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建构年轻态园本网络教研的践与思

时间:2024-05-09

◆钱红 江苏省丹阳市横塘中心幼儿园

近年来,随着课程游戏化支架的深入贯彻,我们逐步感受到课改对“教科研”发起了更高的挑战,简单的“现场传统教研”已不足以支持教师的专业发展。考虑到信息技术的便利及其与教育活动的日益深度融合,越来越多的幼儿园聚焦“网络教研”这块沃土。从上层专业培训的传统教研与线上教研并重,发展到各园多样化的网络教研组织实施趋于常态化,我园就是在这样且行且思的大环境下,不断探索并发现了“年轻态网络教研”对教师教科研能动性的积极影响作用。

一、建构——挑战与成长并存

“网络教研”是教科研的形式之一,其实质还是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的。基于此,好的网络教研要从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出发。我园在实践中,通过组织“骨干+管理团队”深入分析师资水平与特点,试图论证“年轻态的网络教研”是具有现实意义和富含价值的。[1]

(一)教师队伍成长阶段层次分析

我们对于“年轻态”的定义,是教师从个人生活到职业生活都保持“年轻、活力、积极向上”的生长状态,以及在教科研过程中保持灵活机敏、思维发散、不畏险难、稳中求进的职业常态。统计可得:我园教师总人数33人,不满35岁且教龄在10年以内的教师占比达到63.2%,教师队伍年轻化、充满朝气、学习能力强,有建构的现实基础。

(二)教师成长水平及发展实需分析

分析教师年龄和年限是教科研管理的首要任务,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剖析教师成长已达到的阶段,从而精准把脉,做到教师专业发展私人订制,教科研的组织与管理重点突出,能解决教师的“真问题”。同时,也为“年轻态网络教研”的氛围营造和形式选择提供思路和依据。从我园实际出发,教师大致能划分为以下3大阶段,各阶段考虑其明显的优劣势,“教研定位”更明确、有针对性。

见习达标期(25-35岁):朝气蓬勃,对幼教怀有足够的憧憬,接受理念和掌握实操、信息技能的速度快;能保持积极主动、勤学好问、充实自我的状态,对时代中的新事物有探究和联系实际的愿望及能力。不足在于,在教科研、个人业务规划上容易摸不清方向,目标过高或过低。这阶段的教研重任在于:帮助他们找准成长目标、发掘个人亮点与风格,并在教研活动中,予以更多展示、表达的机会。

胜任期(35-45岁):教育教学已形成了固有的风格;教科研方面能考虑个人特色,发挥团队优势,并与教育实践相一致地开展研究;个人成长的规划比较明确,且循序渐进;接受新事物和掌握技能能根植于教育实践中。不足在于理念和实践行为容易固化,常常在“自我认知”的框架内思考和开展教育教学、教科研活动。因此,这阶段的教研定位应为:帮助他们走出“舒适区”,在新的挑战中找回最初的教育热情,不断激发主观能动性;教科研中有意识地引导他们与骨干型教师打擂、竞赛,在良性、友好的追逐中向更高层次发展。

经验骨干期(4 5 岁以上):经验丰富,总能在“细节”处现精彩;教科研中是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多能基于兴趣自发开展教学、课题研究,并积累丰厚的成果。不足在于,这一时期教师更多地呈现“经验驱动”状态,对自身工作经验过于依赖;对新事物、新理念的接受被动大于主动;懈怠对个人专业成长的进一步规划,容易产生“顶端”思维,认为自己很难“再攀高峰”。故而,针对这部分教师,教研定位应调整为:要给予他们经验、展示自身亮点和成果的平台,把持他们的研究动力;能委以教研组长、课题中心组成员等重任,鼓励他们在扎实的研究活动中发挥引领作用;个人专业规划上要自主规划与管理介入相结合,激发其追求进一步的内在成长。

二、攻坚——演绎网研精彩

“年轻态”的网络教研氛围营造需全员努力,且是较为长期的过程。在这期间,我们发现有些“时尚”的做法在降低教师“抵触心理”、激发教师“研究能动性”上有显著成效。

(一)以“聊”辅“研”

现如今,花样百出、高强度、多层面的各类网络教研,占据了教师们更多的私人空间、业余时间。他们渐渐表现出力不从心的状态,易生出抵触心理。网研从“聊”字切入,让“微信、QQ”等交流媒体回归它最初的“聊天”功能。话题引入、交流分享话语精炼、避免大段文字,鼓励教师口语化表达等等,能更好地降低教师心理压力,展现网络教研松弛、放松的状态。

(二)表情包与表达

将严肃严谨的研讨转变为愉悦的聊天式研讨只是第一步。回顾我们的生活,表情包在网络交流中同样深受喜爱,并逐渐占据主流。因此,我们尊重教师的这一习惯,允许教师将“表情包”带入网络教研中,可以适当使用表情发表对一些观点、看法的态度。实践中发现,这些网络时代“弄潮儿”因素的加入,既能进一步让教师放松身心、放心表达,也能帮助教师长时间地投入到教研中去,更能让“网络教研”展现多元、包容的年轻化特点。

(三)减少固定搭配

在分组网络教研时,我们充分发挥网络尊重个人选择自由的特点。不拘泥研讨小组的规模,不强制人员配对,让有共同话题的老师自我选择到一起,开展教研。这样灵活机动、相对自主的分组,也深受教师肯定,也在无形中弱化了教研环境,突出了教研内容,提升了分享交流的有效性。[2]

三、收获——发展内生力量

“年轻态”网络教研的建构,我们还在进一步探索。从目前一系列具体而微的做法上来看,教师参与网络教研的热情更高了,愿意自主自发开展教研,并获益良多。

教师收获之一:以“点”概“全”。我们发现:网络教研的语句具有片段式、碎片化的特点,很容易导致页面过长。而网研后,教师大脑还处于兴奋状态,难再集中精力回顾。这时的梳理工作越简单越能减少组织者的负面情绪。因此,对过程中“做什么?怎么做?”等研讨点进行简洁、凝练地归纳,才能提高总结的作用,增强网研有效性。

教师收获之二:选需要的平台,而非专业平台。如今,公众号、专业软件层出不穷,每多下载一个就代表要重新经历一次了解→熟悉功能→掌握技能→灵活应用的过程。这对于很多老师来说,还没开始下载软件,就先有了放弃的念头。一套“签到、学习、作业、打卡”流程下来,无形中给教师一种完成作业的错觉,获取学习内容,分享交流渐渐成为被动地完成任务。所以网研初期,用普遍最常用的平台作为网研的初平台,更不失为激趣、尊重教师生活方式的好办法。面对适合的专业软件,让年轻教师在小范围内先用,再在后续活动中一步步扩展,既能充分发挥青年教师的特长,也能降低老教师掌握新技能的难度,大大提升教研实效。[3]

网络教研不只在一时,但重在每时每刻。未来,我们还有共同成长和进步的无限空间。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