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加强睡眠管理 保障身心健康

时间:2024-05-09

张家口市宣化区教师进修学校 霍 庆

充足的睡眠是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大脑体格发育和提升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保证,也是学校落实“五项管理”,推动“双减”落地的长期攻坚任务。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在睡眠管理上,要把家庭和学校的边界划出来,研究学校的发力方式,提出学校配合家长的具体方式,要监测考核,确保孩子们睡眠充足。

学校应努力提升课堂教学实效,加强学科教师作业布置统筹管理,严格落实睡眠管理规定要求,合理调控学生书面作业总量,避免学生回家后作业时间过长,挤占正常睡眠时间。同时更应主动作为,以提高和改善学生的睡眠状况为己任,加强对家长的睡眠培训指导,引导家长关注学生的睡眠质量,达成家校共识,共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澄清错误观念

学校可利用专题培训、学校微信公众号、校园网站、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等多种途径,大力普及科学睡眠常识,加强睡眠培训指导,帮助家长转变陈旧观念,特别要澄清家长对睡眠的错误认识:

——把第二天能准点起床视为睡眠充足。

睡眠不足对孩子的身体和心理发育都会带来不良影响。从小睡眠不足的孩子,长大以后更容易患上肥胖症。儿童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等行为也多是由睡眠不足引起的。教育部对学生每天的睡眠时间作出明确规定:小学生应达到10小时,初中生应达到9小时,高中生应达到8小时。这是根据孩子的生长发育需要来判定的。作为家长,应保证孩子的睡眠时长,不能仅仅把第二天能准点起床就视为孩子睡眠充足。

——把午睡睡不醒视为没有睡足睡好。

孩子午休时间通常为半小时至1小时。午睡时间过长,人体会进入深度睡眠状态,大脑的毛细血管网会暂时关闭,脑部血流量减少。当人醒来时,关闭的毛细血管网无法立即开放,处于抑制状态的大脑细胞恢复初始状态需要时间,不能马上活跃起来,大脑会出现供血不足。这时,孩子会表现为醒不来、困倦、头痛、头沉、浑身乏力、不想起床等现象,个别孩子会因此而拒绝起床上学。对此,家长往往误认为孩子是因睡眠不足在“闹觉”。

二、掌握具体方法

帮助孩子养成自觉睡眠的良好习惯。特别是在低幼阶段,家长一定要陪伴孩子入睡。对低幼阶段的儿童来说,这个阶段家长的睡眠陪伴相当重要。其一,通过家长的睡眠陪伴告诉孩子:休息的时间到了,我们都要睡觉了。其二,通过家长的陪伴监督并保证孩子能够快速进入睡眠状态。家长要告诉孩子,睡觉时要做到闭上眼睛,闭上嘴巴。孩子如做不到,陪伴的家长可通过紧握孩子的小手进行提醒。其三,家长的睡眠陪伴可以给予孩子足够的心理安全感,使孩子能够在与家长的亲密接触和爱抚中快速进入甜蜜梦乡。

给孩子创设一个安静适宜的睡眠环境。首先要降低孩子的兴奋度,让孩子安静下来,这是帮助孩子快速入眠的前提。为此,家长应该做到以下三点:其一,在孩子入睡前,家长不要让孩子或者和孩子一起进行令人兴奋的游戏或剧烈运动,更不能在熄灯后和孩子讨论问题、聊天,或者给孩子讲故事等,避免使孩子脑神经再度兴奋。其二,要让孩子尽早洗漱上床,熄灯前可以给孩子讲故事或者和孩子一起进行阅读。其三,家庭成员也要同时保持安静,关闭所有光源和电视、手机等电器和电子设备。

培养孩子按时睡觉起床的良好习惯。管理好孩子的睡眠,首先要引导孩子树立时间管理意识,这需要家长结合日常生活有目的地进行引导与渗透。特别是在周末和休息日的时候,家长更要和孩子一起作好一日生活与学习规划。比如,科学合理地安排读书学习时间、娱乐放松时间、体育活动时间、入睡与起床时间等。时间管理能力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孩子的成长发展,家长应随时随地渗透时间管理意识,督促孩子作好时间管理,监督孩子睡足,进而促进孩子的体质发展。

三、作好监测考核

解决孩子的睡眠不足问题,需要家庭和学校相互配合,需要全社会的智力支持。目前,智能穿戴设备(手环)、5G网络、大数据技术已经成熟。从运行环境、技术手段上完全可以帮助家庭和学校实时掌握学生的睡眠数据,进而实施有效监控。如果教育行政部门能够在数据库基础上进行切实研究和调整,建立综合性的考核指标,将睡眠状况的大数据排名也纳入对学生、教师、学校的考核体系之中,那么睡眠管理以及“双减”任务将真正能够落到实处。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