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湘电集团:让一流电工产品享誉世界

时间:2024-04-24

杨光艳 戴博

湘电集团是湖南省著名的大型国有企业,有着83年的发展历史。从1936年的“中央电工器材厂”,到1953年的“第一机械工业部湘潭电机厂”,再到2007年的湘电集团有限公司,名称的变化见证了湘电集团的发展轨迹。建厂83载时光变迁,新中国70年砥砺奋进,湘电集团扎根湖南,在漫长的岁月里书写了闪亮的篇章。

电工企业落户湘潭

近代以来,能生产优质的工业产品一直是国人的梦想。1936年3月,在“工业救国”“实业救国”的时代背景下,中央电工器材厂(湘电集团前身)应运而生。

当时,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央电工器材厂建在何处,成为筹委会面临的现实难题。经过艰难的选择,中央电工器材厂筹委会决定将厂址建在远离战火的内陆地区。在湖南勘选厂址的过程中,筹委会成员王守竟和恽震发现与湘潭县城隔河相望、沿着湘江的一片比较平坦的下摄司农地适合建厂,这里濒临湘江航道,陆路有粤汉、浙赣两铁路,及长衡、京滇两公路,北通汉口,东连皖赣,南达广州、桂林,西接重庆、贵阳,水陆交通十分便利,是建厂的理想之所。筹委会最终决定,湘潭下摄司成为中央电工器材厂的生产基地。

中央电工器材厂成立不久,全国便进入了艰苦的全面抗战时期。在最困难的时期,中央电工器材厂坚持生产电机、电线、灯泡等产品,满足了战时军需和发展国内工业的需要。“当时厂里接到生产一批电动机的任务,为了及早完工,我们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身体非常疲惫……但大家同仇敌忾、生产热情高涨……”当年中央电工器材厂的职工贺明俊回忆道。

随着战火向湖南蔓延,为了保存实力,积蓄力量,中央电工器材厂辗转昆明、桂林等后方设立分厂。而小部分留守的职工,冒着敌机轰炸的危险,坚持在湘潭下摄司开办艺徒训练班,为后方各分厂输送技工人才,这也开创了中国电机工业技工培训的先河。值得一提的是,中央电工器材厂还于1947年派出78名员工赴美国西屋电气公司学习培训。这些工程技术人员回到电机新厂,成为电机工程设计、制造、管理精英。

1949年湖南和平解放前夕,在中共中央南方局、中共湖南省工委和湘潭城市工委的领导下,蓝毓钟、卢荣光、陈光、李集发等地下党员带领工程师和工人师傅,开展护厂斗争,为保护工厂设备财产,防止敌特破坏作出了重大贡献。“正是因为护厂斗争取得了胜利,企业的设备器材和从美国运回的全套技术资料完整地交到人民政府手里,为新中国保住了电工制造业的家底。”说起这段往事时,湘电退休职工、今年88岁的梁海钧老人激动不已。自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中央电工器材厂后,企业的发展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生产制造我国第一台电力机车

1953年,中央电工器材厂更名为第一机械工业部湘潭电机厂。更名后的湘潭电机厂,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自主研发有了质的飞跃。其中,尤以生产制造出我国第一台电力机车这一成果最令人瞩目。

“我们当时自主研制第一台电力机车,是要用在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宝成铁路上。”说起这一段历史,退休职工袁继勋难掩自豪之情。

相较于蒸汽机车,电力机车动力更足,不用煤也不用水,可以在坡度大、隧道多的地方行驶,也能穿越缺水的戈壁沙漠,极大提升了运输效率。当时,电力机车已在苏联等国研制成功并大量投入使用,产生了良好的效益。我国多次想从这些国家购买,但都售价高昂。根据国家的安排,自主研制电力机车的使命落在了湘潭电机厂的身上。

没有经验,湘潭电机厂就组成考察团前往苏联诺伏契尔克斯克机车制造厂和全苏电工研究院学习;缺少资金,就尽可能使用国产的零件和材料降低成本;为了让电力机车的质量得到保证,湘潭电机厂邀请铁道科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人员进行技术把关;为了适应宝成铁路具体路况,电力机车的研制组趕赴一线勘测,对设计方案进行了78次调整……

1958年12月,我国第一台交流干线电力机车在湘潭电机厂成功下线。这台重138吨,能牵引载重5000吨以上的列车,最大时速可达110公里,所采用的交流电源和引燃管整流技术当时属于世界先进水平。苏联专家在得知这一消息后,也忍不住竖起大拇指称赞道:“从设计到试制完成用时不到一年,这是世界机车制造史上的奇迹。”

在成功研制我国第一台电力机车之后,湘潭电机厂又先后研制出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的150吨直流工矿电机车、第一台“韶峰型”108吨矿用电动轮自卸车、第一套地铁牵引控制成套设备、第一台新型城市轻轨车整车等重大成套装备。这些数不清的“第一”,是湘电人不懈奋斗的结果,也是湘电非凡实力的体现。因此,湘潭电机厂被誉为“电工产品的摇篮”和“民族工业的脊梁”。

创新为企业的发展注入动力

一家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就一定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核心竞争力的打造离不开自主创新。在湘电集团内部,有着浓厚的创新氛围。曾获得国际知识产权交流会卓越创新奖、湖南省职工科技创新奖的廖正钢就是从集团大型风力发电机成套生产线研发项目涌现的创新明星。

近年来,湘电集团致力于开发大型风力发电机成套生产线,以适应日益扩大的国内外风力发电的需求。尽管集团领导层有了具体的想法和规划,但还缺少一名总设计师来全权负责项目的推进。因此,集团决定以比赛招聘的方式公开选拔总设计师。尽管自身学历不高,对自动化生产线也没有更深入的了解,但在车间主任的鼓励下,廖正钢决定和众多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们同台竞技。

为了能让廖正钢全身心地投入自动化生产线设计,廖正钢所在的车间给予了他很大的支持。在工作上,车间主任安排其他职工接手廖正钢的工作;在生活上,为他做好后勤保障,帮助他照顾家庭。没有后顾之忧的廖正钢一头扎进项目研究及方案制作中,对风电制造工艺进行详细梳理,上网查阅自动化生产线的各类资料,并与风电车间技术人员反复交流,先后修订了3套方案,首创了“岛式”装配的理念,从理论上有效破解了流水线堵塞这一难题。最终,廖正钢被聘为该项目的总设计师。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