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文/大J
『妈妈,如果我就是这样糟糕,你还会爱我吗? 』这是和大家直播时有感而发的一个分享,如果不是大家的提问,我似乎都快忘记了这件事。但是那天说起,我还是忍不住哭鼻子了。所以想写出来,给每个慢热孩子的父母们。
小D现在4岁半,已经上幼儿园1年半了。她的入园分离焦虑很快就过去了。但当时她每天在幼儿园极少说话,她会参与集体活动,老师和同学和她互动也有反应,但就是不怎么说话。
老师们一开始觉得也许是不适应,就想等一下看看。结果一个月过去了,小D还是这样。老师们有点坐不住了,就约了我进行一次面谈,看看是否可以稍微“推”小D一把,有没有方式可以让小D更多地说话。
我当然理解老师们的心情,表达能力是这边幼儿园特别看重的,而且语言表达一定程度也反映了一个孩子的智商和认知水平。
老师从我这边清楚地知道小D在家的表达能力水平,于是就提供了一些方法,比如小贴纸奖励表格、“我要说话”行动计划等等。
那天在老师的办公室,听完她们的分享后,我说,“我非常理解你们的顾虑所在,作为母亲我也希望她可以像在家里那样在幼儿园表现。但同样作为母亲,我希望我们都不要去‘推’她。如果她有表达能力、她也能参与集体活动,那么我们就再等等,给她一些时间,少给她一点压力,等她准备好了,等她想说了,她自然就会说。”
这段话说完,老师们愣了一下,但其中班主任老师马上就和我说,“我尊重并且支持你的决定。我们也不会过度关注这件事本身,我也相信当她觉得自己准备好了,她就会在集体中说话的。”
之后小D每天放学回家,我也和老公说好了,从来不询问她是否说话了,而是问她在学校发生了什么趣事?谁是她的好朋友?最喜欢哪个老师?等等。
我有时还会把这些故事记录下来,每天都饶有兴趣地听她分享这些,从来不会去问,“今天有没有说话啊,为什么不说话呢?”
很明显的,小D是非常喜欢这个幼儿园的,她每天回家迫不及待就和我开启话痨模式,她去哪里都会提起要带个什么纪念品给老师和同学,她每次一放假就想念学校。
可是,两个月过去了,三个月过去了,四个月过去了,小D还是没开口。副班主任是个比较年轻的老师,又坐不住了。
我去学校接小D时,老师又一次委婉地提到,是不是考虑一下用奖励制度来鼓励她说话。我表示感谢,却又一次坚定地拒绝了这个建议。
粗看,我是有点“护犊子”的,但背后也是有我思考所在的。首先,我评估过小D有能力,可以表达,可以社交,并没有自闭倾向或者其他行为能力问题需要干预。
而且,我的育儿理念一向都是不对“正常不过”的事情进行奖励,讲话是每个人自己的事情,对于这样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我们进行奖励,这个行为会让小D产生错误的动机来源。
当然最重要的是,我小时候和小D一模一样,从幼儿园开始,每一次的“大场面”,都是妈妈在后面拼命把我往前推,然后我四肢僵硬地去执行,有时还完不成,最后还会得到一个评价“这个孩子真的没见过世面”。
我的妈妈是个特别外向的人,现在想来,她估计是无法理解开口说一句话为什么就这么难。所以她从小到大都在创造机会让我锻炼,也制造了很多奖励计划让我开口。
但似乎没有用,妈妈这样的一次又一次锻炼,仍然没让我可以自信地开口讲话。记得我小学一年级竟然还在课堂上尿裤子了。原因很简单,我课间在帮助老师收作业,来不及去上厕所。
其实课堂时,完全可以举手和老师说一下。但是我怎样都举不起那双手。
于是我就拼命地憋着,一方面是在鼓励自己要举手报告,另一方面脑海里就闪现出妈妈经常在家唉声叹气说我“没出息”的样子。最后,我还是没憋住,尿在了裤子上。
妈妈来接我的时候,她感觉面子都丢光了,本来同学们已经在笑我了,她把我从教室里拎出来的一路都在数落我,“这么大的人了,还尿裤子,你害臊吗? 你说你除了读书成绩好一点,还能成什么事?最终就是个书呆子”。
这是我的过往,现在每每看到小D局促的样子,我都能看到自己小时候的影子,我也总能在队友或者有些老师的身上看到当年妈妈“为我好”的样子。
因为我经历过,所以我知道,慢热的孩子需要更多的时间去积累内心的勇气和力量。这份力量无法从外界的鼓励获得。
很多时候,“鼓励”意味着“期望”。慢热的孩子非常敏感,他们更加渴望父母的爱和认可,因此“鼓励”就变成了负担。本身的慢热谨慎,再加上这份期望的压力,反而会让他们更加难拥有这份力量,跨出第一步。
“妈妈,如果我就是这样糟糕没出息,就是不能让你有面子,你还会爱我吗?”这是那一次我尿裤子后在家里对妈妈愤怒的呼喊。
那一刻,我是特别希望妈妈可以坚定地回答我。但是她没有,只是匆忙帮我把裤子换下来,然后别过脸去给我洗裤子了。
这件事对我的影响,后来我花了另外的十几年才慢慢化解,虽然我现在也挺好,但我自己知道一个人走出这条黑胡同有多难。
如今面对小D,我想做的只有一条,不管你怎样,我都爱你。
当然,除了我们的“不作为”,我们也有很多“作为”。我们一直创造很多机会让小D去接触各种社交场合,但每个场合中,我们和对待她幼儿园的情况一模一样,没有期待,也不鼓励,互相陪伴去体验。
我们也不会因为她在一些场合不说话而失望,更加不会她因为在另外一些场合说话了而欢天喜地。记得当时我和老公说过,真正的平常心,才是爱孩子。
我们爱她,是因为她是谁,而不是因为她做了什么。
6个月后,小D终于在幼儿园开口说话了。那也是我第一次和她讨论。
“你为什么之前不说话呢?”
“我紧张。我也不知道,我就是不想说。”
“嗯,你知道吗,妈妈小时候很长一段时间也不敢说话的。”
“啊,真的吗?那你后来说话了吗?”
“说了啊,后来我发现大家都对我挺友好的,说话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是的呢,我也是这么觉得的。”
“Dorothy,你知道吗,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很多难题都需要我们自己去解决。但你要知道,不管你解决了还是没解决,爸爸妈妈永远爱你。而且只要你需要帮助,我们永远在这里等你。”
“嗯,我也爱你,妈妈。”
去年年底我们全家去迪士尼乐园玩,我在自己的朋友圈里记录下了这个瞬间:
那天发朋友圈后,一个朋友给我留言,说自己女儿快8岁了,也这样,有点着急了。我说,着什么急啊,我当年快到25岁才好的呢,现在不也挺好。
虽然是一句调侃,但我真的相信,有爱滋养的孩子内心的力量就像土壤下面的根枝,也许一时半会表面看不出变化,但是那份基础却是最牢固坚不可摧的。
我们要做的就是相信这份环境滋养的力量,等到那颗种子自己破土而出的时刻。
感谢我的女儿也是个同样慢热的孩子,我开始体会当年我妈妈的心情,很多当年的事情我发现自己可以慢慢放下了。因为说实话,好多次我也希望我的女儿可以是那个站在舞台中央滔滔不绝的孩子。
而每一次这个希望过后,我也都会想起自己当年那种无助的心情,渴望得到的是妈妈的拥抱,告诉我“不做也没关系”。
我发现在养育小D的过程中,我和自己的母亲也和解了,而且还额外滋生了更多的力量,那就是真正做”自己“的力量。
原来和人不同真的没关系,只要我们父母可以足够地去接纳。“爱你如你所是,而非如我所愿”。
你敢不敢这样宠孩子?我敢!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