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石家庄市第二十八中学 董羊城 曹冉
学业朋辈互助是指同龄人之间在学业知识互补、学习能力提升、青春期情感沟通、学习状态调整等方面互相帮助,并形成安慰和支持等扶持力量。初中生处于青春早期,在这一阶段,他们更愿意与同伴交流,也更容易受同伴影响。因此在初中生群体中开展学业朋辈互助小组活动是可行且有效的。通过朋辈互助,不同层次的初中生互帮互助,培养表达、交流、分享、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其信心,促进其人格的健全发展。
降低焦虑感。在初中学习阶段,学习科目、学习思维和学习量级等相较于小学阶段有了极大的变化,因此不少初中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诸多不适应,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和困扰,进而产生担忧、焦虑等情绪。如果长期处于消极信念和低落情绪下,学生的学习信心会大幅削弱,学习效果也会大打折扣。而学业互助小组的创建可以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发现“原来不止我一个人会焦虑”,从而突破学习“孤岛”,造就平常心,降低焦虑感。
突破思维局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局限性,小组合作探究可以有效打破个体的思维限制,迸发思维火花。在思维碰撞中,在合作交流中,每位成员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学习别人好的思维方法,借鉴他人智慧,开拓思维,进而另辟蹊径,重新思考疑难问题,取得新突破。突破思维僵局,消灭学习障碍,学生在成功的学习体验中提升自信。
在小组成员的选取上尽量保持学业水平的同质性。所谓同质,不是根据考试成绩“一刀切”划分,还要更多地考察思想认识水平。保证学业水平的同质有利于小组成员产生更多的研讨交集和共同点,提升研讨效果。同时,这种做法也能避免有些学生表现很活跃,有的学生成为旁观者,实现了表达机会的平等。
在小组活动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独立研讨的机会,避免过度指导破坏学生自主研讨、解决问题的氛围。在活动前,由小组成员商讨选出小组长为活动负责人。在活动中,由组长统一组织,每人提出自己希望解决的问题。小组成员对该问题提出自己的认识思考以及解决经验。由记录员整理记录,并最终整理汇总,由全组共享。
在小组开展系列活动前,教师须和学生明确活动的意义,统一认识,让学生对活动怀有期待。同时,教师也需要让学生在活动前明确自己的目标,带着问题参与研讨。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督促学生带着学习任务参加活动。例如,在某次活动中,自己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自己的活动目标是什么?怎样实现?在活动结束后,要求学生自我反思是否实现了目标。如果实现了,是因为自己做了什么。如果没有实现,在下次活动中如何做才有助于达成目标。
在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自我评价(知识建构与应用、方法掌握与实践、解决新问题能力的提升、短板的改进等)、小组内评价(其他同学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最让我佩服的一点等)、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尚未解决的问题这四个方面进行活动反思及评价。学生可以在反思中梳理个人的收获,观察学习同组成员好的做法,形成互补。
无论是日常接触,还是特别策划的活动,学业朋辈互助小组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应集中在学科疑难问题,学法及策略,学习、生活心态及状态等几个方面。
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应针对作业、考试、课堂学习中出现的具体学科问题进行探究。对小组的学生而言,这类问题往往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学生在研讨时可以进行拓展,针对一道题,讨论一类题,对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提升。通过研讨的形式,学生能够加深对某类问题、某个知识点的认识,实现深度研讨和学习的目标。
文言文难以背诵、没有时间复习全部的学习内容、文科的复习方法、怎么写作文等问题是初中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遭遇的困惑。这些问题往往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学生可以在学业朋辈互助小组中提出各自的学习困扰,相互探讨,彼此借鉴。不同的学生对于同一问题会有不同的应对方法。“学习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只有和学生的学习实际相结合,学习方法才能发挥真正的功效。在研讨学习方法类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结合个人情况,让方法更适合自己,进而提升方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考试不仅是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检验,也是对学生考试应对心理和能力的考查。例如:怎样避免考试时过度紧张,如何科学分配考试时间,怎样避免会做的题失误,考试的时候遇到了不会的题应该怎么办,如何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水平等。探讨这些问题有助于学生提升应试技巧,在考试中发挥最佳水平,提升学习自信心。
学习与生活的心态及状态对个体的学习效果有着深远的影响。例如,在心情烦躁时,学生难以投入学习状态中,对家长的教导有抵触情绪等。中学生因学习和生活场景高度类似,其遇到的心理问题也大同小异,具有共性。在针对此类问题的研讨中,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经历分析该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以及倾听其他同学是如何处理类似问题的。对于别人介绍的方法,学生也需要对其可行性、合理性、适切性等进行进一步研究,吸收精华,为我所用。
虽然学业朋辈互助小组以自主运行为原则,但教师仍要给予足够的关注和指导,不可不闻不问。教师应大体掌握班内各学业朋辈互助小组的人员结构、活动进展状况、突发问题等,与各组长要保持常态化沟通,要及时获得重要的主题活动的反馈,以便作出迅速判断,给予有效指导。
无论是班主任还是科任教师,受邀参与小组活动时,都要主动回应,积极参与,做好准备工作。在参与小组活动中,教师要弱化自己的影响力,尊重学生的观点和发言,避免出现强行改变活动流程、抢夺话语权等行为。对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及困惑,教师要给予有针对性的回复,当下无法回答的,也要约定解答时间。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