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根植国学沃土细节塑造品行

时间:2024-05-09

本刊记者 左秀芳

根植国学沃土细节塑造品行

本刊记者 左秀芳

“一德立而百善从,国学兴则少年强。国学源远流长,内蕴无比丰厚,如果能让孩子们从小就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为人生发展打下温润的底色,能使孩子们终生受益……”谈起国学,枣强县第三小学校长史保常似乎有着说不完的话题。

“走进国学经典,浸润师生心灵;远离功利主义,复兴传统文化。”这几句话是枣强县第三小学(以下简称三小)国学教育的基本理念。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校本课程建设、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均围绕这一理念展开。

校园就是国学堂

枣强三小有着浓厚的国学教育文化氛围。清晨,当初升的阳光洒进操场的时候,校园里已经传出琅琅的读书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各班每天诵读20分钟校本教材《经典诵读》,天天如此,从不间断。课间10分钟,伴随着孩子们休息玩耍的,不是流行歌曲,而是国学经典篇目的配乐吟诵。放学后,各班排好队等待家长来接,在等候时间,学校播放的是《弟子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些和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三字短语,整齐有力,清新明快,简单易懂,孩子们耳熟能详。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良好的校园环境,对陶冶学生情操、规范学生行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为了营造浓厚的育人氛围,枣强三小的楼道文化、走廊文化、墙体文化、校园宣传栏、班级文化等都围绕国学教育内容展开。

下课后,学生信步走在校园中时,便与国学文化不期而遇。他们有的被文字演变的图案所吸引,有的细细观察各种京剧脸谱的画法,有的静静地阅读成语故事、诗词名家简介,有的站在唐诗宋词展板旁,吟诵“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在教学楼墙体上,两块LED大屏幕不断滚动播出国学经典名句、中华传统美德格言。学生随时随地都能品味优秀传统文化的韵味。

枣强三小巧妙地将中华传统、历史文化物化于一石一墙、一字一画,校园文化建设根植国学沃土,与学校的培养目标紧密统一,无形中起到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心智的作用,成为学生心灵成长、人格塑造的源头活水。

中华十德养品行

早在十多年前,枣强三小就开始尝试国学教育,但一直是零敲碎打,缺乏有力的抓手。教师们铆足了干劲儿,却苦于找不到有效的出口,他们一直在探索,试图找到一种有效的教育模式。一次偶然的机会,史保常校长接触到《中华十德与国学》教育读本,顿觉眼前一亮,这套教材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

十德,即忠、孝、仁、智、信、礼、义、勤、勇、廉,《中华十德与国学》以故事说明十德,以经典理解十德,以讨论感悟十德,以实践养成十德。学生在学习中华十德的名言警句中,理解国学经典的内涵,学思结合,知行合一,形成十德观念,养成十德行为规范。

李春红老师是二年级的班主任,负责本班校本课程的讲解。在“忠德篇”这一单元的学习中,李老师首先让学生提前搜集有关忠文化的经典故事、名言警句。课上,她从《贫贱不移宁静致远》导入,为大家讲解“中华十德”之一“忠”的含义。课堂讲解深入浅出,从传统美德故事“志存高远的马援”“抗颜犯帝王的吕蒙正”“蘧伯玉不欺暗室”,到《增广贤文》《史记》中的经典名句,再到朱熹、王勃、孙中山等名人的诗句,对“忠”的含义进行全方位解读。李老师还适时通过话题讨论、经典诵读、情景表演等互动环节,探索“忠”文化的深意。

每一课时后都附有经典诵读内容,“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心正品自端,德正人自忠”等名句,学生不但熟读成诵,而且能恰当地运用到作文中。

各单元都配有一项主题综合实践活动。忠德篇的综合实践活动是:敬礼,国旗!包括了解国旗、画国旗、升国旗唱国歌三项活动。通过这几项活动,学生能够理解国旗的象征意义以及国旗背后的感人故事,掌握升国旗的礼仪。

“国学进校园不应只是简单的经典诵读,而应该融入更多的解读内容,带领学生细品国学精华,学做有道德的公民。结合情景教学、实践活动,学生可以从学习中领悟与个人息息相关的修养主题,学以致用。这样的国学课堂与生活密切联系,学生越学越有趣。”史校长说。

处处尽显节俭风

枣强县第三小学德育团队代表,从左至右:国学教师李长浩、校长史保常、国学顾问张红、国学顾问黄莺、副校长回新征

秋季开学初,枣强三小的学生接触到的第一次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堂缝补技术课。为了从小培养学生树立节俭意识,学校把缝补课列入校本课程。教师从纫针、结扣、引线等基本动作开始,教授学生缝补技术,在穿针引线中,培养学生的节俭意识。

如今的独生子女,大多生活在衣食无忧的环境里,不知道生活的艰辛。他们当中,有的花钱大手大脚,有的吃东西挑肥拣瘦,有的穿衣服讲究名牌。“成由勤俭败由奢”,为了培养学生的节俭精神,枣强三小想了很多办法。

孩子们喜欢听故事,教师就给学生讲述“唐玄宗半生节俭半生奢”“王安石简朴不贵华”“隋文帝勤俭治国创开皇之治”等历史故事。隋文帝坚持勤俭治国,使人民生活安定,国库丰盈;隋炀帝奢靡铺张,横征暴敛,导致隋朝灭亡。唐玄宗前半生节俭,创立“开元盛世”,后半生奢侈,导致“安史之乱”。在历史故事的鲜明对比中,引导学生反思自身的行为,尊重父母及他人的劳动成果。

“俭,德之共也。奢,恶之大也”,“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勤俭好似燕衔泥,浪费好似水冲堤”,这些黑板报、宣传栏中的经典名句,几乎每个学生都能背诵几句。从这些经典名句、谚语中,学生对节俭的认识更为深刻。

“倡导节俭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校长史保常说,“节俭精神是从生活体验中锤炼出来的,应该从学生生活的一点一滴抓起。只有把节俭融入生活实践中,才能重树节俭精神,营造节俭之风。”

枣强三小所有的电脑桌面上,都有一个大大的“俭”字,俭字下面有一行小字:勤俭节约,从我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这个“俭”字,提醒全体师生时刻以节俭的标准约束自己。大家已经养成了这样一种习惯:无论是教师办公室还是微机教室,电脑不用了马上关机。史校长估算了一下,全校200多台电脑,一个月节省原用电量的五分之一,一年下来就能节约4000多元。

学校办公室的办公用纸,正反两面全用完才能丢弃;学生用完的作业本,翻过来就能当草稿纸。低年级的小学生,铅笔短了不会削,老师就利用下课时间帮助孩子们削铅笔,让每一根铅笔都能发挥最大的使用价值。《中华十德与国学》校本教材全部由学校统一出资购买,学生一届一届循环使用,既节约又环保。学生懂得爱惜课本,已经使用了两届的校本教材,仍然保持得干净整洁。

孩子们和家长一起去饭店吃饭时,常常提醒父母:吃多少点多少,吃不完打包带走。光盘行动,逐渐从学校食堂延伸到家庭、社会。

“德存细节,美在良习。小学生品行的塑造,就是要在点点滴滴处用心,时时刻刻着意,将传统美德融入学生生命之中,学思结合,知行合一,才能为社会塑造合格公民。”史保常校长说。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