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元认知策略在初中识谱教学中的运用

时间:2024-05-09

■高 辉李 欢

国际儿童音乐能力培养的调查表明,3-9岁是孩子进行绝对音高训练的重要时期,在此期间进行一定量的科学系统的训练,大部分孩子完全能够建立起绝对音高的感觉,12岁以后这种能力培养的成功率小于0.86%。换而言之,初中生已经错过了识谱学习的黄金时期。

面对识谱能力几乎为零的初中生,面对中考的压力,面对众多家长期盼的目光,笔者从上学期开始在七年级识谱教学实践中引入元认知策略,通过元认知训练帮助学生整合各种认知能力,高效完成识谱学习。

一、元认知与识谱教学的关系

人类的认知活动具有不同的水平和层次。注意、知觉、记忆、思维等是一般的认知活动,而一个人如何对自己的认知活动过程进行调节和控制,则属于更高一级的认知活动。20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弗拉威尔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元认知。元认知是“反映或调节认知的任一方面的知识或认知的活动,是对个人关于自己的认知过程、结果及其他相关事情的知识”以及“为了完成某一具体目标或任务,依据认知对象对认知过程进行主动的监测和连续的调节与协调活动过程”。元认知以认知过程与结果为对象,是调节认知过程的认知活动,是对认知的认知。

识谱是一种复杂的理性认知活动。人们在识读乐谱时不仅要认出音符的唱名,还要准确地唱出其音高,同时还要表现出音符所代表的时值。音乐又是流动的听觉艺术,整个乐谱的旋律感、节奏感和调式感也要富有表情地予以准确表现。眼、耳、口、手、心并用,准确流畅、声情并茂。

在实际教学中,经过大量训练之后的初中生仍然存在唱不准、唱不好的问题,除了基础差、错过识谱学习的黄金期之外,还有动机、兴趣、毅力等非智力因素,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缺乏元认知策略的训练,无法有效地进行自我调整和自我规范,不能运用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整策略对自己的视唱进行调节。

二、元认知计划策略在初中识谱教学中的运用

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对于乐谱了解甚少,对于音乐的认识也仅仅停留在“唱歌好听”这个最浅显的层面。由于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中仍是以简谱为主,学生拿到乐谱后会受到已有知识的干扰,首先想到的是“一、二、三”而不是“do、re、mi”,缺乏最起码的音高概念。加上有些教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缺乏了解,恨不得一两节课就让学生把音符认全,强行把一大堆音乐术语和概念塞给学生,导致学生对记谱体系缺乏全面的了解,反复练习仍无起色。

笔者根据元认知策略,首先从目标设定和学习时间分配管理这两个方面入手,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1.制定符合现实且明确具体的目标。

元认知理论认为,学习目标在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目标首先要有现实性,所制定的学习目标能在一定时间内完成,而不是遥不可及的。其次,目标要明确具体,要把总体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小目标,学习者通过小目标的完成不断获得成功体验,最终实现总体目标。

针对学生对于识谱学习的畏惧情绪,笔者首先帮助学生分析乐谱的构成。乐谱中的音符有两个要素:音高和时值。音高最基本的是“do、re、mi、fa、sol、la、si”这七个音符,时值常见的是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这四种。接着笔者让学生说出自己在新班级认识的七位新同学的名字,然后将七个音符引申为本班的七位新同学,告诉大家每周认识一个音符就可以了,七周之后就能把七个音符全部认识了。学生听后,立刻充满了自信。

2.科学分配学习时间。

学习时间的科学分配是元认知理论的重要内容,要遵循求实策略、差异策略、充分策略。具有较高元认知发展水平的学习者能够根据自身的特点及任务的要求及性质,灵活地运用这三种时间分配和管理的策略。

在教学中,笔者根据学生基础和识谱学习的规律,把一节课分为复习检查五分钟、新授十分钟、练习十分钟、反馈十分钟、巩固十分钟,通过希沃白板中倒计时功能提醒学生珍惜每个环节的时间。开始的两节课学生还不太适应,要么在复习检查环节准备不充分、过于拖拉,要么在反馈环节无所事事。

针对这种情况,笔者首先发挥课代表的作用,在音乐课上课前一天的课外活动中提醒学生复习,对于上节课存在问题的学生先到“小老师”面前还课,然后由“小老师”到课代表处反馈完成情况,对于连续两次不能正常还课的学生在课堂的练习环节进行个别辅导。

其次是讲清楚每个环节的学习要求。明确在反馈环节,其余学生要跟着被指名回答的学生一起打拍子,训练节拍的稳定感,并仔细听辨音高是否正确,教师随机抽查听辨情况。

经过两节课的磨合,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精力集中,练习认真,效果很好。

对于课后练习,通过反馈分析,笔者把学生分为三个层次。当堂课就能掌握的学生课后只需要练习五分钟;能明白概念但由于协调性问题导致唱谱不够流畅的学生课后需要练习二十分钟;概念尚未完全掌握的学生课后要找第一层次的“小老师”个别请教,在校内练习二十分钟,回家后再练习四十分钟。通过这样的划分,学生相对准确地了解自己在音乐学习方面所需要的时间,对学习活动时间的总量有了一定的认识,在课后安排学习任务时能够做到合理分配,提高了学习的实效。

三、元认知监测及调节策略在初中识谱教学中的运用

元认知监测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利用某些标准对自己学习的进展进行评估。这是一种执行过程,是对自己思维过程和结果进行实时的评价。元认知调节和监测是相辅相成的,是指学习者根据对认知活动过程的监测发现自己存在问题后,采取相应的措施,对自己的认知活动进行及时的调整和修正。

没有准确的监测,就不会产生有效的调节。尤其对于识谱教学而言,要让这些从未受过正规音乐训练的学生明白自己唱谱中存在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笔者让学生明白音乐中应该是“唱”谱而不是“读”谱。很多学生在初学时认为把“1、2、3”读成“do、re、mi”就行了,忽视了每个音符所代表的音高。笔者让学生在平板电脑上安装了“校音器”软件,并告诉他们操作的方法,要求在唱谱时必须对照校音器来练习。

第二,借助口琴让学生树立音高概念。校音器虽好,但充满科技的冰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鲜活的音乐还需要通过乐器来表现。针对初中生学习科目多、压力大的实际情况,笔者选择让学生学习用最简单的乐器——口琴来建立乐感。每节课的练习曲不仅要求学生能够唱出来,还要用口琴演奏出来。学生自从学习口琴之后,对于音准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内心建立起了音高概念。在吹奏中,听觉变得更加敏锐,对于唱谱中音高的监测更为准确。

第三,借助录像监测流畅度。音乐是流动的听觉艺术,演唱乐谱时要求音准、节奏正确,调性稳定,划拍或击拍协调,读谱流畅,并具有一定的音乐表现力。大部分学生之前没有这样的能力习得,在朗读语文、英语课文的过程中偶尔停顿是很正常的事情,即便是上台朗诵,停顿换气也没有音乐那么严格。所以学生在开始学唱乐谱时经常出现长音唱不满拍、随意换气停顿、击拍速度忽快忽慢的情况,这些在视唱中都是错误的。为了让学生对自己的演唱情况有科学的监测,一方面笔者把每节课的视唱录成微课发给学生在课后模仿练习,另一方面让学生把自己的唱谱过程用平板电脑录下来,和教师的范唱微课进行对比,找出自己存在问题并加以调节。

第四,交给学生调节的方法。当学生监测到自己的问题之后,放慢速度,用更多的时间练习是元认知理论中常用的方法。但是识谱有其独特性,比如在学习初期演唱和击拍不协调的问题,不仅仅需要口、手协调慢练,还需要分别练习,主要是唱谱要熟练,然后再把击拍带进去,慢慢找到节拍和节奏的协调感。在借助口琴演奏,树立音高概念中,学生常常由于嘴巴含孔较多导致吹出双音,这个时候就要撅一点嘴巴,缩小嘴唇与口琴接触的面积。学生通过准确的监测和调节,不断完善和提炼自己的学习方法及策略。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对自己的练习过程进行回顾,想想自己是如何一步一步解决难点的,采取了什么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其他同学是否还有更好的途径。通过这样自我反思的过程,学生才能不断地产生反省的认知体验,既优化了认知策略,又培养了元认知能力。

经过一学期的练习,笔者所带的六个班的学生识谱水平有了惊人的飞跃。从开学初期近9成学生连音阶都不会唱,到现在所有学生都能流畅地演唱教材上的乐谱,同时还能够用口琴来演奏。笔者深深体会到,科学的教学方法和认知策略对学生学习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初中识谱教学中引入元认知策略能提高识谱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希望更多的教师关注和推动元认知在音乐教学中的研究,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整合各种认知能力,高效率地完成学习活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