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攀枝花:千亿总量背后的创新驱动

时间:2024-04-24

张微微

说起攀枝花市,在人们固有的印象中那是一座工业城市。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三线建设时期,攀枝花人的开创精神曾享誉全国。这座地处“攀西大裂谷”中南段的移民城市,自然资源十分丰富,被誉为“富甲天下的聚宝盆”。邓小平同志曾盛赞“这里得天独厚”。

经过数十万人半个世纪以来的不懈努力,如今的攀枝花已成为中国西部重要的钢铁、钒钛、能源基地和新兴工业城市。

2016年,该市紧紧围绕地区生产总值破千亿目标,以“项目年”为抓手,以加快建设攀西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攀枝花国家钒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中国阳光康养产业发展试验区等“四区驱动”为发展提速,妥善应对经济下行等风险和挑战。以经济总量达1014.68亿元、增长8%,高于全国1.3个百分点的傲人成绩,实现了“十三五”的良好开局。

成绩的取得并非朝夕。几年前,跟多数老工业城市一样,面对改革进入深水期,宏观经济下行等复杂严峻的形势,攀枝花开始了适合自己的转型改革探索。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如何避免掉入资源枯竭的“陷阱”,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如何突破技术和思维瓶颈,走出钢铁产业“一业独大”的困境?在现今全面深化改革、创新改革的大背景下,新晋我省“千亿俱乐部”的攀枝花市以自身发展转型的经验为资源型城市、老工业城市的突围,给出了现身说法的样本。

传统优势产业的转型升级

入围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范围

大年初十清晨,春节的氛围还未褪去,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钒有限公司下属的攀钢钒轨梁厂的生产线上已经是热火朝天。熔铸成火红的钢条在全自动的生产线尽头形成长达100米的整条火车轨道。“这是中国第一家、世界第三家100米钢轨生产线。 ”攀钢钒轨梁厂副厂长郭宏告诉记者,2016年,该厂产值达55个亿。在钢轨市场创造出第一“长”、第一“高”、第一“快”、第一“重”、第一“硬”,引领高速铁路、重载铁路发展;所产“PZH”(攀枝花)牌钢轨出口量位居世界第二,远销美国、巴西、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五大洲26个国家和地区,是享誉国际的中国品牌。

这家企业的产品为何如此“高大上”?“一是钢轨有得天独厚的原材料优势,含有钒钛,耐腐蚀耐磨性能好。二是我们40年来一直专注于技术的革新。目前我们已经拥有100余项国内外专利技术,30余项科研项目先后荣获省、国家科技进步奖。三是提高服务意识,为客户提供售前售后的一条龙服务。”这是该企业给出的答案。

众所周知,攀枝花的钒和钛的储量大,分别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三位,钒制品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分别为80%和20%。拥有这样的资源宝库该如何进行盘活,使之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益?近年来,像攀钢钒轨梁厂一样进行精深加工,技术革新,增加产品附加值,成为攀枝花市探索出的一条好路径。

“攀枝花市钒钛之都的名片叫得响,但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并不算多,而初级产品的泛滥不是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必须转变。”攀枝花市经信委总工程师杨永彬对记者说,目前,攀枝花市将矿业、钒钛、机械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列为重点产业加快发展,大力实施企业创新主体培育工程,加快制(修)订钒钛类制品标准,促进工业逐步由钢铁经济为主向钒钛、钢铁经济并进转变,由初级产品向精深加工产品转变。

思路转化为行动,行动产生出效益。目前,攀枝花市已成為全国最大的钛精矿、钛白粉、富钛料、海绵钛、钛锭生产基地。2016年9月,攀枝花云钛实业公司研制的大功率EB炉投产,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伴随而来的集聚效益也由此产生,2016年,攀枝花市采矿、钢铁、化工、煤炭、炼焦五大传统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190.3亿元,增长9.1%,对全市工业贡献率达67.5%。

对钒钛产品的技术开发虽然已成趋势,但记者了解到,其主要还是用在了军工领域,比如航天、航海、先进武器装备的制造和战略性产品的开发。

为何不能大规模地用于民用,走入平常百姓家?

攀钢研究院综合管理部副部长王彦华给出了这样的解释:“选择走高端路线的钒钛,也是响应国家供给侧改革的要求。暂时无法大规模地投入民用是因为其生产成本太高,特别是钛。因此,要大规模用于民用领域还需要技术不断创新,降低产品成本,这需要一定时间。”据了解,攀枝花市钒钛技术在民用领域的开发也在进行中,比如蓄能远远大于锂电池的钒电池、可以净化空气和衣物的喷射液纳米二氧钛以及一种正在研制的恒温新型环保材料二氧化钒薄膜……

以创新为引领,以变革为路径。攀枝花市的创新改革一直在路上,经过几年不懈努力,2016年8月,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获批。2016年10月,我省在全面创新改革成德绵三地先行先试的基础上,将试验范围拓展到天府新区和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形成“3+2+N”的试验布局,这为攀枝花市探路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发展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培育壮大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房难求的康养胜地

2月8日清晨,当鸟儿的叫声逐渐欢快的时候,灿烂的阳光已经肆意挥洒到米易县安宁河畔的每一处角落。这里最高级的四星级酒店川煤林泽阳光酒店的大草坪上坐满了沐浴阳光的老人们。

“一年前预定的房间,晚一步都住不进去了哦!走的时候还要把明年的房间预订下来。”来自四川大学的退休教授谢明贵告诉记者,川大退休老师这两年每年11月大部分都会组团来米易疗养。“现在好多老人都选择来这里,对于西南地区的老年人来说这里比三亚近,对于北方的老人来说,这里比三亚消费便宜。”

“包月消费每人一月吃住花费在3500元左右,很多退休老人都能承受。”林泽阳光酒店办公室主任周鑫宏告诉记者,每年11月到次年3月,酒店往往是一房难求,其中一半以上的房间都是被前来康养的老人们“占据”。endprint

川煤林泽阳光酒店是国企川煤集团旗下的一个服务机构,最开始该酒店只是对内部职工开放,“煤炭行业近几年不大景气,刚好攀枝花市政府又打出了康养牌,在人口老龄化日趋严峻的现实背景下,康养产业有着巨大发展前景,于是我们就看好时机,积极转型。”周鑫宏说。

攀枝花市是一个被阳光特别眷恋的地方。在攀枝花市的转型发展方略中,怎样改变工业城市的固有印象,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取之不尽的阳光资源被创造性地利用起来。2005年起,攀枝花市便开始包装“阳光”。近年来,攀枝花市借阳光之“势”发展康养产业,并联结养老、旅游、农业、医疗、运动等产业探路“康养+”。

“攀枝花市现有各类康养服务场所69个,其中民办养老服务机构45个,拥有康养床位7.3万张,具备年均10万人次的接待能力。今年春节假期,攀枝花市共接待游客157.9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3.8亿元,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21.95%和31.49%。省外游客明显增多,到攀枝花过冬的‘候鸟老人已超过15万人次。”攀枝花市旅游局副局长彭德清介绍。

探路“康养+” 串起产业融合发展链

在离京昆高速米易出口处不到一公里的地方,有一座名为华方养老的康养机构,这是一家来自北京的合作养老机构。阳光明媚的庭院里,患有脑梗阻的晏长华老人正由两名护理人员搀扶着练习慢走。

“对老年人来说,来攀枝花享受阳光的同时,还需要医疗配套作保障,医养结合,才能构成完整的康养产业链。”来自成都的林女士对记者说。

“康养+医疗”,在攀枝花市,这样的模式已经开启。目前攀枝花市依托6所国家三级医院及29个省级普通专科医师培训基地等,探索建立医养结合新模式,瞄准“立体健康圈”。

攀枝花市还将进一步创新实施“康养+”发展战略,将与康养产业相关的养老、旅游、医疗等产业联结起来。

目前,华西希望集团已在攀枝花市投资130亿元建设“花舞人间”项目,占地两万多亩的山坡上,“康养+旅游”的各项设施正在逐步完善,构建起集吃、住、采摘、赏花、康养、游乐等创新元素为一体的综合休闲格局。

除此以外,“康養+农业”已经起步,攀枝花市拥有10多个现代农业万亩示范基地、全国晚熟芒果基地等,催生出赏花摘果、露营避暑等观光农业模式。“康养+运动”方兴未艾,攀枝花市民拥有“阳光康养”智能卡,并每年对外地游客发放1000张……

蓝图已绘就。按照规划,攀枝花市未来将着力构建以养老服务产业、健康养生产业、医疗服务产业、体育运动产业和旅游休闲产业为核心,绿色农业、文化创意、金融保险、科技信息、商贸服务、房地产、教育卫生等产业为支撑的“5+N”阳光康养产业体系,建成高品质的运动蔬果养身基地、生态美景养心基地和阳光医疗养老基地。到2020年,攀枝花市预计将形成总投资千亿元的康养产业集群。

“光打阳光牌还不行。”彭德清对记者说,其实攀枝花市的夏季是非常凉爽的,格萨拉生态旅游区、大黑山省级森林公园、米易龙潭溶洞都是不错的避暑旅游胜地。据悉,为塑造整体的旅游形象,攀枝花市正在推出“清凉夏季”系列旅游产品,以期让攀枝花市的旅游产业就像这里四季常开的鲜花一样没有淡季。

“传统优势产业的转型升级+新兴经济增长点的培育壮大+扩大开放合作”,这就是攀枝花市近年来探索出的创新发展主线。攀枝花市提出,“2019年在全省高水平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1年建成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攀枝花市的经验值得探究和推广,它为正处于转型发展中的我省二线城市提供了借鉴,也为全国同类型资源城市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样本。(责编:陈晖)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