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朱涤瑕 江苏省宜兴市实验幼儿园
幽默,英语里称为“H u m o r”。在美学和心理学概念中,幽默专指一种“引人发笑或感受情趣的能力”。《辞海》上这样解释:“通过影射、讽喻、双关等修辞手法,在善意的微笑中,揭露生活中的讹谬和不通情理之处。”列宁说:“幽默是一种优美的、健康的品质。”在二十年代将“幽默”这一概念引入我国的文学大师林语堂曾说: “ 幽默本是人生之一部分。”一个孩子具有幽默感,表明他有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将来一定会拥有较好的人际关系,这对他一生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可见幽默对于人生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因此有人认为幽默感是衡量人才素质的一项标准,也是每个现代人应该具备的素质。
心理学家的幽默感发展理论已经证实:幼儿的幽默感在3 岁以后就已有所发展,3-5 岁幼儿对幽默的语言产生兴趣。因此,从小对孩子进行幽默感的培养,既是很有必要,也是切实可行的。而童话作为孩子最喜欢的一种文学形式,它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幻想和夸张,借助幻想和夸张把常见的人、事、物、现象等进行奇妙的组合,形成异乎寻常的幽默意味来塑造形象,可见童话中就蕴含着巨大的幽默感。因此,利用童话活动对儿童幽默感的培养就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这个适宜体现在童话故事要夸张强烈、充满趣味,而且要为孩子所理解和喜欢,如果以这样的童话为载体,开展赏析阅读或其它童话活动,就更利于幼儿感受到作品的幽默感。比如,《长袜子皮皮》中这样描写主人公:皮皮是个奇怪而有趣的小姑娘,她满头红发,两根小辫子往上翘,一脸雀斑,大嘴巴。她脚上穿的长袜子,一只是棕色的,另一只是黑色的。她的鞋子正好比她的脚大一倍。她力大无比,能轻而易举地把一匹马、一头牛举过头顶……张天翼童话《不动脑筋的故事》中的主人公赵大化,他双脚套在一只裤筒里,却嚷着自己少了一条腿;自己几岁得问妹妹;有时竟把自己的家门给忘了……这些故事中的主人公虽然不是现实世界里的孩子,却又十分贴近幼儿的生活。所以老师在带领孩子进行这类童话故事赏析时,很容易获得孩子的共鸣,让孩子们领略到其中的幽默意味,使他们的幽默感得到培养。
在开展童话活动中,我们巧用多样化的方法,有意识地挖掘童话中蕴含的幽默元素,引导幼儿积极去感受、发现和体会,获得愉悦的情绪体验。
1.设置悬念法
童话中,经常会出现出人意料的一些情节变化或结局,这常常是童话故事最幽默的地方。老师在讲述童话时,就可以在这些关键情节处设置悬念,对幼儿提问:“你们猜猜,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或是问:“他会怎么回答呢?”孩子会很感兴趣地猜,猜过以后,老师再公布出人意料的答案,这样,孩子会把作品中的幽默答案与自己的猜测想象进行对比,对比所形成的强烈反差,会更有助于他们深刻地感受幽默。例如在童话《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中,当讲到大头儿子当守门员,小头爸爸的球就要踢进球门里时,孩子们都屏住了呼吸。他们不希望大头儿子输掉,这时老师说:“哎呀,球又踢歪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这下把孩子们的话匣打开了,等他们各抒己见后,老师故意轻描淡写地说:“原来是围裙妈妈在小头爸爸身上挠了一下痒痒。”孩子们一听,先是一愣,继而纷纷哈哈大笑起来。他们的笑声表明,悬念的设置和解决让他们充分感受到了作品的幽默。
2.游戏表演法
游戏是孩子们的最爱,在孩子们对童话进行赏析后,师生会共同截取童话里最好玩的部分,拓展成游戏,借此来提高幼儿对作品幽默的感受力,效果很好。如童话《不要再笑了,裘裘》中,袋鼠裘裘的妈妈担心裘裘安危,让裘裘练习装死的技能,而裘裘因为太爱笑了,总是学不好,妈妈为此很担心。可后来妈妈发现,裘裘为了逃避它最恐惧的奖品——虫子馅饼而一下子就“死”过去了,他“装死”成功了。孩子们对裘裘看到虫子馅饼而“装死”的情节最感兴趣,师生就一起玩起了“装死”的游戏。后来,老师发现在一日生活中,经常会有孩子沿用这个游戏,他们在和同伴一起玩耍时,会冷不丁地从背后伸出一样东西吓唬同伴说“给你吃虫子馅饼”,他的同伴便迅速装死而且“演技”绝对不差,然后大家哈哈大笑,也让旁边观看的老师和同伴忍俊不禁。这些现象表明童话活动中的幽默意味已经对孩子的内心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3.动作表现法
幼儿处于具体形象思维水平,他们喜欢借助身体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愉悦体验。我们在幼儿初步感知、理解童话的基础上,引导幼儿用肢体动作来表现情节,更能加深幼儿对作品幽默的理解。比如童话《今天运气怎么这么好》中,大灰狼乌鲁看到森林中有一群小猪,急着跑去告诉它的朋友,可每当它说到“今天,森林里……”的时候,它的朋友正好把门“嘎吱”一声地推开,并接过它的话头说道:“森林里有好多的蘑菇是吧,我做了香浓的蘑菇汤,你一起来吃吧!”结果这只粗心、贪吃的小猪就忘了自己的发现而大吃起来,一直吃到晚上才想起森林里有小猪的事。老师就为孩子找了一扇能发出声响的门,让两只“大灰狼”在门里门外进行动作表演,一边做推门动作,一边嘴上正好打断对方的话,这个动作孩子们总是一边演一边止不住地笑。看得出,孩子们通过这几个简单重复的动作来表达他们获得的幽默体验。
在开展童话活动中,不论是赏析阅读活动还是表演游戏活动,我们都注重引导幼儿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得幽默体验。有的老师在带领幼儿赏析童话时,往往会提问:“你最喜欢童话中的谁?”“我们能不能像他这样?”等等,这些说教式的、枯燥乏味的问题会把孩子们从充满快乐、幻想的童话世界中拉回到现实,使他们欣赏作品得到的幽默快乐体验受到抑制。比如在欣赏《匹诺曹》时,如果过分强调它的教育意义,一直问孩子:“你们说能不能说谎?说谎就会怎么样?”等等,就会影响孩子对作品幽默感的欣赏。再比如,童话《今天运气怎么这么好》赏析时,如果提问:“能不能像乌鲁一样粗心?”不如改为:“故事中哪些地方让你觉得很搞笑?请你们试着演一演。”
因此,如果老师带动孩子用心去意会童话中的夸张、幽默,那么,孩子天性中的快乐因子就能更有效的得到激发。
欣赏同一个童话时,有的孩子可能清楚地领略到幽默,有的表现平常,有的却可能表示出他的不悦,每个孩子都会从自己的角度、经验去理解作品,所以需要师幼、幼幼之间的相互兼容。如孩子们在欣赏完童话故事《跳跳糖》后,有的孩子对老鼠们滑稽的摔跤、碰撞感到很可笑,有的对神奇的跳跳糖很感兴趣,有的听到故事里有“叽里咕噜”、“轰隆隆”等象声词而开怀大笑……所以,我们应兼容这些思想,尊重每个孩子的不同发展特点,确保每个孩子在自身基础上得到不同的幽默体验。
总之,孩子的天性是快乐的,他们的直觉感受中带有更多的快乐因子,他们不成熟的审美心理结构中更欢迎快乐幽默的内容。而童话活动在幼儿幽默感的培养方面,确实有它得天独厚的优势,也值得我们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加以研究和推广。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