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武汉理工大学东院幼儿园 云敏霞
小班幼儿年龄小,入园前主要接触的是家庭中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刚入园面对的却是一张张生疏的面孔,在陌生的环境中难免会有一种分离的焦虑和对陌生的恐惧。他们会哭着闹着不让父母离开,不接受老师任何的帮助。这时需要老师付出极大的爱心和耐心,拿出所有的看家本领,让孩子喜欢你,黏上你,听从你。首先,教师要在情感上理解孩子,他们第一次离开父母,内心会有紧张焦虑和不安,不能过于急躁,要用我们温暖的双手去拥抱孩子,用我们热烈的脸颊去亲吻孩子,舒缓他们的情绪,让他们在我们温柔的爱抚下安静下来,愿意听从我们的引导。其次,教师要在生活上关心孩子:如厕,裤子会提吗?吃饭,会用勺子吗?大小便拉在裤子里怎么办等等,无怨无悔地像妈妈一样帮助孩子,他们就会靠近我们,亲近我们,相信我们。渐渐地,孩子们就会接受我们,喜欢我们,离不开我们,就会接受我们的教育和指导,也为我们对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根据幼儿的需要建立科学的常规,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健康领域的目标中也明确指出:幼儿要“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并提出“鼓励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对幼儿的尝试与努力给予肯定,不因做不好和做得慢而包办代替”等。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因为3—4岁幼儿的身心发育方面也具备了这种自我服务的能力。他们的身体和手的基本动作已经比较自如,开始协调,能够掌握各种粗浅的和一些精细的动作,身体动作比以前灵活,能自己用勺进餐,逐步自己穿、脱衣裤,会自己扣纽扣等。语言也进入飞速发展期,已掌握一定的口语,能用简单的句子与别人交流。喜欢听故事、儿歌,能安静听别人讲述。因此,理论知识的再次学习和强化,让我们进一步相信孩子有能力学会并做好自我服务。
《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我们要在幼儿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环节,全方位多渠道地加强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在班级环境创设中的相关区域,我们可以准备一些幼儿熟悉的可爱的卡通图画作为标志,引导提示幼儿自我学习,如喝水、洗手、进餐步骤图等,让幼儿在潜移默化的环境中模仿和学习。
在班级游戏区域,我们可以准备一些小游戏让幼儿练习,如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给宝宝穿衣裤、喂宝宝吃饭等环节,让幼儿在游戏中不断强化生活本领。
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和幼儿在园的每一个环节的指导,我们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孩子学习、练习、巩固,掌握生活技能,并把技能变成一种良好的习惯,持之以恒。
孩子的教育离不开幼儿园教育,更离不开家庭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纲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在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教师要取得家长的信任与支持,与家长多沟通交流,确保对幼儿要求和做法上的一致。我们可以通过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宣传栏、QQ群、微信平台等方式向家长宣传3—4岁孩子良好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从小养成好习惯将会让孩子受益无穷的道理;介绍幼儿园的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和相关的要求、内容、方法,引导家长有针对性地配合教育;分享一些好经验、好方法,帮助家长建立信心。只有家园携手,保持一致,共同努力,加强对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指导,才能使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得到更好的巩固。
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在方法和形式上还可以不断地调整和完善。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需要老师用一颗温暖的心和执着的态度去感染教化孩子,需要孩子在愉悦的环境中主动去学习强化,更需要家长不断地支持与配合。愿我们共同努力,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让好习惯陪伴孩子,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