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找一个“支点”,撬动整本书阅读——《蝉》教学实录

时间:2024-05-09

【教学目标】

1.借助旁批和阅读提示,了解蝉的生命历程。

2.体会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感知作者“科学”与“诗”结合的语言特点。

3.激发阅读《昆虫记》的兴趣,了解此书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体会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感知作者“科学”与“诗”结合的语言特点。

【教学流程】

一、导入——一人一园一天地,一虫一心一乾坤

课前小演讲:两个学生推荐阅读《昆虫记》中的篇目《荒石园》。

师:对其他人来说,这只是一个荒石园,但对于法布尔来说,这里却是他的“钟情宝地”。他在荒石园中观察研究了40年,完成了《昆虫记》这部巨著,可以说是“一人一园一天地”。那么今天,我们就通过《蝉》这篇文章走进他的昆虫世界,感受“一虫一心一乾坤”。

二、说《蝉》的故事——跟法布尔学观察

师:鲁迅评价法布尔是“讲昆虫故事生活的楷模”,请同学们速读课文,试试给下列图片排序,说一说蝉的生命简史。

生1:我觉得第1幅是讲“金蝉脱壳”的。它和我们书旁边的插画一样。

师:你观察得很细致,知道对应书上批注旁边的图画,自读课文就要关注到书旁的批注甚至是插画。

生2:第3幅是讲“蝉的地穴”,它也是书旁的插画。

生3:第4幅图是产卵部分。书上第12小节写“普通的蝉喜欢在干的细枝上产卵”,图片上就是一只蝉在枯树枝上。

师:你能对应书上的文字去观察,非常棒!

生4:第5幅图好像是蝉的幼虫,颜色很淡,是没有长成的蝉。

师:你能说说是写的幼虫哪部分的生命历程吗?我们书上有没有对应的文字部分?

生5:是写幼虫钻到土里去,书上说“这个弱小的动物迫切需要隐蔽,所以必须立刻到地下寻觅藏身的地方”。

师:找得不错!还有最后一幅图,谁能说说画的是什么?

生6:上面画的一个个白点应该是蝉卵的孵化。

师:每一幅图我们都说出了相对应的内容,那么请哪个同学按照蝉的生命历程为图片排序?

(师同时出示文字“金蝉脱壳”“蝉出地洞”“成虫产卵”“幼虫入地”“蝉卵孵化”,两个学生一个排序图片,一个排序文字)

师:排得非常准确,但是老师想调整一下图形,我想把它们排成圆形更恰当,它们代表蝉的生命轮回。那么问题来了,作者法布尔却是从“蝉出地洞”“金蝉脱壳”开始写的,然后再写到产卵和孵化,为什么不按照蝉的生命历程顺序来写呢?

生7:首先,法布尔把它分为“蝉的地穴”和“蝉的卵”两大部分来写,这样的小标题让内容更加清晰。其次,“蝉出地洞”和“金蝉脱壳”我们更感兴趣,所以作者把它们放前面写了。

生8:我觉得是因为产卵和孵化更重要,作者是把重要的东西放后面写。

师:你们说得都有道理。但是老师觉得还有一个原因。比如我小时候生活在乡下,我就见过蝉出洞和脱壳的情景,但是我却从来没有注意过蝉的卵,就如作者所说,他观察产卵和孵化需要用“放大镜”来写,所以法布尔在写这本书时,他除了写我们感兴趣的,更像一个昆虫学家一样去观察记录,所以《昆虫记》首先是一部“科学”的书。

三、品《蝉》的语言——跟法布尔学写作

师:《昆虫记》不仅是一部科学的书,达尔文还曾评价它是“科学与诗的完美结合”,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品一品《蝉》的语言,看看它是如何做到将“科学”与“诗”进行完美结合的。首先请同学们找找文中使用数字的语句,任选一句说说你的感受。

生9:第5段作者写“所以它工作好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做成一圈涂墁得很坚固的墙壁,以求适于上下爬行。隧道的顶上留一层一指厚的土,用来抵御外面的恶劣气候,直到最后一刹那”。可以看出作者观察得非常细致,准确地写出了蝉挖地穴的时间和厚度。

师:确实如此,文章里有很多表示数字的语句,我们都可以从中感受到作者科学的态度。但是这本书语言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诗意”,让我们一起聚焦一个段落来感受一下。

(屏显解说词(一):当蝉的幼虫背上出现一条裂缝时,脱壳过程就开始了,头先出来,然后露出身体和翅膀,停留片刻,使翅膀变硬,颜色变深,便开始起飞。

解说词(二):于是它外层的皮开始由背上裂开,里面露出淡绿色的蝉体。头先出来,接着是吸管和前腿,最后是后腿与折着的翅膀。这时候,除掉尾部,全体都出来了。接着,它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在空中腾跃,翻转,使头部倒悬,折皱的翼向外伸直,竭力张开。然后用一种几乎看不清的动作,尽力翻上来,并用前爪钩住它的空皮。这个动作使尾端从壳中脱出,总的过程大概要半小时。)

师:请你比较一下这两段同样是写“金蝉脱壳”的语言,看看有什么不同?

生10:第二段解说词里把金蝉脱壳比作“体操”,这里用了拟人的手法,似乎蝉有了体操运动员的感觉。而且第二段解说词里作者还用了很多动词,如“腾跃,翻转,倒悬,翻,钩”等,作者写它脱壳的过程更加具体细致。

生11:除了动词,作者还用了一些形容词,比如“淡绿色的蝉体”“折皱的翼”都让我们好像能看见蝉脱壳的样子。

师:你们比较得非常全面,这就是法布尔“诗一般语言”的奥秘,老师总结了一下,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屏显:观察细致真严谨,拟人比喻添传神。动词形容最精绝,逻辑条理更分明。有章可循见功力,昆虫故事多趣味。)

师:所以这不仅是一部“科学”的书,还是一部“文学”的书。

四、悟《蝉》的美好——跟法布尔学探究

师:其实法布尔对蝉的情感并不是一开始就好的,他在另一篇写蝉的文章里是这样写的:

(屏显:我得首先承认,它是个讨厌的邻居。每年夏天,从日出到日落,此起彼落地叫个不停,震得我脑袋生疼。如果我不起早点儿干些事,那整个一天就会泡汤了啊!该死的虫子,我本想安静地待着,可你却成了我住所的一大祸害。 ——《蝉和蚁的寓言》)

师:可见一开始蝉是“讨厌的邻居”“一大祸害”,请你找一找看,在《蝉》这篇文章里作者对蝉又有哪些称呼?这些称呼里可以看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变化呢?

生12:第1段里作者称蝉是“门外的统治者”,并说“有了它的统治,这里无论怎样都是不安静的”,可以看出作者一开始对蝉的喧嚣吵闹有点厌烦。

生13:第4段里作者称蝉“像矿工和工程师”,这里作者对它挖地穴的本领是赞叹的。

生14:第17段里作者称蝉是“可怜做母亲的”,书旁批注可以看出作者对这小小的生命满怀悲悯。

生15:文章最后1段,作者称蝉为“黑暗的苦工”,有对蝉的同情。

师:结尾仅仅是同情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感受一下。

生16:结尾处,作者把“四年黑暗的苦工”和“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对比,可以看出作者不仅对蝉有着同情,还有对它喧嚣的歌声的理解,这和开始第一段形成了对比。

师:是啊,从结尾我们可以看出,作者不仅把蝉当作昆虫,更是把它当成有生命的生灵在看待,正如他在《荒石园》里所写的:

(屏显:你们是把昆虫开膛破肚,而我是在它们活蹦乱跳的情况下进行研究;你们把昆虫变成一堆既可怖又可怜的东西,而我则使得人们喜欢它们;你们在酷刑室和碎尸场里工作,而我是在蔚蓝的天空下、在鸣蝉的歌声中观察;你们用试剂测试蜂房和原生质,而我却研究本能的最高表现;你们探究死亡,而我却探究生命。)

师:所以《昆虫记》不仅是一本科学的书,是一本文学的书,还是一本充满人文关怀的书。最后留一个思考题给你们,周作人评价说“他以人性观照虫性,并以虫性反观社会人生”。你能从这本书里读出这样的“哲学”味吗?让我们带着这些思考继续阅读《昆虫记》。

【教学反思】

备课《蝉》这篇文章,我一直在思考“教什么”的问题。肖培东老师说备课时首先要思考这是一篇什么类型的文章?为什么放在这个单元、这个位置?教材提供了哪些助学资源?确实,《蝉》这篇课文是统编本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说明文单元里的自读型文章,这单元还包括标准的说明文《中国石拱桥》,散文化的说明文《苏州园林》,以及文艺性说明文《梦回繁华》。学生学习《蝉》这篇文章应该是建立在其对说明文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等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基础之上的,那么学生到底应该从这篇文章中学会什么呢?

本文书后的阅读提示写“本文有情节,有描写,读起来更像小故事,是带文学性的说明文”。所以,笔者从这里入手,带领学生体会这篇文章的科学性、文学性的语言。但是我总觉得还少了些什么,当我翻到单元后的“名著导读”部分关于《昆虫记》科普作品的阅读,我才恍然大悟:对于《蝉》这篇文章,我们不仅要把它放置于说明文单元里进行教学,更要关注到它在名著导读中的位置。《蝉》作为《昆虫记》中的一篇文章,学生应该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掌握阅读《昆虫记》这类文艺性说明文的方法。

那么如何由“单篇”延伸到“整本”呢?我们必须找到一个“支点”,用这个支点来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从而来撬动整本书阅读。

我的目光久久在《蝉》这篇文章的书旁插图和批注上徘徊,在《名著导读》部分的专题探究上徘徊。专题探究主要是分三部分,“跟法布尔学观察”“跟法布尔学写作”“跟法布尔学探究”,而书旁的批注则有对法布尔语言的赞美,也有对作者科学探究的赞美,更有对作者人文情怀的赞美。因此我打算打通书旁批注和单元后名著导读的专题探究,整堂课以《蝉》这篇文章为载体,感受《昆虫记》这本书的科学美、文学美、人文美,甚至哲学美,这样“单篇”到“整本”的桥梁就搭建成功了。

课堂结束后,我感觉从科学、文学、人文、哲学四个角度阅读,可以教会学生把《昆虫记》这类文艺性科普类名著读得更细致、更深入。因此在教读这类文章时,教师需要思考如何把“单篇”教厚,把“整本书”读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寻找“单篇”到“整本”的支点上多下功夫、巧下功夫。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