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教师退出机制:谁退出?如何退?

时间:2024-05-09

○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 曹宗清

最近,一些地方发布了有关教师退出机制实施办法的文件,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也引起了部分教师对自身职业的担忧。理论上而言,教师退出机制可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激发教师队伍活力,但是,从宏观层面如何落实教师退出机制还面临着一系列问题,比如,谁退出以及如何退出等。

早在10 多年前,教育部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就提出了要加强教师管理和完善教师退出机制。可见,从政策层面看,教师退出机制并不新鲜。在实践中,多数学校都有自己的教师退出办法,并且形成了不成文的传统,如对于年龄偏大或者身体健康状况不好的教师,学校可能会适当少安排课时或者为其转岗去承担后勤等其他工作。一方面可能是教师主动申请退出一线教学工作,另一方面可能是学校出于人性化管理的角度给教师的一种照顾。

然而,如果将教师退出片面地理解为下岗,就有失偏颇。实际上,教师退出应该是指一名教师不在教学岗位上,他可能在学校的其他岗位以其他的方式继续为教育事业服务。当然,最为极端和消极的教师退出则是指丢掉教师饭碗。所以,教师退出可作两个层面的理解,一是狭义层面的,即脱离教学岗位且失去事业单位人员身份;二是宽泛意义上的,即只是不在教学岗位上但仍可能在编制内。

首先,从狭义层面看,究竟谁可能下岗呢?根据2014 年国务院发布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除非教师有违反职业道德或者某些违法犯罪行为,一般情况下,学校并不能随意取消教师的编制,即教师的“铁饭碗”身份并没有被撼动。

其次,从宽泛意义看,谁可能脱离教学岗位?主要有两类,一是教学能力不足以胜任当前工作的教师,二是因为身体健康状况不适合继续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对于教学能力暂时不足的教师,只要本人持有积极的态度,可以在培训和实践中提升专业素养。能够进入事业单位的教师,通常都取得了教师资格证且经历了单位的招聘考核过程,其教学能力可能会相对不足,但一般不会出现完全不能胜任教学的情况。也就是说,只有极少数教师可能因为教学能力不足退出教学岗位,而身体健康状况问题则是最可能使教师退出教学一线的原因。

我们曾对全国6 个省(市)的74 所中小学进行调研,3599 名教师对自己的身体状况作了评定,其中有9.6%、33.1%、40.7%、14.3%、2.3%的教师分别选择了“非常好”“比较好”“一般”“不太好”和“很不好”。虽然当下我国教师资源在总数上是充足的,但是倘若2.3%的身体状况“很不好”的教师退出教学,也是一个相当大的师资缺口。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教师退出可以分为待岗、转岗、离岗退养以及解聘等形式。任何一种形式,都需要学校和教师共同认可时才能落实,应做到合理、合法、合情,否则可能会引发一些内部矛盾乃至极端事件。教师退出是优化教师队伍的一种方式,但并不一定是最优方式。我倒认为,与其退出,不如激励,多采取积极正面的引导策略支持教师,退出应是万不得已时的下下策。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