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房 萍 江苏省徐州市欣欣路幼儿园
近年来,数学绘本已成为共读的热门内容之一。可是,面对数学绘本的独特性,成人应该如何有效的支持幼儿理解绘本中所蕴藏的抽象数学概念、积累数学经验呢?
数学绘本往往是借助故事角色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来具体呈现抽象的数学概念,例如:在绘本《都陵村1 6 8 号》中,借助主人公“珍珍”在邻居阿姨家中看到的“三扇高矮不同的大门”“三把长短不同的牙刷”等,将“三个物体的连续量比较与排序”和“最x x的”等数学概念融入其中……
在共读中,我们可以利用代入法“如果你是……”,紧扣绘本情感的中心思想、因势利导,营造“临其境、闻其声、见其人、知其义”的现场感,让幼儿换位思考、移情体验,感受故事角色的情绪情感、体验故事角色的语言行为、解决故事角色的疑难困惑,从而诱发孩子阅读思考、实践体验的欲望,使幼儿在实际操作中感知、内化数学经验。例如:在共读《避开恶猫的方法》时,可将幼儿代入“小老鼠”角色,一方面让他们体会到“恶猫要吃掉小老鼠”时的害怕、“小老鼠们不知道该送什么礼物”时的着急,诱发幼儿深入阅读绘本的内驱力;另一方面围绕绘本中小老鼠们遇到的“送轻的还是重的礼物”“轻的物品中是送有味道的、还是送有声音的,或者是送可以发亮的”等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尝试用绘画符号、粘贴标志、摆放实物等不同方式记录小老鼠们的投票结果,制作自己的统计图表,判断小老鼠们最终的选择结果,从而帮助幼儿掌握线状统计、实物统计、柱状统计的方法。
由于数学绘本需要利用直观的画面来表现抽象的数学概念,因此画面必须做到重点突出、数学信息明确。可是,有时因为绘本故事情节完整性、连贯性和趣味性的需要或受作者的个人习惯、经验等影响,有些数学绘本的画面内容比较复杂,导致与数学概念有关的细节变得不够突出,这就对幼儿的观察、判断、理解造成了一定的干扰。例如:在绘本《和邻居亲密相处》中,蕴含了“猴子只耕了自己土地一半的一半”这一数学概念,但是画面中呈现的是包含了小猴和熊两人的整块土地,孩子们需要经历“明确一整块土地中小猴要耕的那块土地——结合小猴的土地理解‘一半’的概念——理解小猴只耕了自己土地‘一半的一半’”三个步骤才能理解“一半的一半”的概念,这样对于幼儿的理解与判断具有一定的难度。
当遇到这种情况时,可以采用遮挡法化繁为简,将画面中影响幼儿理解数学概念的因素用白纸遮挡掉,减少其对幼儿的干扰,突出关键信息,使幼儿能将注意力更好的集中到画面中的关键部位,更好的观察画面中的重点细节,理解画面传达的数学信息,从而获得数学相关经验。例如:在绘本《让谁先吃好呢》中,需要幼儿通过两两对比称重结果,从而找出最重的小动物。但是绘本中的这一画面上共有六个小动物分别利用跷跷板和石头来称自己体重,由于动物众多、称重结果各不相同,这样对于幼儿的判断就会产生一定的干扰。这时,可以用白纸先盖去四个小动物, 只留下两个小动物称重的画面,在幼儿比较出这两个小动物称重结果之后,将轻的小动物盖去,再从四个小动物中露出一个小动物称重的画面来和重的小动物继续比较,以此类推,直至最终找出体重最重的小动物。
即使数学绘本已经尽可能地将抽象的数学概念用直观、形象、生动的绘本形式予以呈现,但幼儿受年龄、已有认知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在阅读数学绘本时难免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借助启发追问、动作暗示等诱导法来帮助幼儿理清思路,解疑答惑。
1.启发追问法:推动思维的深入
启发追问法是指成人针对幼儿的困惑提出开放式提问,并通过不断提炼幼儿回答中有价值的信息, 逐步深入地进行跟进式追问,推动幼儿自主得出问题的答案。例如:在绘本《 老狼老狼几点了》 中, 幼儿提出“书里有两个六点钟,它们一样吗?”这一疑问,通过提问“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几个六点钟?”引导幼儿结合已有生活经验,发现如果按照“1 2 小时制”来表述,“生活中有两个六点钟,一个是早上六点钟,一个是下午六点钟”;根据幼儿的回答继续追问“早上六点钟和下午六点钟你分别在干什么呢?”引导幼儿发现“在生活中,早上六点钟人们在起床,下午六点钟人们在做晚饭或吃晚饭”;接着再次追问“请你看看书里两个六点钟时,老狼在干什么?”使幼儿发现“第一个六点钟时老狼刚起床,而第二个六点钟时老狼忙了一天也没有饭吃,坐在地上发愁” ; 最后, 将孩子的疑问抛还给他们“现在,你觉得书里两个六点钟一样吗?为什么?”,使幼儿自主得出结论“两个六点钟不一样,第一个六点钟是早上六点钟,因为老狼刚刚起床;第二个六点钟是晚上六点钟,因为老狼还没有晚饭吃,所以他坐在地上发愁”。
2.动作暗示法:指明思考的方向
动作暗示法是指当幼儿忽略了绘本画面中的关键信息时,成人借助手势引起幼儿的注意,从而发现观察的重点,启发思考的方向。例如:在绘本《让谁先吃好呢》中,在观察“小动物比个子”页面时,要注意一个细节“每个小动物都要站在同等高度的位置来比较身高才公平”。如果孩子没有发现这一要点,我们可以利用“在动物们脚下画直线”这一动作,引起幼儿对“比较高矮时要站在同一高度的地方”的关注。
同时,动作暗示法还指当幼儿通过静态的画面仍然无法理解数学概念时,成人可借助动态的动作示范,引发幼儿对关键信息的关注,对关键问题思考的敏感度,从而帮助幼儿更进一步的直观感知数学信息、理解数学概念。例如:绘本《我家漂亮的尺子》中蕴含了“ 量、抱、尺等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但是测量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很难用静态的绘画方式予以直观呈现。在本绘本中作者尝试借助“‘我’在记录测量结果时,将连续测量的小手、 小脚一个挨着一个画” 的方法,最大限度的表现“首尾相接进行测量”这一要素,但是对于部分幼儿来说,在理解的时候仍然有一定的难度,这时我们就可以借助直观的动作来进行演示,使幼儿具体感知该要点。
华盛顿曾经说过“ 读书若未能加以应用,所读的书等于废纸。”共读结束后,成人可采用迁移法,鼓励幼儿大胆、合理地运用所掌握的数学概念、数学思维、数学能力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使幼儿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真正实现学习的价值。例如:在共读《我家漂亮的尺子》之后,鼓励幼儿利用适宜的工具测量桌子的长度,购买到合适的桌布;在共读《老狼老狼几点了》之后,鼓励幼儿用绘画整点的形式记录自己的一日作息安排……
一本本的数学绘本就像一把把打开通往数学大门的钥匙,让孩子们在与故事角色共情、共行、共思的过程中发现数学奥秘、启迪数学思维。愿家长在与幼儿共读的美好旅行中,用爱心陪伴、用智慧领航,为幼儿开启幸福的未来。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