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例谈道德两难主题情境教学

时间:2024-05-09

■吴 斌

教研案例

目前,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主题情境探究教学”被广泛采用。在一系列的主题情境中,道德两难情境由于涉及的内容较为现实,结论又是开放性的,实施起来不好掌控,使用者较少。但是,如果教师能将道德两难情境运用得当,会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因此,笔者尝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创设道德两难情境,让学生直面道德冲突,借此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下面,笔者就以八年级上册“责任与角色同在”一课为例,谈谈道德两难情境在教学中的应用及其对学生能力提升的作用。

一、在情境中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道德两难问题古已有之。从我国古代思想家孟子的观点“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到现代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的推理故事“海因兹偷药救妻”,都体现了道德价值上的矛盾冲突。在讲授“责任与角色同在”一课时,笔者就采用了“海因兹偷药救妻”这个故事作为主题情境。

课堂伊始,笔者向学生讲述了“海因兹偷药救妻”的故事内容。讲述之后,笔者没有立刻让学生判断海因兹该不该偷药,而是先让他们思考问题:在整个事件中,海因兹身负几种角色?这些角色给他带来了怎样的责任?这些责任是怎样产生的?学生根据自身已有的价值观念,结合课本知识,给出答案:作为丈夫,海因兹必须承担挽救妻子生命的责任,这种责任来源于他对妻子许下的相守一生的承诺,以及人类最基本的情感准则;作为社会成员,他必须遵守道德和法律,这种责任来源于道德规范和法律规定。通过这一环节,学生认识到: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有着多重角色,每一个角色都意味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这样一来,就为后面的两难情境奠定了基础。

随后,笔者向学生抛出海因兹面临的两难选择——偷与不偷。道德和“人情”,两者“狭路相逢”,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冲突。海因兹必须在二者之间做出选择:若遵守“不许偷盗”的道德和法律原则,就会违背“救人性命”的“人情”;若遵循“救人性命”的“人情”,就会违背“不许偷盗”的原则,进退两难。此时,笔者让学生思考:如果你是海因兹,是选择偷药救妻,还是选择遵守规则?学生众说纷纭,各执一词。随即,笔者让学生分组讨论,要求学生从道德和法律的角度出发,讨论和分析承担这两种不同的责任分别会付出怎样的代价,又会获得怎样的回报。接下来,笔者引导学生认识到:承担责任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也会获得回报。

在“偷”与“不偷”的两难主题情境中,学生的思维进行了激烈的碰撞。他们在矛盾分析中,学会了思考和辨别,懂得了应该怎样看待责任。

二、在情境中加深学生的道德认知

对于道德与法治课所提出的一些道德准则,学生大都停留在浅层认知上。例如,“责任与角色同在”一课要求学生能够懂得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教师如果只是按照传统方式进行讲授,学生就可能只形成一些模糊的认知,无法在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也就无法将责任感真正内化为自身的品德修养,并落实到日常行为中去。

针对这个问题,笔者在授课时,继续设置主题情境:深夜时分,海因兹潜入了药剂师的家,乘其不备,把药偷回了自己的家。拿着能挽救妻子生命的良药,海因兹却犹豫了……据此情境,笔者向学生抛出问题:他在犹豫什么?为什么他会犹豫?学生给出的答案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观点:1.如果把药给妻子服下,妻子得到了救治,但药剂师发现后报警,海因兹将受到法律的惩罚;邻居知道他的偷窃行为后,海因兹一家也会受到道德指责。2.如果把药还给药剂师,妻子将无法得到救治,海因兹也有可能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基于这两个观点,笔者让学生思考:如果是你,会怎么做?为什么?这个问题确实让学生陷入了两难的处境:把药拿走,自己要受到法律制裁;把药还回去,妻子的生命得不到挽救。此时,学生都感觉十分为难,不知该如何解决。其实,如果一个人在生活中遇到这个难题,重点不是在于做何种选择,而是在于做出选择以后,怎样对自己的行为负责。通过笔者的辅助讲解,学生认识到:很多情况下,我们应该对承担责任所付出的代价与获得的回报作出正确评估,从而产生合理选择。但无论怎样,我们一旦做出选择,就应该勇于承担相应的责任。笔者在授课时,通过设置主题情境,让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方式懂得如何承担角色与责任,从而加深了自身道德认知。

三、在情境中增加学生的实践体验

课堂实践证明,单纯依靠理论学习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这里的“理”,指的是道德理论;“情”,指的是情境教学;“行”,指的是具体实践。也就是说,课堂必须实现“教学做合一”的目标,而学生品德能力的提升必须通过实践行动。学生只有在实践中完成了教育和自我教育,才能真正把道德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因此,笔者在和学生探讨过“海因兹偷药救妻”的故事后,又引入了另一两难主题情境——现实社会中的“偷药人”陆勇代购案。面对病友的请求,陆勇明知其代购行为会造成违法,“帮还是不帮”就成了典型的道德两难问题:帮,违反法律;不帮,病友将得不到救治。对于这个问题,笔者在课堂上请学生进行探讨。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选择不帮,理由十分充足:代购仿制药品是违法行为,公民要遵纪守法。

基于“责任与角色同在”一课内容,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做一个负责任的人,不仅要对自己负责,还要对他人、对社会负责。于是,笔者请学生尝试换位思考:如果你是病友,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如果你是病友家属,怎么看待这个现象?如果现实中再有类似事件发生,你会怎么对待?得到帮助后,你怎么回报社会?通过讨论与引导,让学生明白培养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最后,笔者向学生展示陆勇案的结局:陆勇被检察院以妨害信用卡管理罪和销售假药罪提起公诉;300多名白血病病友联名写信,请求司法机关对他免予刑事处罚;检察院向法院请求撤回起诉,法院当天做出准许撤诉裁定;陆勇获释,皆大欢喜。通过在道德两难主题情境中的实践探究,学生明白了个人必须承担起对社会的责任。

总之,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运用道德两难情境,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道德认知和实践体验,从而逐渐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及核心素养。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