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宝宝哭了抱不抱?

时间:2024-05-09

文/陈忻

在宝宝出生后的一年多,父母比较苦恼的问题就是怎么对待宝宝的哭。宝宝哭了,要不要去抱?一哭就抱会不会把宝宝惯坏了?不抱又会不会给宝宝留下心理阴影?这个问题,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解释清楚的。

婴儿从0~18个月期间,他们的重要社会心理任务是解决“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这个阶段,宝宝需要完全依赖父母,如果父母能够对宝宝的需要比较敏感,能够有规律地、及时地满足孩子的需要,他们就会形成基本信任感。依恋理论的研究表明,和父母(或主要照料人)建立安全依恋感非常重要。如果宝宝和主要照料人的依恋是安全型的,他们能够把照料人当作一个安全堡垒,作为他们大胆探索外部世界的后盾,对陌生人也比较友好。

6~15个月,大部分孩子会体验和主要照料人分离的焦虑,我们称之为分离焦虑。不同的是,有安全依恋感的孩子适度表达分离焦虑,比较容易被安慰,有比较强的探索性和独立性。而焦虑型的宝宝不能接受分离,难以抚慰,独立性和探索欲较差。

再说说宝宝哭这件事。首先,宝宝的哭有与其他人沟通交流的作用。有研究发现,在0~3个月期间,如果父母对婴儿的反应比较及时而恰当,等这些孩子长到8~12个月的时候,比那些父母反应不及时的孩子,哭得少多了。

相反,如果父母对孩子的需求不敏感,对宝宝的哭声有时候反应及时,有时候又不管,这种不规律的方式让宝宝无法判断父母到底会不会来满足他的需要,这样的宝宝无法信任父母,反而会哭得更多,比较难抚慰。

有很多父母会产生疑问,如果宝宝一哭,我们就去抱或者有求必应,会不会把宝宝宠坏了?这个顾虑很常见,不过希望父母能打消这种疑虑。

研究人员现在的普遍看法是,0~3个月的宝宝,他们的哭声是真实的信号,反映了他们的生理状况,也就是说,这个阶段,宝宝哭了,肯定是有真实的需要。这个阶段的小宝宝还没有能力通过假装哭来控制父母,因为他的认知和思维没有发展到理解“行为和后果”这样的逻辑关系的阶段。所以,在这个阶段,我们的及时反应,并不会把宝宝宠坏。

7~9个月,宝宝的认知和情绪飞速发展,啼哭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变得“有意识”了——因为他们慢慢明白哭声所带来的后果。 这个阶段你会发现,婴儿喜欢对着某个特定的人哭。而到了9~12个月,他们更是能够把哭声和一些身体语言结合起来,比如,一边哭一边看向主要照料者,向他们做一些手势等等,来“诉求”他们的需要。啼哭逐渐成为了有指向的社会行为。

12个月以后,孩子的啼哭真正逐步变得有意识起来。他们开始知道怎么利用哭声来控制大人了,而且通过前半年的练习和声带的发育,他们对哭声的控制更加娴熟,不仅会大哭,还会尖叫,变着调子哭,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个时候才需要注意,不能被孩子的哭声所控制,不能孩子一哭就抱。

要记住,建立安全依恋感并不是靠父母对孩子百依百顺来实现的。对于哭声父母要怎么反应,要根据孩子的月龄和具体的情景区别对待。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