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让诵读在语文学习中生根发芽

时间:2024-05-09

■焦 静

诵读是语文学习最基本、最普遍的方式之一,它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感,帮助学生熟练而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促进其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然而,很多学生觉得,诵读文章是在浪费时间。究其原因,是因为教师自身对诵读认识不足,没能很好地引领学生,激发他们的诵读兴趣。目前,不少初中生很难做到流畅地朗读一首诗、一段话、一篇文章。诵读已渐渐被边缘化,课上少有朗朗的读书声,多的是教师对课文的讲解;课后学生的朗读往往又流于形式。长此以往,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会退化,语言感知能力会变得迟钝。那么,如何让诵读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生根发芽?

如果教师自己首先做诵读的示范者,再在课上指导学生如何诵读,教会他们如何通过诵读将文章的情、理、趣表现出来,那么学生就会很容易爱上诵读。

一、师生共读,情意相通

叶圣陶先生说过:“吟诵的时候,对于研究所得的不仅能理智地了解,而且能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所以说,诵读几乎可以实现语文核心素养四个方面内容的达成:语言构建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笔者在教学李清照的《渔家傲》时,学生提出为“九万里风鹏正举”断句有困难。笔者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应如何断句,而是引导他们自己探寻答案。笔者先是问学生:“你们认为可以怎样断句?”学生有两种意见:在“九万里风”后面和“九万里风鹏”后面断句。随后,笔者让学生结合文中注释思考:“九万里”是修饰什么的?学生一致认为“九万里”修饰“风”,它出自庄子的《逍遥游》,表示作者有高飞之志。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既知晓了如何断句,又理解了诗句表达的情感,那么在诵读的时候,就会着力将这种感情表达出来。“九万里风”要读出天风浩荡、极尽夸张的感觉,“鹏正举”要读出昂扬向上之势。如果学生的诵读不能够充分表现出这些感觉,教师可以“一展身手”,进行示范诵读。学生经过反复诵读,诗词背诵一定不是问题了。

课堂上,如果教师尽可能地让学生充分地诵读文本,反复体悟,那么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的道德理念,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将逐渐成为一代代青少年共同的价值观。

二、借助网络,人人参与

教师布置的诵读作业,经常会被学生忽略。那么怎样才能将诵读落到实处?笔者的做法是借助网络平台,让学生将作业内容(诵读视频)上传。笔者将班级里的35 名学生分成5 个小组。当有学生将作业上传至QQ 群后,笔者会在第一时间@相关学生,并做出点评,或是在群里给予他们表扬。在第二天的语文课上,笔者会对班级此次的诵读作业情况进行总结。班级群作为公开、透明的网络平台,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上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在检查学生的诵读作业时,笔者还发现了好几个具有诵读潜质的“苗子”。

三、分组检查,变教为学

在学习古文前,笔者会要求学生自学文本,并上传自己的诵读作业。学生的诵读热情高,组长的检查工作做得也很认真。他们会直接@相关同学,告诉他们哪个字读错了,哪句话停顿有问题。在学习《送东阳马生序》一文时,学生的预习作业就是听示范朗读,上传自己的读书音频。经过多次的作业训练,学生已毫无畏难情绪,认真地研究发音与断句。

而组长检查其他同学作业的过程,也是自我学习的过程。笔者清楚地记得有一名组长把“以衾拥覆”读成“以衾拥履”了。后来,她在检查组员的诵读作业时,才发现了自己的错误,随后上传了这句话的订正语音。这不就是自我反思、自我学习的能力吗?

四、搭建展示平台

在班级群里,每名学生的诵读作业都是公开的,大家可以互相学习,借鉴。笔者会经常从中挑出比较好的音频,在全班播放,予以相关学生鼓励。同时,笔者也会带领学生做一些小游戏,比如“猜猜这是谁的声音?”“听听谁读得好?”。这些活动都激发了学生们对诵读的兴趣,从而更加重视这项作业。除此之外,笔者还会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展示优秀的诵读视频。这让学生们非常开心和激动。

在笔者一次次的鼓励与指导纠正中,学生已经逐渐感受到诵读的魅力,也在诵读中找到了自信。他们在诵读文章时越来越流畅,声音越来越清晰。渐渐地,学生养成了边诵读、边理解,以理解促诵读的习惯,诵读声中有了感情。他们在诵读的过程中体味语言的韵味,逐渐形成语感;理解、记忆词语和文本;感知、理解作品蕴含的意义和作者的情感。

当诵读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落地生根,那么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也就落地生根了。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