律动方面,对于3 到6 岁的学龄前儿童学习,有如下4 种最佳实践方法。

(一)中班幼儿年龄特点

4-5 岁的幼儿分享行为多处于萌芽阶段,这一时期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以自我为中心,容易对物品产生独占行为,理解他人的能力仍处在发展阶段。

(二)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重要价值及其现状

中班幼儿在经历了小班为期一年的集体生活后,对同伴、集体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在日常活动中,我们可以发现:他们的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初显,但是认知和行为之间存在脱节,不知道怎么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分享,常常会出现独占玩具、抢占自己喜欢的物品、出现攻击性行为等情况。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要培养“幼儿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分享能够帮助幼儿个体和群体更加亲近,有利于克服幼儿自我中心倾向。分享意识和行为的培养,是幼儿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形成健康个性的基础,对幼儿良好品质形成具有促进作用。

(三)游戏活动促进分享行为的可行性

游戏活动是幼儿最喜欢、最易接受的活动形式。尊重、呵护童真,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学习特点,尊重幼儿的兴趣与需要,是我们开展活动的基本原则。在游戏活动中增强幼儿分享意识、促进幼儿分享行为的产生,努力填补认知与行为之间的脱节现象,充分尊重幼儿主体性、体现课程游戏化精神,将幼儿尚处在朦胧状态的分享认知转变成内在的自觉行为,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二、求真反思——促进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有效策略

(一)游戏环境创设中暗示同伴交往的需要

根据观察发现,幼儿分享行为与幼儿的交往范围有关。在这一方面,教师展开探索:为了改善幼儿游戏环境,扩大幼儿交往范围,同一楼层平行班的两位老师经过商讨,在走廊上设置了一个共同角色游戏区。在这个游戏区里,幼儿有机会和其他班的幼儿一起做游戏,分享玩具,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游戏的快乐,游戏环境的改变潜移默化地促进幼儿分享行为的产生。

把游戏区从传统的室内设置到共有的走廊上,有利于幼儿与其他班级的孩子交往,可以改善幼儿的交往环境,扩大幼儿的交往范围。由于游戏参与人数的变化,使得幼儿有机会不断转变适应自己的角色身份,游戏活动的内容也会变得更加丰富。在这一过程中,幼儿会自发地和其他幼儿交流,通过交换、共享等方式获得自己需要的游戏材料,在共同完成游戏隐性任务的促进下产生分享行为。

游戏道具的分配与使用,游戏场地的划分与共享,教师有意识的引导、游戏结束后的交流,都能够有效促进幼儿分享行为的产生。

(二)游戏规则制定中渗透游戏材料的分享

游戏活动是幼儿一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在游戏活动中渗透分享意识,更易于幼儿理解和接受游戏的相关内容。但是在实践中容易出现活动目标定位不明确、活动设计不合理、活动开展随意等误区,没有真正发挥游戏活动促进幼儿分享行为产生的作用。

因此,教师在设计游戏教学活动的时候就要有意识地把“分享”作为游戏中必须遵守的规则,利用游戏材料的优势,可通过游戏材料的分享制定相关游戏规则,在游戏任务中暗藏分享行为,使幼儿的游戏活动具有指向性和目的性。这样,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自觉遵守游戏规则,而且他们在游戏活动中不仅自己会遵守教师制定的游戏规则,还会有意识地监督其余幼儿的行为是否遵守规则,如此便将游戏规则中的分享行为内化,自觉产生分享行为。

(三)游戏情境开展中融入教师指导与经验调动

游戏情境中,有无教师的暗示与指导,对于幼儿分享行为频次的产生具有明显影响。《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强调要充分发挥幼儿在游戏中的自主性,但是并不意味着教师一味旁观、不管,不对幼儿进行必要的指导。教师需要根据活动内容,灵活创设能够激发幼儿分享行为的情境;在游戏中,教师不宜有过多的直接的示范行为,而是通过情境创设、气氛调控、同伴合作这样的策略代替。其中,特别强调调动幼儿平时的生活经验,积极引导幼儿回忆在生活中遇到相同情境时正确的做法是什么,让每个幼儿都去思考,帮助他们真正投入到角色游戏中。

(四)分享行为强化中运用口头、肢体语言

斯金纳认为,“离开了强化,学习就难以进行,强化在塑造行为和保持行为强度中是不可缺少的关键因素。”及时的强化对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有正面引导作用,同样幼儿的分享行为也离不开正面强化。而在幼儿游戏活动中,常见的强化发起者为教师、常见的强化方式有口头语言强化和肢体语言强化。对幼儿的分享行为进行及时的肯定、口头表扬,强化幼儿的愉快体验,激发幼儿再次分享的愿望,这是口头语言强化。通过点头肯定、竖大拇指等外显的动作或表情、姿态来表达对幼儿分享行为的肯定,这是肢体语言强化。

不论是口头语言还是肢体语言,都能让幼儿直观感受到自己所做的分享行为的积极性,能够有效促进幼儿再次尝试分享行为。

(五)游戏情境设计中创造分享机会

通过游戏情境的巧妙设计,为幼儿创造分享的机会,引导幼儿与同伴合作、交往。以中班建构游戏《我最喜欢的游乐场》为例,活动前期,幼儿在家长的陪同下,对周边的游乐场进行了有目的的观察:有什么、什么样、最喜欢什么等。活动开始,以“我最喜欢的游乐场”谈话导入,幼儿与同伴互相说一说自己去过的游乐场;接着,活动以小组形式开展,小组讨论游乐场的设计,分组选择建构材料,共同完成游乐场的搭建;最后,依次介绍自己设计的游乐场。游戏中,幼儿表现出的专注、倾听、合作,一如脸上的快乐令人动容。孩子们共同交流讨论设计的快乐、共同合作搭建的快乐、分享介绍的快乐,让满满的参与感和满足感溢于言表。

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在建构游戏中并没有过多干预,而是巧妙设计了建构任务,引导幼儿自由分享,最重要的是教师为幼儿的分享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机会,使得幼儿可以相互分享游戏经验,感受分享的快乐。游戏活动是幼儿一日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根据活动目标、内容、要求的设置,将分享融入游戏教学中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幼儿行为的产生;通过对教师策略的归纳和分析,发现在不同的游戏活动中,教师为促进幼儿分享行为所运用的策略的侧重点都各有不同,从教师干预程度、游戏材料投放、语言引导方式等方面可以看出:教师策略的运用与经验、游戏活动类型均相关。

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会逐渐扩大研究范围,进一步探索各个游戏活动类型中教师促进幼儿分享行为策略的运用,以策略运用为切入点、结合国内外相应的理论研究及实践,全面归纳和分析促进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有效的教师策略,以促进幼儿分享行为的发展,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