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聚焦核心素养,提高学生识谱能力

时间:2024-05-09

广东省深圳市布心小学 林 玲

艺术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乐谱识读”是《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表现类”艺术实践的学习内容之一,也是小学生音乐学习中的必备技能之一,具体包含要求能掌握各种节奏符号、音乐的记号,掌握正确的识谱方法,在此基础上推动模唱、视唱的教学,掌握一定程度的听辨能力,能够更好地感知音乐和表现音乐,拥有音乐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

很多小学生很喜欢音乐,他们会在接触音乐的同时形成初步的印象,但是由于小学生的音乐基础较为薄弱,从而导致他们对音乐基本要素的辨识能力较差,只能从是否好听的角度对音乐作品进行判断,对音乐作品的节奏与曲调无法深入感知。另外,小学生在学唱的过程中也只能根据自己听到的内容进行演唱,至于唱得准不准、哪个地方出现失误还没有足够的认知。良好的识谱能力能够激发学生深入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对音乐内涵的理解,是学生进入音乐这座殿堂的敲门砖,也是今后在音乐发展道路上的奠基石。通过提供有益的音乐课程,教师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参与音乐欣赏、表演和创作等实践活动。因此,教师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基本音乐素养和知识,并教给他们正确的识谱技巧,丰富他们的经验和知识,让他们更深入地体验音乐的魅力。

一、读懂课标,明确乐谱识读要求

为了更好地在教学实践中落实识谱教学任务,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必须非常清楚《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对各学段“乐谱识读”的具体要求。识谱教学的总体要求为“认识节奏符号、音名、唱名、音符、休止符及常见的音乐记号”“识读或拍击节奏谱、模唱旋律、视唱乐谱”。

第一学段(一至二年级):学生们将学习一些基础的音乐概念,包括节奏符号、锣鼓经、基本唱名和常见的音乐记号。学生通过模仿来学习这些概念,在音乐中发现它们的作用。由于第一学段的学生年龄较小,因此他们的思维方式更多地依靠具体的形象来表达。

第二学段(三至五年级):通过歌曲的表现,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音名、歌手、音符以及常见的音乐标志,深刻领会常用的音乐术语,熟练掌握乐谱的阅读,同时也要求学生掌握一些人文知识,以及丰富的民族文化,以提升他们的音乐欣赏水平,拓宽他们的视野。随着学生的成长,他们的思考能力也会越来越强,可以更好地应对实际的情况,更好地感受音乐的魅力,更好地表现他们的情感,更好地表达他们的想法。

六年级学生需要掌握反复记号D.S.。随着学生基础的不断巩固,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也在不断提升,教师要不断增加创编、伴奏、舞蹈等要求,使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也得到极大的提升,这也使得课堂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二、先训练听觉,再认识符号

在音乐学习(包括学习各种乐器)时,通常会从使用符号开始,如通过演奏音符来帮助学生理解音名和歌曲名称,并尝试让他们感受符号所带来的声音效果。这种方法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各种乐器的演奏技巧。通过直接使用符号来教授音乐,学生需要应对拍子、节奏、音准、音位、音符排列等复杂的音乐技能,但这种方式并不符合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过分依赖于理解的音乐教学,可能会使读谱教学陷入困境。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在生活中,很多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人可以把一些歌曲模仿得不差毫厘、演唱得惟妙惟肖,他们是怎么学会的呢?很显然,他们是跟着电视或歌曲的录音反复听会的。由此可见,听觉感知是学习音乐的先决条件。

识谱教学也应遵循“以听为中心”的原则。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反复倾听歌曲,在学生学会歌曲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学习乐谱的教学策略。小学音乐教材中的许多歌曲旋律简单,曲调优美,学生听完几遍往往就能模仿跟唱,达到了“似曾相识”却还不十分“熟悉掌握”的状态。对此,心理学家称为“引起进一步探索的最佳状态”,这便是进行读谱教学活动最为理想的时机。先词后谱、整体感受(听赏)的教学策略,能降低歌曲学习的难度,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时会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大自然的声音,如鸟儿的歌唱、昆虫的歌唱、微风的呼唤、细小的水滴大声、湍急的水流、汽车的喇叭声,帮助学生发掘出二分音符、附点节奏等。这样,他就会更加熟悉音乐的旋律、节拍、和声、速度等表现要素,以此锻炼和培养学生敏锐的感受力,为读谱积累直观的感受经验和感性基础。

三、先体验音乐,再认识符号

聆听音乐可以为人类提供快乐的感受。当孩童被激励时,他们可以跳起欢快的舞步;而成年人则可以随之激昂地、和谐地哼唱,以此展示出他们的快乐。因此,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活动为起点,通过肢体语言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和理解音乐的精髓。通过观察和听觉,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乐曲的复杂性,包括它的旋律、音高、音阶、力量、速度、结构和情绪。这些概念在学生的日常交流中得到了更好的表达。

但事实却是,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经常忽略体验环节,而是直接进入认知阶段。如教师在黑板上写上一个“×—”后,告诉学生“这是二分音符,唱2 拍”,然后带领学生读节奏“ta-a”;再写出四分音符“×”,告诉学生“这个音符是四分音符,每个唱1 拍”,然后带领学生读节奏“tatatata”。两个节奏型不用几分钟就学完了。教师讲完了,学生也许记住了,但学生并不理解二分音符为什么要唱2 拍,四分音符为什么唱1 拍。二分音符和四分音符都是抽象的,它们的名字只是人为地赋予的。即使他们掌握了所有的音乐符号,也不意味着他们拥有相应的音乐技巧。音乐是一种通过声音和表演来展现的艺术。

通过观察和聆听,我们可以发现,节奏是一种艺术形式,是它赋予作品独特的魅力。在指导学生读谱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让他们从实际的经验中获得更多的节奏美感,而非局限于记忆和推导。

节奏是源于生活的。教师可以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节奏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节奏、模仿节奏、表现音乐。例如,课堂上教师可以选一首耳熟能详的儿歌,让学生用不同的节奏,如四二拍、四四拍、四三拍进行朗读,感受不同节奏带来的不同体验,在感性体验基础上掌握单纯音符、附点音符、休止符的准确时值和相互之间的关系;也可以利用一些小乐器或人体动作,如拍手、拍腿、跺脚、走路、跑步、跳跃等游戏,去感受音乐的节奏、节拍,解决教学中的识谱难点;还可以让学生口念“葡萄葡萄、苹—果—、西红柿”来区分和念准八分音符、二分音符、三连音。实践证明,采用动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体验先于符号,顺应了儿童好动的天性,使学生有兴趣主动去感知、发现、创造节奏,理解音乐的精髓。这对提高学生识谱能力,激发学习兴趣都是特别有效的。

四、运用乐器学习,提高识谱的能力

学习乐器演奏时,学生需要学会识谱,因为每一种乐谱都包含了丰富的乐理知识。学生只要学会认识乐谱的方法,就能掌握相应的音乐基础知识,此外,学习演奏任何一种乐器,都需要通过长期的练习来提高自己的技巧。为了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学生还需要学会如何用听觉来判断演奏中的音高、速度、力度和情绪。当教师解决了这些问题,学生的音乐修养就会自然而然地提升。

例如,学生学习口风琴不仅仅是吹奏几首简单的歌曲,还可以作为识谱的辅助工具帮助记忆旋律,提高识谱的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熟悉音符唱名和节奏的基础上,用口风琴吹奏旋律。由于学生的键盘基础不是很好,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先用C 调去吹奏旋律以此降低难度,学生有了一定的积累后,就可以尝试去吹奏其他的旋律,学生在吹奏实践中培养了对音乐旋律的记忆能力,演唱、演奏能力同步得到了提高,起到了互相促进的作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