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直觉目标”实现的初中数学教学——以主题“菱形”概念起始课为例

时间:2024-05-09

■姜先亮

数学直觉是人脑对数学结构关系的“领悟+洞察”,往往产生于经验、观察、归纳、类比和联想,有时以心理学上的“顿悟”形式出现,是认识过程的一种飞跃形式。“经验→观察”是一种感性概括,“归纳→类比”是一种理性概括,“联想”是一种变式概括。这些直觉思维的选择,是通过“做数学”“说数学”和“想数学”实现的,有助于概念的获得、保持与迁移,感知概念的本源性和存在性,实现直觉思维目标和发展几何直观等关键素养。

本文以“乡村培育站教师‘演课活动’”为载体,以主题“‘菱形’概念起始课”为例,展示“直觉目标”的实现方式,目的是提升乡村教师的教学力和育人力。此次演课活动中,执教者都关注“直觉目标”的培养,化“抽象”为“具体”,发展学生的直观想象素养。

一、感性概括,在“做数学”中实现直觉思维目标

数学概括是直觉思维的表现形式,是“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度加工”来实现的。感性概括是直觉概括的替代概念,是在直观基础上进行的一种思维活动,是“直观的懂”的表现形式。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描述、说明、举例都是一种感性概括。《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笔者把直觉思维目标理解为“几何直观”支配的感性概括。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层面,基于“几何直观”,让学生在感性概括中,实现“复杂问题→简单问题”“不确定思路→思路的确定性→结果的正确预测”,并在直观“做数学”的基础上,将“抽象”转化为“具体”,将“冰冷思维”转化为“火热思考”。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折纸”“画图”都是感性概括的先行组织行为,是“做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有助于直觉思维的选择和进入“知识获得”的积极思维状态。

在“菱形概念”发生模块,执教者就是基于“感性概括”,让学生在“做数学”中,感知“事实概念”的本质属性。

具体感性概括过程如下:

师:(多媒体演示)学校大门、三菱汽车以及生活中的“菱形衣架”,都包含同一个图形——菱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菱形。

设计意图:这一设计有助于学生直观感知“菱形的‘长相’”,形成直觉思维产生式,体验数学是对生活的感性概括,提升数学的感性价值。

师:同学们,请思考以下问题,并画出图形,说明你的思考过程。

问题1:我们是怎样通过改变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内角得到矩形的?如何改变一个平行四边形的边的数量关系,使其成为菱形?

生1:(演示改变“牙膏盒”的截口形状)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将平行四边形的一个内角变为90°,就有“平行四边形→矩形”。

师:类比矩形概念的发生过程,那么菱形的原始概念是什么?

学生通过改变“牙膏盒截口”形状,即改变平行四边形的一组“邻边”的数量关系,使得一组邻边呈现“相等”的样态。学生在感性概括的基础上,抽象出菱形概念的本质属性,即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设计意图:动态演示,旨在让学生基于观察学习,直观感知菱形的形象,形成感性概括的心理基础;改变“牙膏盒截口形状”是“做数学”行为,有助于学生直觉层面的感性概括,感受产生“邻边相等”是平行四边形转化为菱形的思维条件。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学习83%通过视觉,11%通过听觉。这就是执教者借助“实物”及其“图片”,在“做数学”直觉参与下,让概念在感性概括中发生的本体意义。

二、理性概括,在“说数学”中实现直觉思维目标

理性概括起于“几何直观”,终于“直觉思维目标”的具体实现。在课标看来,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数学地”认识直观思维,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几何直观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能为数学抽象准备思维经验,能为理性概括提供思维模型。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归纳、概括、总结”都是直观思维支配下的一种理性概括,是通过“说数学”的理性形式展现的,有助于学生将“感性思维”上升到“理性思维”,将“感性概括”上升到“理性概括”,进而发展理性直觉。就这一认识来说,理性概括是一种高级形式的思维概括,它揭示的是一般因素(菱形具备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和本质因素(菱形的四边相等,对角线垂直),是直觉思维水平的概括。在数学教学中,理性概括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比较归纳中理性概括,揭示数学对象的本质;二是使用概念规则的正例,传递了理性概括的直觉信息;三是反例的使用,传递了辨别的理性概括信息。

在“菱形性质”形成模块,执教者就是基于“理性概括”,让学生在“说数学”中体验直觉思维目标的运动过程,感知菱形性质的特殊与一般,以及合情合理的微言大义。

具体理性概括过程如下:

师:请同学们在画图、度量的基础上,填写思维关系量表(关于平行四边形和菱形的对称性,边、角、对角线的性质及对比,表略)。

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进行了理性概括,达成思维共识:菱形的四条边相等、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等特殊性质。

设计意图:填表旨在让学生基于平行四边形的一般性,认识菱形的特殊性,有助于理性概括信息的传递与辨别。另外,填表本身具有几何直观的功能,是一种直觉思维的运动形式,有助于学生在“比较+归纳”中获得菱形性质的纯粹性和合理性。

师:请以“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

问题2:菱形有哪些性质?为什么?菱形的面积如何求?在矩形、菱形和平行四边中,哪些性质是菱形特有的?

在交流的基础上,学生达成了思维共识,即“个体经验→事实经验→客观经验”。因为菱形是平行四边形,所以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证明给出了“菱形的四条边相等”“菱形的对角线垂直”的理性结论;因为垂直平分是轴对称性,所以菱形的对称轴是对角线所在的直线;菱形中的四个三角形全等,所以菱形的面积可以是四个三角形面积的和,可以是两个三角形面积的和,可以是底×高;在矩形、菱形和平行四边形中,“四条边相等”“对角线垂直”是菱形特有的性质。

设计意图:“说数学”是教师上好数学课的有效形式,是学生学会合作的思维反映,能让学生在思维互助中获得“不可能”的“可能”发展。对菱形一般性质和特殊性质的猜想、归纳、比较、概括,有助于学生形成思维的理性概括,形成概念以及直觉思维目标的领悟。

在认知心理学看来,人一般可记住自己阅读的10%,听到的20%,看到的30%,交谈时自己说到的70%。这就是“说数学”开展的本质依据,能让学生在“无序说→有序说”中获得理性概括的经验,能让学生在理性概括中“捕捉”直觉思维的“从天而降”。

三、变式概括,在“想数学”中实现直觉思维目标

变式概括是心智发展的思维“触发器”,是“想数学”的思维前提,是提出问题的思维“发动机”,是直觉思维目标实现的心理基础。在发展核心素养背景下,变式概括就是利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数学教学中的“平移、旋转、翻折”变换都是变式概括的思维通道,有助于学生在联想中把握概念对象的本质。当然,变式概括离不开几何直观,“数学地联想”是以几何直观为思维动力,能让学生基于“直观印象”,在“想数学”的帮助下,获得变式概括的经验。教师将教材中的基本图形“正放”,变为“斜放”或“倒放”,就是变式概括的常见方法,是几何直观的思维升级。换句话说,几何直观是指借助于见到的或想象出来的几何图形的形象关系,对数学研究对象(即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进行直接感知、整体把握的能力。这种能力来自变式概括,来自“数学地联想”,是通过“想数学”实现的。

在“菱形”概念使用模块,执教者就是基于“变式概括”,让学生在“想数学”中直接把握直觉思维目标。

具体的变式概括思维训练如下——

基本问题:已知菱形的两条对角线分别是6cm和8cm,求菱形的周长和面积。

数学变式1:如果菱形的面积为24cm2,其中一条对角线是6cm,则另一条对角线是多少?如果菱形的一个内角是60度,边长为5cm,则菱形的面积是多少?

设计意图:基本问题的设置是让学生在问题中领悟菱形的“特有性质”以及落实面积求法的思想体系;数学变式1是变式概括的一般形式,能让学生在概括运算中,把握直觉思维的认知目标,体验“想数学”的本质就是变式概括,是思维内控的运动形式。

数学变式2:利用数字和图形,探索图形的基本性质。如图1,木制活动衣帽架由3个全等的菱形构成,在A、E、F、C、G、H处安装上、下两排挂钩,可以根据需要改变挂钩间的距离,并在BM处固定。已知菱形ABCD的边长为13cm,要使两排挂钩间的距离AC为24cm,求B、M之间的距离。

设计意图:设置本题的目的指向“数学服务于生活目标”,以提升数学学习的实用价值。就问题本质来说,一方面能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体验将复杂转化为简单,将抽象转化为具体的变式思想,落实“学”为“用”让步。另一方面,“衣架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几何直观支配下的变式概括,能让学生在“数学地想数学”中,获得对概念的正迁移和认知智慧的形成。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