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李 磊 安徽省阜阳市颍东区新华城幼儿园
共情是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提出的概念。所谓共情就是设身处地去理解另一个人的感受,体会对方的感情和需要,体验他人的精神世界,当然也就能理解他反映出来的行为动作。简单来说,共情有两方面的特征:一是设身处地,二是感同身受。共情有同情的因素在里面,但是不等于同情,因为共情含有对对方的理解和体会,包含着“换位”的意思,而同情就没有。古训“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实际上强调的就是共情。
在幼儿园教育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教师对孩子出现的异样行为,惯用说教的方式教育孩子,让孩子知道这种行为是错的,下次不可以再做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这种效果不太理想,孩子往往知道自己这样做不对,却还是要这样做。教师非常苦恼,幼儿也很委屈。在这个过程中,首先教师自己缺少共情的能力,遇到问题只是一味的说教,而不去真正了解孩子出现这一行为背后的原因,说教让部分孩子反感,进而影响师幼关系,效果也是大打折扣。其次,孩子虽然小但也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对人对事有独特的思考方式,能感受到来自亲近人的理解。但是成人偏偏忽略了这一点,往往把孩子当做附属,没有真正做到理解孩子、尊重孩子。
1.学习共情教育理念,提高共情的能力
在幼儿园开展共情教育,教师本身要认可共情教育的理念,把握共情教育的精髓:从心理上理解孩子、情感上接纳孩子,并作出正确引导。错误的共情只会让孩子越来越自私。部分教师认为共情就是想办法让哭闹的孩子停下来,所以当孩子哭着想玩别人的玩具时就说:“宝贝,老师知道你很伤心,你太想玩那个玩具了,你别哭好好说。”然后出面替孩子商量要玩具,其他孩子碍于老师的情面就答应了。这根本就不是共情,这只会让孩子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以为一哭一闹问题就被解决了。真正的共情是去理解孩子的情绪,让孩子学会推己及人也能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立场。共情不是对着孩子说一些关于情绪的套话,我认为共情分为“当下”和“事后”,当下是接纳孩子的不良情绪,每个人都有不开心的时候,这很正常,情绪需要一个出口,发泄出来也是可以的。“事后”很关键,等孩子情绪发泄完了,平静下来问他原因,一起探讨解决的方法。这样,孩子的情绪被关注到,孩子的技能在提高,这才是真正的共情。教师共情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共情教育理念的实施效果,所以幼儿园要创造机会为教师提供相关培训,提高教师共情的能力。
2.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
共情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感同身受。在幼儿园日常教育中怎样才能做到感同身受呢?换位思考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在特定环境中,假如我是孩子我的情绪是什么样的,做到这一点共情的效果就会大大提升。刚入园的孩子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情绪上肯定会焦虑,这是很正常的。试想,如果是我们到了一个全新的陌生环境也会不自在,所以当孩子入园又哭又闹时,千万不要只是鼓励说幼儿园那么好你肯定会喜欢的。孩子会想我明明觉得不好,你们怎么就不理解呢。这时候,我们老师需要做的就是共情。首先,老师要与孩子产生共鸣,告诉孩子老师知道上幼儿园不容易,妈妈不在身边,什么都和家里不一样,有点害怕是正常的。其次要接纳孩子,你不习惯吃幼儿园的饭,也不想睡在幼儿园的床上,你不想玩幼儿园的玩具,你只想回家,这都正常,老师知道。然后鼓励孩子,你能做到坚持上学就已经很棒了,老师相信有一天你会爱上幼儿园。也许孩子听了这些还是在哭,但知道自己是被理解、被接纳的,内心会得到莫大的安慰,原来老师知道我的处境。最后给孩子一个大大的拥抱,告诉孩子老师爱你,需要帮助可以随时告诉老师。等孩子过了分离焦虑期,一定会爱上幼儿园。
3.接纳幼儿的行为,制定有效的教育方案
教师在日常教育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孩子对老师的关心熟视无睹?为什么孩子不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如果采用共情教育,教师能够更加深入地以一个孩子的角度去感受活动,就会发现问题所在。我们班有个叫小朱的孩子不喜欢上幼儿园,每次来都很不开心。问他原因,他告诉我他不喜欢午睡,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很无聊。我告诉他午睡的好处,希望他养成午睡的习惯,可是效果甚微。我就纳闷,这孩子怎么就不明白呢?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他确实精力旺盛。站在小朱的立场换位思考,推断他心理的感受,如果我不困偏要在床上躺2个小时,确实挺无聊的。我内心一惊,原来是我不明白孩子!我接纳了他不午睡的行为,等其他孩子睡着之后,就可以到区角里活动,但是不能影响其他小朋友休息。制定了这个教育方案之后,小朱每天都是开开心心来幼儿园。
共情教育拉近了师幼之间的关系,与孩子共情,老师不会觉得孩子的行为是不可理解的,也不会认为孩子的事情无足轻重或者小题大做;得到老师的共情,孩子觉得自己被理解、被接纳与尊重,也就对老师产生信任与安全感。站在孩子的立场思考问题,接纳孩子的行为,根据行为制定有效的教育方案,让孩子感觉到老师是理解我的,在这个集体中我虽然特别,但是一样被理解和尊重。班级中的孩子不可能千篇一律,教师要善于共情,接纳孩子的与众不同,尊重个体差异。
4.引导孩子学会共情,用共情的方式解决问题
共情教育有利于幼儿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他人的行为,从而减少矛盾的发生。即使遇到矛盾、冲突,也会用妥善的办法解决,如:商量的办法、合作的办法和公平竞争的办法等,而不是用哭闹的方式和武力解决。在一次晨间活动中,两个孩子为了一本故事书争得面红耳赤,谁也不让谁。我注意到了这个情况,正准备介入他们之间,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其中一个孩子说:“我知道你想看,那就让给你先看吧。你看完我再看。”另一个孩子却说:“你也想看,那我们就一起看吧!”这样他们化解了一场矛盾,友好而愉快的在一起看故事书了。对孩子开展共情教育之后,家长反映孩子的态度变了,以前不满足孩子的某个要求时,孩子会又哭又闹,场面很僵。现在孩子会用商量的办法跟大人交流,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亲子关系变得非常融洽。孩子经常处在共情的环境中,自然而然也学会了共情。
综上所述,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要学会运用共情策略,这样教育工作才会更好地开展。幼儿期是培养幼儿共情能力的关键时期,幼儿学会了共情对以后的人际交往、日常生活和学习是有很大帮助的。教师设身处地的共情了孩子,潜移默化之中孩子之间也学会了共情。教师对幼儿实施共情教育,幼儿感受到自己被理解、被关注,长此以往也学会去共情周围的人。教师在一日生活中运用共情策略,会真正理解幼儿,为幼儿着想,解决幼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对幼儿良好社会性培养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在幼儿园要学会使用共情教育策略。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