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第二实验小学 恽 蕾
审美能力是指人类感受、体验、评价和观赏的能力,强调人的个人感受,也鼓励人们发掘美的事物,获得美的启迪。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审美能力是美育的重要目标,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强化美术审美教育能使学生在内心深处构建审美框架,对于学生审美能力、创造能力的提升均有重要作用。目前来看,部分学生没有良好的审美意识,不能深入鉴赏美术作品,同时也不注重美术创造,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美术教学的有效性。对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能够用审美的眼光看世界,逐步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
审美能力是美术核心素养之一。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够深入鉴赏美术作品,进而获得良好的审美体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将民间美术、地区特色引入美术课堂中,沉浸在这些艺术文化中,学生也能感受生活中的美术之美,并在此基础上全面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全面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
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能够使学生将美术与实际生活建立有机衔接,观察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感受生活的美好。从生活这一角度入手,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取材进行美术创作,不仅能唤醒学生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同时也能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
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在美术创作时充分表达自己。这种情况下,也能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唤醒学生心中的正能量,使学生能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面对世界,进而促进学生情感的升华。
情境的创设能够使学生快速进入某个主题,在此基础上进行美术作品赏析能使学生感受美术之美,同时也能使其回归现实生活中,感受生活之美。从一定程度上看,美术是生活的缩影,置身在美术作品中,学生能够在内心确立一个生活化的审美境界,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生活体验。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对此,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可以结合教学主题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引领学生通过视觉语言传递艺术之美。
以苏少版美术一年级上册“走进大自然”这一内容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给学生展示教学图片(如图1、图2),让学生感受美。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追溯以往的生活经验,思考:自然界中哪些物质可以做出更美的艺术作品?为了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之美,教师也可引入特定的主题,让学生围绕主题进行美术作品创作,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依据自身的需求选择材料,如秋叶、毛线等,在此基础上联想生活中的事物,从而制作独具审美价值的作品(如图3、图4),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
图1 泥土做的蛟龙
图2 冰做的麋鹿
图3 树叶做的狮子
图4 毛线做的玩偶
小学美术教学中,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鉴赏优秀的美术作品,使学生更好地运用美术知识。实际鉴赏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引入艺术价值极高的图片或者实物,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鉴赏美术作品,进而获得情感的升华。从一定程度上看,引导学生鉴赏名家画作也能引领学生与大师对话,逐步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审美体验。
以苏少版美术三年级下册“水墨情趣”这一内容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让学生观察虾,并引入齐白石的作品《虾》(如图5),画家将虾的双眼、短须、长须、大钳、前足、腹足、尾体现得淋漓尽致,尤其还有一笔深墨勾出的内腔,栩栩如生。其次,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感受六只形态各异的虾,淡墨绘成的躯体更显虾体的晶莹剔透。虾儿在水中竞逐,生机盎然。通过引入优秀作品,学生能在大师的带领下感受美术文化,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从而汲取更多的创作灵感。
图5 齐白石的《虾》
动手实践是美术教育的核心。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自主动手进行美术作品的创作,能够调动学生的创作积极性,而且也能使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感受美术之美,进而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
以苏少版美术二年级下册“各式各样的椅子”这一内容为例,其教学重点为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椅子,以对椅子的功能性与观赏性有更为深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也可引导学生进行美术作品创作,让学生选择自己印象比较深刻的椅子,参考美术教材上的图片样式,用彩色水笔画出它的外形,并在其周围添画适当的背景,完成美术作品(如图6)。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进行美术作品的设计,也能逐步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
图6 椅子设计图
审美能力的培养不能局限于课堂,也要体现在课外。对此,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要转变以往的教学思路,积极引导学生参加课外拓展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进行美术创作,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
课外拓展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多元化的主题,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这一主题的引领下,组织学生开展壁画创作活动。为发挥活动的导向作用,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还可引入不同的主题活动。如“文明校园”“我的校园生活”等,鼓励学生从日常生活入手进行美术作品的创作,汲取更多的灵感。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壁画创作,共同完成初稿的绘制,并通过投票的方式选出最佳作品,定稿后在特定的墙面上绘制,按照“起草底稿—上色—细节描边—配字”的程序完成,全面调动学生的创作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上述方式,学生也能从多个角度审视校园文化,积极参与到校园生活中,在更多的平台进行美术创作,进而促进审美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此外,在课外拓展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发掘校园生活美好的一面,如寻找“最美学生”,记录学生的一言一行,发现其他学生的心灵美、人格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化美育效果,推动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使学生能够主动感受美、发掘美、创造美,彰显美术学科的育人智慧。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广为流传。民间美术资源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引入美术教学中,不仅能够优化美术教学形式,而且也能从一定程度上丰富美术教学内容,便于学生从多个角度感受民族文化,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引领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以苏少版美术三年级下册“皮影戏”这一内容为例,本课的教学重在让学生了解皮影戏的造型,了解皮影戏中的人物形象,深入感受皮影戏这一民间艺术的绘画、雕刻、演唱与动作之美。皮影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皮影戏文化,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使学生深入感受民间美术之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播放图7 所示的图片,引导学生赏析皮影戏中的人物形象,并能区分皮影戏的不同造型特征,如平面化、艺术化、戏剧化、卡通化,赏析皮影戏的色彩特点与图案特征。在此基础上,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将皮影戏与民间传统艺术剪纸文化联系起来(如图8),深入鉴赏传统文化。
图7 皮影戏素材图
图8 皮影戏文化与剪纸文化对比
为了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皮影的制作,让学生以小组形式按步骤进行制作:第一,选皮、脱水;第二,画稿;第三,刻制;第四,上色;第五,连接装杆。制作完成后,鼓励学生以小组形式玩皮影,让皮影“动”起来。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创编皮影小故事,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的同时,增强其审美体验,使学生能够通过双手创造美。
综上,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核心素养的要求,也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以往的教学思维,将重心放到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上,引导学生感受美、发掘美、创造美,体会美术学习的快乐。然而,审美能力的培养不是在短时间内就能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积累,这就对小学美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时,教师可以从多个角度入手,如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受生活之美;引导学生鉴赏优秀作品,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鼓励学生自主创作美术作品,强化学生的审美体验;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拓展活动,促进学生审美能力发展;渗透民间美术资源,感受民族文化之美等,多措并举,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