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张天舒
逻辑是学术期刊编辑常常挂在嘴上、放在心头的一把尺子。但逻辑是什么?它究竟为什么如此重要,以至于不知不觉成了编辑审视稿件的一条重要标准?它是如何被表现出来的?区分逻辑与非逻辑的标准究竟是什么?学术论文涵盖学科过于广博,而每一学科学术论文写作又有其自身的范式和特点,故逻辑思维适用于各学术论文的论证和写作。但为了能将上述问题阐释地更加清楚明了,本文将逻辑学的术语和基本原理与经济类学术论文写作实践相结合,思考和讨论如何应用逻辑学基本原理帮助学者在写作中加强学术论文的逻辑性与说服力。
“逻辑”一词源于希腊文,由英语Logic音译而来,原指思想、言辞、理性、规律性等。从古至今,人们对“逻辑”一词的定义,莫衷一是。现代汉语中,“逻辑”一词有规律、规则、理论、观点或看问题的方法,以及提高思维能力的意思①何向东主编:《逻辑学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页。。逻辑学之父亚里士多德认为:“有些人对于本应承认的真理也加以争论的企图,是由于缺乏逻辑的训练,当他们从事专门研究时应是已经懂得逻辑,而不应在听学术讲授时才来过问。”罗斯认为:“亚里士多德的本意认为逻辑不是一门实质科学,而是每个人在研究任何一门科学前将要经历的一般文化的一部分。”②温公颐:《逻辑学基础教程》,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5页。可见逻辑学在科学研究中的意义和作用。逻辑学是帮助科研人员从事科学研究的有力工具,是帮助科研人员认识客观事物、做出正确判断和推理,并最终对客观规律合理解释说明的科学方法。
逻辑学的原理和方法不仅是判断和评价一篇文章写作质量的标准,甚至决定和影响对文章选题的判断。编辑工作实践普遍认为,好选题是评价一篇高质量学术论文的前提。那么判断论文选题的标准是什么呢?接下来,我们以经济学论文为例,借助逻辑思维,试着回答这一问题。
逻辑论述中,避免语义不清和模棱两可最有效的方法是定义术语……定义的过程,就是根据特定事物(要定义的事物)与其他事物相联系的方式,给它一个精确的“位置”的过程……逻辑上定义术主语的过程分为两步:第一步,将要定义的术语放入最相近的类别当中;第二步,确定其与同类中其他事物的不同特性。①[美]D.Q.麦克伦尼:《简单的罗辑学》,赵明燕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文中逻辑学理论相关知识引用的内容,除特殊标注外均引自此文献。
由此可见,我们需要对“什么是经济学论文?”首先做出清晰的界定。也许有不少经济学研究者认为,“什么是经济学论文?”这个问题怎么可能成为一个问题?大家天天看、天天写,对经济学论文再熟悉不过。然而正是因为太熟悉,往往忽略全面、深入地认识和理解它。
按照逻辑学定义概念方法的思路,我们试着给“经济学论文”找位置、下定义,即论文是学术研究活动所输出的结果,是研究结论的载体,经济学研究是以经济现象为其研究对象、以揭示经济规律为研究目的而开展的学术研究活动,经济学研究论文即是经济学研究活动所输出的结果,是呈现研究过程和研究结论的载体。经济学研究论文与其他社会科学研究论文的共同特征可归纳为研究资料的真实性、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追求研究结论的正确性,而其特殊性在于它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专注于社会经济领域。
明确“经济学论文”的定义,在实践中有助于解决选题的问题。研究选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我们时常会因为找不到好的选题而苦恼。上面的定义为编辑明确了判断选题好坏的标准,即“研究经济现象、揭示经济规律”,只讨论经济现象,文章缺乏思想深度和理论高度;只谈经济规律脱离实际现象,文章缺乏现实依据。因此,好的选题应该是两者兼具的。
这里的“现象”和“规律”体现出逻辑推理论证的意义所在——找出真相。“现象”和“规律”也恰巧代表了真相的两种基本形态:本体真相、逻辑真相。
本体真相,指的是关乎存在的真相。某个事物被认定是本体真相,如果它确实是,则必然存在于某处。逻辑真相关乎合题的真理性,一个真命题的作用,就是以语言为媒介,将大脑中的观念(主观事实)与相应的事物的真实状态(客观事实)联结起来,确认真相就是要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这为我们指明了经济学研究的方向,从客观的经济现象出发,最终形成自己的研究观点(规律的总结和未来趋势的判断),论证的过程是作者证明其所持有的主观事实正确性的过程,成功证明的关键在于作者是否足够地呈现出自己将客观与主观间建立了合理的、紧密的联结,使读者在作者的文章里能够清楚地看出这种联结的脉络,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以便能让读者相信,作者命题或观点的真实性。
因此,明确“经济学论文”的术语定义对我们的意义在于,它明确了我们应该研究些什么、为了什么而研究,以及检验和判断研究结论真实性的标准和原则。由此可见,逻辑学视角对认识学术论文写作大有裨益,小小的一个定义,可以使编辑在确定和判断论文研究选题时不再思绪万千、百感交集。
针对文章标题的问题,需要明确逻辑学中另一个重要的概念“命题”。
逻辑本身是发现真相并将其从谬误中分离出来的学问,命题是逻辑的基石,因为只有在命题的层面上才涉及真假问题。
论证是逻辑活动,任何特定的论证都是推理过程的具体表现……构成论证活动的是处于各种逻辑关系中的一系列各种各样的命题……
命题的定义:一个可以做出真假判断的语言表述。肯定一个命题就是判断它为真,反之亦然……常见的两类命题:直言命题(确定地提供确切的信息或观点)、普遍命题(与对象类别有关,分为全称命题和特称命题两种形式,区别在于命题指所在类别整体还是只是整体中的一部分)
将以上内容联系到经济学论文写作中,我们可以获得这样一些判断,一篇经济学论文由大大小小的各种命题组成,而就一篇文章而言,研究的核心命题只有一个,其余的命题都是为了论证这个核心命题服务,文章标题应是论文研究的核心问题。
逻辑学理论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判断文章标题好坏的标准。“一个有力的论证,其结论都是直言命题,清楚明确地告诉我们事物的真相是什么……”也就是说,如果作者认为,自己的论文是一篇高水平的论文,那么它至少应该达到这个标准,即获得了一个或若干个明确的研究结论,作者将所获得的确定的研究结论归纳、总结、提炼出来,体现在文章主标题中,不失为一个好的做法。因为从论证的角度看,读者从文章主标题,即可获得确定的观点,而接下来,他们只需从正文的论证推理中,对作者的观点做出他们的判断。但是,如果由于选题和内容较为复杂,无法在论文的主标题中展示出研究结论,那么至少要让读者在主标题中清楚地知道,作者要研究什么,研究对象或研究的问题要直截了当地陈述出来,实践中这种情况较为常见。
我们也可以看一下几个论文主标题的实例:
1.金砖国家出口的地缘结构差异及其解释①孙楚仁、陈瑾、张楠:《金砖国家出口的地缘结构差异及其解释》,《亚太经济》2017年第3期。
2.中日美市场提供者地位对东亚货币汇率稳定性的影响②冯永琦、李文硕:《中日美市场提供者地位对东亚货币汇率稳定性的影响》,《现代日本经济》2017年第5期。
3.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趋势、模式和挑战③王梅婷、余航:《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趋势、模式和挑战》,《经济学家》2017年第8期。
4.渐进式转型经济中的国有企业监管:理论框架和中国实践④齐震、宋立刚、何帆:《渐进式转型经济中的国有企业监管:理论框架和中国实践》,《世界经济》2017年第8期。
实例1和实例2属于主标题中蕴含作者观点的一类,从实例1的标题中可知作者认为金砖国家出口存在地缘结构差异,作者要论证差异的真实性以及对此做出解释;实例2标题显示,作者认为中日美市场提供者地位对东亚货币汇率稳定性有影响,由此读者可以推测正文的内容是作者证明影响的存在,以及对影响的具体描述和分析。实例3和实例4属于主标题中不体现作者观点的一类,但我们可以从中清楚的知道作者要研究什么。
每个论证都由两个基本要素组成——一个是“前提”,一个是“结论”……一个论证要想获得真实的结论,保证前提的真实性和关联性。
我们不妨试想,当我们确定了文章主标题后,进入绪论或引言部分,也就是真正启动了论证活动。按逻辑学的思路,前提先于结论,那么在文章最开始的绪论或引言部分,它们的意义就非常明确了:绪论要为整个论证设立大前提,且这个大前提应是真实的、且与研究结论有关联。
我们说,一篇论文由大大小小的各种命题构成,主标题是研究的核心命题,而文章各个部分、每大部分项下的小部分、每一小部分的每一小节、甚至每一小节中的某一句都是一个命题。前一个命题是其后一个命题的前提,逐一推理论证的过程,就是确认前提正确,以保证结论正确的过程,以此构成相互关联的逻辑链。由此,绪论和文献部分的作用就非常明确了。不用学逻辑学我们就知道,绪论通常要交待研究背景、突出研究意义和研究价值;文献综述用于交待研究现状。而逻辑学原理,可以让我们在此基础上获得更深刻的认识。“命题按其内容形式分,可分为价值命题和事实命题”,按通常的理解,在绪论部分,通常得出一个价值命题,文献综述部分则是一个个事实命题组成。
以价值为前提的论断,永远不能像以事实类前提的论断那样,有确定的评判标准,因为价值的评估永远会受到挑战。但是,也并非所有的价值命题都不稳定。评判价值命题稳定性的标准,是它与建立起它的客观事物的关联程度。价值命题所依附的客观事物越是广阔坚固,它本身就越可靠。
接下来我们以发表于《经济研究》2019年第5期《网贷平台的利率究竟代表了什么?》①向虹宇、王正位等:《网贷平台的利谢绝参观究竟代表了什么?》,《经济研究》2019年第5期。为例,具体说明经济学论文中绪论(引言)及文献综述应具备的逻辑性。之所以以此文章为例,是因为这是一篇非常明确的以问题为导向的论文,主标题明确地提出了所要研究的问题,而发表该文的期刊在经济学科研究领域处于龙头位置,无论是学术水平还是文章写作与编辑质量都经过了严格筛选和把关。以此文为例,可以为本文后续的论证提供正面的示例。那么我们来看该文正文是如何具体、有逻辑地展开论述的。该文引言中首先说明近年中国金融科技迅速发展,使得网络借贷平台在数量和规模上得以迅速发展,且简要说明网络借贷平台对于资金供给方和需求方的意义,而后从相反的方面提出目前网贷市场所存在的乱象、蕴含的风险,从而引出网贷平台风险研究的意义。至此,作者交待了文章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价值。随后,作者将论述进一步向研究主题靠近,即文章以利率为切入点,主要研究“利率与网贷平台风险的关系”,并对为何以“利率为切入点”进行研究给出了两点解释,证明其研究的科学性、合理性。
也就是说,当绪论部分得出一个“因此……的研究是有价值的……”的价值判断,增强其真实性和可信度是尤为必要的,其方法是对与它相关的客观事物进行深入地调查研究,确保作者的观点是客观事物的真实反映,主观和客观保持着关联性和一致性。正如上例所示,作者对于研究意义的阐释,是基于网络借贷存在的客观必要性,即网贷市场迅猛发展但乱象频生、潜在风险的现实情况。
如果绪论和文献综述是论文的大前提,那么文章的主体部分应该是论证的核心——逻辑推理过程。在这个部分,指导我们行文的逻辑学思想有论证推理的结构以及推理的方法。我们首先来看论证推理的结构:
论证展现的是推理的核心——推理的过程;在最简单的形式里,它使我们从一个观点出发并接受另一个观点……为了使论证正确有力,我们必须关注事实(内容)和形式(结构)……只有结构正确的论证才能有效,换句话说,结构的合理性是论证正确的必要前提……真实性针对命题的内容,而有效性则针对命题的结构。只要命题反映的事实是真相,它就是正确的。但一个论证如果想成立,如前文所述,在前提正确的基础上,它的结构也必须能有效支持它的结论……
三段论是推理的最完整形式,它反映了人类思维的习惯性运作,即通过观点的联系可以推导出结论……三段论的论证结构由:主项、中项、谓项构成,中项尤其重要,因为它的任务是搭建起其他两项的桥梁,论证的成功与否有赖于中项……三段论推理的根据是,首先确定某一部分是属于“整体的,然后得出某一部分的组成成员也是属于整体的。
如此看来,我们要确保论证推理过程是有效的,一要确保结构完整,二是要识别出起桥梁作用的中项,这一点尤其困难,也是非常考验论文作者学术专业技术水平的一点,专业知识水平高的研究者,更易识别和确立合理的、适宜的联结前提和结论的中项,其论证过程自然是结构完整,且逻辑严密而有说服力的。若中项没有找准,那么最后的结论自然站不住脚。仍然以《网贷平台的利率究竟代表了什么?》为例,此研究的主项“网贷平台”,谓项“平台风险”,作者选取的中项即“利率”,中项选择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在文章引言部分作者给出两点理由,一是“利率是网贷投资中的重要变量”,二是“网贷平台可能存在道德风险问题”。这两点出自作者的主观分析,同时作者例举了相关文献作为支撑。简言之,中项的确定既不是凭空出现的也不是作者主观想象提出的,它出自科学研究的过程,是科学研究的阶段性发现和得出最终结论的重要步骤。因此,在研究论文写作中,具有逻辑说服力的论述应该为所提出的“中项”提供充分的理论和文献的支撑,以体现其作为中项的科学性、合理性。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下推理的方法。
演绎和归纳是最基本、最常见的论证方法。传统区分演绎论证和归纳论证的方法是:演绎论证从一般到个别,归纳论证则从个别到一般……更准确地区分两者的方法是:演绎论证得出的是必然性的结论,而归纳论证只能得出可能性的结论。
对于两类常见的经济学论文,以样本数据作为研究依据的实证研究以及案例分析类的研究属于归纳推理,“归纳论证是以整体中的某一部分为样本来做研究,以此来代表整体。”由此也明白了,实证检验的结果为什么都会有10%、5%、1%的显著性水平,因为归纳论证的结论是可能性的结论,显著性水平10%、5%、1%代表的是检验结果为真的90%、95%、99%的可能性,而这一结论又成为我们做后续分析的前提条件,形成了新一轮的条件论证,“条件论证是具有前瞻性的,可靠的预言来自于对过去事实的积累。”从而进入提炼、引申、阐释文章结论的部分,而这属于演绎推理的过程,将在后文详述。
依据某一经济学理论,分析、解释、评价、预测某经济现象的文章属于演绎推理论证方法的论文。“演绎论证的基本原理是:从一个我们知道为真的命题(大前提)开始,经过抽丝剥茧的分析(通过小前提到结论)得出原始命题后隐含的是什么。”
在实际的研究论文写作中,通常采取演绎和归纳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论证。例如,《网贷平台的利率究竟代表了什么?》一文,文章依据经典资产定价理论的预期提出“网贷平台提供的利率与平台风险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不同利率区间,网贷平台的利率与问题平台概率关系存在异质性”的假设,这属于演绎论证的方法,作者通过演绎论证提出假设,再利用归纳论证的方法,利用客观数据对所提出的假设进行检验,验证所提出的假设正确性,通过实证研究得出“利率与风险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当网贷平台提供的利率水平处于行业同期较低水平时,平台的利率和风险之间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当网贷平台提供的利率处于行业同期较高水平时,平台的利率和风险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网贷平台的利率与平台风险的关系在不同利率区间存在异质性”。
研究论文实际写作中应注意到,在演绎论证部分,应确保论证的大前提的正确性,即对所提出的假设,要有明确的理论依据,并且从理论依据到提出假设的过程要进行充分论证,上一个子命题的结论是下一个子命题的前提或假设,这对作者专业知识、逻辑思维、语言表述要求非常高。在归纳论证、实证检验阶段,应在论证的过程中清楚地交待和强调样本数据的代表性和充分性,在对实证分析结果的阐释上,应给出有条件的、可能性的语言表述,以体现作者的科学严谨。
命题的量指的是它是全称的还是特称的。每一只鸽子都是鸟是全称命题;一些树是每年落叶的是特称命题……如果前提中有一个特称命题,那么它必被反映在结论中。如果一个前提以“一些”开头,那么结论必以一些开头。
在结论中,量必须以更绝对的方式反映出来。这就是说,出现在结论中的某项的量,无论是关于主项的还是谓项的,都不能超越前提中同项的量。
命题的质指的是它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如果论证中的结论是否定的,那么前提中至少有一个必须是否定的。
对此,我们可将其通俗地理解为结论与前提要有关联性且保持逻辑一致。这一点看似很平常、很简单,其实真正做到、做好并不容易。尤其是文字性的非实证研究的稿件,也许作者很清楚自己的结论是什么,也很确信它的真实性,但经济学的论文写作,并非具备专业知识就足够了,而是要利用知识形成自己的认识和观点,通过有力、有效的论证使他人接受和认可,才能真正达到研究目的。再高深的学术观点,也只能通过有力的论证达到说服他人的目的。在此语言是媒介,推理论证是方法,文中推理论证结构不完整或是出现子命题间逻辑断层、跳跃失联、或前后不一致的情况,即使结论是事实正确的,也可以说作者的论证是失效的、失败的。逻辑学并不能提高作者的专业知识和水平,但它解决的是有效论证的问题。
如果一项研究,只是就事论事,没有任何借鉴和启示作用,其研究价值也就不大。而研究启示从其性质看,它属于作者主观认识范畴,作者基于前提真实,通过推理论证,得出自己主观上认为是真实的结论,而这些结论又成为作者延伸推理论证,最终获得研究启示的前提,这个过程我们可视其为基于结论真实假设的演绎推理。例如,《网贷平台的利率究竟代表了什么?》一文中,作者对研究启示作了如下概括:“本文研究可能对网贷投资者和监管部门识别网贷平台风险有一定启示。对投资者而言,在进行投资决策时,既需要关注利率带来的收益,也需要关注利率背后的平台风险。对于监管机构,在投资者和网贷平台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网贷市场中,利率这一可观测的变量有助于监测平台风险。不过,当网贷平台提供较高利率时,既可能代表较低的风险,也可能代表较高的风险,需要仔细甄别。”在研究启示之前,文章应用到归纳推理或是演绎推理的方法,但阐明研究启示的过程则是演绎推理的过程,也就是说启示应是将研究结果置于更大的范围、更高的层次、更普遍的情境下,探讨其可能性、可行性、适用性和适宜性。知道这一点,会对我们更好地阐述研究启示有所启发。要避免在实践中,一些作者将启示和结论写得差不多,或相当于把研究结论换了个说法再写一遍,甚至是直接不写研究启示,因而降低了文章的研究价值。
在详细阐述经济学论文中的“非逻辑现象”之前,首先来了解一下逻辑学的几个基本原理:同一律(事物只能是其本身)、排中律(对于任何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判断都要有明确的‘是’或‘非’,不存在中间状态)、充足理由律(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充足理由)、矛盾律(在同一时刻,某个事物不可能在同一方面既是这样又不是这样)。在经济学论文中常出现的“不合逻辑”的现象有:
第一,研究对象和相关术语定义不明确。“要知道使论证有效,它必须且只能有三项:主项、中项、谓项。”而在实践中,有时研究对象(主项)的含义过于宽泛、有多个含义,而“一个建立在多义词基础上的前提,结论一定是不成立的。”因此,作者要对研究对象或文中所有充当前提条件的对象,给出明确的定义,至少要说明,本文是基于怎样的理解、怎样的范围内开展研究。不明确主项的含义,违背了逻辑学基本原理中的同一律和排中律。
第二,循环论证。造成循环论证是因为作者把有待证明的观点当作不证自明的前提条件,而前提条件的正确性又以结论的正确性为前提。整体上看,逻辑和结果是对的,但事实上,通常这类结论所陈述的只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无需论证,这类问题也就没有研究的必要。循环论证误用了逻辑学的充足理由律原则。比如,有作者采用数据分析的方法,选用日本的物价消费指数、经济增长率、失业率等指标作为论据,试图证明安倍经济学失效,这些指标是安倍经济学的量化目标,但这些指标以及相关数据是客观真实存在的,指标高低、经济表现摆在那里,是不证自明的前提,作者由此得出结论,安倍经济学失效。“安倍经济学失效,指标没达到;指标没达到,说明安倍经济学失效”,这看似很合科逻辑,可是这样的研究意义在哪里呢?安倍经济学失效,结论是显而易见的,若文章通篇仅仅是证明这样一个问题,这样的文章研究意义不大。如若将安倍经济学失效当作支持主命题的子命题,作为后续推理论证的前提,分析失效原因、预测未来趋势、提出建议对策,就实际写作而言,如此可算是合理的结构安排。
第三,虚假假设。如果一个论证以一个错误的假设开始,那么它必将以一个错误的结论结束。一些论文,论证的前提是假设,而非客观的事实,这样的论证,结果的不确定性很大,所以要格外慎重。
第四,迷信传统、权威和大多数。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于在文中写道:“某某(权威专家)认为……”“大多数学者认同……”“这类问题学者们多采用……的方法进行研究”,这样的做法无可厚非,只是我们要知道,无论多么权威的专家、还是大多数的人与我们秉持相同的观点,或是我们的做法、想法多么符合古往今来的传统,都不会为我们的论证加分。我们结论的正确性和说服力,只在于我们论证过程的有效性,根本上取决于其客观真实性。
最后总结一下如何使一篇经济学论文有逻辑,成为有力、有效的论证。面对我们手中的论文,我们不妨问自己如下问题:
1.是否明确了研究的主题,并将其清楚地表述出来?
2.是否为研究对象做了内涵单一且明确的定义?
3.根据研究命题的类型,论文属于哪一类推理论证方法,是归纳还是演绎?
4.文章各个部分、每大部分项下的每一小部分、每一小部分中的每一小节、甚至每一小节中的某一句,大大小小的命题前后的关联性如何,是否将其显著地体现出来了?
5.是否将每一个前提,或是作为后一命题的前一命题的结论的正确性充分地论证了?
6.研究结论逻辑上与前文是否依然紧密关联、且保持一致性?陈述语言是否科学严谨?
7.研究启示是否将研究结论置于适宜的高度?是否在更大的范围、更高的层次、更普遍的情境下,探讨了研究结论的可能性、可行性、适用性、适宜性。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