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鲈乡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流虹校区 金 桔
指令是一种命令语言,即一方向另一方发出命令或提出要求,另一方按照要求进行相应行为。指令意识是指大脑收到指令信息后,意识支配行为的一种意识行为表现。指令意识有两个行为主体,一个是发出指令的主体,另一个是接收指令的主体。指令意识也分为有指令意识和无指令意识。
有指令意识是指对外界媒介发出的指令信息,能及时接受并积极做出相应的反馈。
无指令意识是指对外界媒介发出的指令信息,无法接收、无法感应并无法做出相应的反馈,且自身处在没有意识和没有察觉的心理活动状态中。
遗传是指亲代表达相应性状的基因通过无性繁殖或有性繁殖传递给后代,从而使后代获得其父母遗传信息的现象。遗传学研究表明,遗传是引起这类无指令意识行为的主要原因。如果父母有无指令意识的行为,那就有70%左右的概率会遗传给下一代。
环境因素即在胎儿期母体所给予胚胎发育的优良环境,包括合理均衡的营养、稳定的情绪等,这些都是优良环境的基础,决定着孩子的发育潜力。如果胎儿在母体内或出生时出现窒息、缺氧等状况,都有可能造成胎儿脑组织器质性损伤,直接导致胎儿后天的认知、运动及整体心理活动的持续性障碍,影响其后天的生长发育。
社会因素影响着孩子成长教育的精神环境,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水平决定着孩子受教育的物质条件,社会政治形态和意志影响着孩子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在社会变化期间,孩子也在对社会因素进行认知、过滤、选择、加工,故而不同的社会因素造就不同性格的孩子。
和谐的家庭氛围能让孩子置身于愉悦的环境中,建立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感受到被爱、被支持、被尊重,并学会爱他人和尊重他人。相反在充满矛盾冲突、关系不和睦的家庭环境中,孩子会产生不良的情绪和行为,容易形成心理负担,增加心理阴影,表现为喜怒无常、胆小怕事、不能自制、自卑、不爱交际等心理障碍和行为障碍。
后天成长的环境不一样,性情和言行就会有明显的差异。由此可见,社会和家庭环境对孩子的认知、性格、言行等养成的影响是巨大的。
低年级体育教学多为情境化教学,良性的动态体育课堂经过学生主体思维的发散、运动激情的碰撞、合作者的同频共振,所生成的课堂是别样精彩的,但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片段1]
一年级的张同学平时很好动,体育课堂上经常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神游”的现象,教师要多次采用近身手势或语言提醒,张同学才能回神重新听课。有时也会鹦鹉学舌、自说自话,引起同学哄堂大笑,但张同学却两眼茫然地看向同学们,不知所以。
[片段2]
一年级的孙同学,她在课堂中自制力较差,无意识行为随时会占据主导地位,常会以动态方式吸引教师的关注,频繁做出违规行为。例如教师讲解示范时,她眼睛看着老师,脚却去踩边上的同学,边上同学回踩了,孙同学就会兴奋地与同学进行互动,甚至孙同学还利用前排同学的遮挡,蹲下玩树叶、塑胶颗粒、鞋带等。
[片段3]
二年级的曹同学从不主动与同学做游戏,一直是教师安排或同学邀请,他才去参加,但往往是游戏开始没多久,就会有同学来报告:“老师,曹同学把××推倒了,又跟××打架了。”问其原因,曹同学不吭声,满脸愤怒,僵持在场地上不动,也不听劝。为此,班级同学都不愿跟他做朋友,对他敬而远之。
解决任何问题的首要任务是辨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只有通过细致的诊断,从根源上发现病因,才能对症下药解决问题。在低年级体育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指令意识,体育教师必须耐心、仔细地观察学生在课堂中无指令意识的行为表现。
片段1中,张同学在体育课中约有30分钟处于游离状态,无法主动感知周边的人和事,鹦鹉学舌也是他在无指令意识时接受外界信息时的反应,这类信息是片段性的、不完整的;片段2中,孙同学呈现的状态大部分是不接收课堂中教师发出的各项指令,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行为表现都源自她大脑自主发出的指令;片段3中,曹同学能主动接收教师的指令信息,但受个人情绪和喜好的影响,未能将接收的信息持续转化为行动。
体育教师在课堂中可以通过学生单向互动、双向互动或多向互动的表现来获取更多的信息,从而分析出无指令意识的学生的状态。张同学无意识地鹦鹉学舌、自言自语,可以确定他能接收到点滴信息,只是维持指令意识的时间很短暂;孙同学没有发出声音却主动干扰其他同学,她是典型的以自我意识屏蔽教师的指令意识;曹同学整个练习过程都有指令意识,只是被突发情况引得情绪失控,从而打断了指令意识。
体育教师也可通过“问”,向无指令意识的学生、其他学生、任课教师及家长了解情况,进而更全面地了解学生,从而做出判断,“切”出脉络,找出问题的根源,进行针对性的“治疗”。体育教师通过“问”多方收集到三位同学的信息:张同学的父亲小时候也好动,也有自言自语的习惯,长大后喜欢上运动,才逐渐改善。这是幼年时的好动转化为成年的运动,是形式的转变,本质上不变。由此可见张同学的无指令意识主要是因为遗传因素;因环境因素导致早产的孙同学,出生后身体较弱,经常进医院治疗,家长宠爱她,会无条件满足她的各类要求;曹同学在一年级刚入学时的表现同其他学生无差别,自从父母离异后,他的行为逐渐发生变化,情绪波动大,这是社会、家庭因素造成的典型案例。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也没有一模一样的孩子,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都是独特的存在。片段1中的张同学,因遗传因素,无意识、注意力涣散等行为时有发生。他在课堂中长时间的无意识行为是缺少根本自我,不能够感知意识的存在,即客观存在不能够在意识之上形成映像,他的意识无法作用于自身机体,进而不能按指令要求进行相应行为。张同学无法完成这样的行为过程,体育教师可安排上课专注,自制力、运动能力都较为出色的同学与张同学结对,经常性地提醒、约束,帮助张同学完成课堂上的各种练习。如排队时,张同学随意离开队伍,结对同学就手拉手把他拉回队伍,并告诉他“不能随便离开队伍”;张同学自言自语时,结对同学用手势提醒他保持安静等,教师在张同学完成练习后,及时进行表扬、肯定,无形中传达“你完成结对同学的指令要求就是对的”的信息。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后,张同学的指令意识得到明显增强。
客观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很大的。经过分析,片段2中的孙同学属于先天环境因素引发后天的家庭教育不当,形成自我意识下的多种违反体育课堂常规的行为。她在家长长期的溺爱下,养成以自我意识为中心、根据自我的喜好向自身机体下达行为指令的习惯。在体育课堂中,要改变这种行为较为方便的方法就是建设好个体周围的人文环境,发挥同伴的榜样引导和行为刺激的作用,弱化个体的自我意识,增强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有意注意,同时强化意识指导其行为。体育教师有目的地在孙同学的前、后、左、右各安排一位自制力强且安静的学生,当教师发出行为指令后,周围的同伴都在认真练习,孙同学经过多次试探都没找到可以配合她完成属于她个人自我意识行为的人,她会无聊、失落、不开心。在她极度失望时周边任何一位同伴如引导其进行指令行为练习,这对于迫切想找玩伴的孙同学来说犹如雪中送炭,如此,她就会主动跟着同伴进行练习。长期在这种榜样潜移默化地引领下,孙同学的有意注意和自制力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强化。
情感作为意识的四大特征之一,在培养指令意识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具体常见于人的喜、怒、哀、乐等情感表现。片段3中的曹同学长期生活在相处氛围不和谐的家庭中,他所感知的家庭世界是矛盾的、彼此不信任的,这让他内心缺失了安全感和信任感,令他错误地理解为人和人之间的交流是简单而暴力的。尤为重要的是,其母亲教育期待值过高,而对他的不满和失望深深伤害了他,让他感觉自己是被抛弃的、不被接受的,于是他变得自卑、缺乏信心。体育教师根据他的情况,引导部分同学组建爱心团队,在体育课堂中主动关心、帮助曹同学,带领他一起完成教师布置的各项指令任务,让他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团队的温暖。曹同学长期感受着爱心团队给予的爱与关心,慢慢地变得爱说话,遇事更有耐心,同时也会关心他人,特别是在体育课堂中完成指令的行动力更强了。
体育教师作为指令的发出主体,关注的是指令达成的有效性,这直接决定着课堂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度。预设指令是达成指令有效性的前提,需要具备以下条件:
发出指令者与接收指令者之间和谐、融洽的情感关系,直接影响接收者对指令的注意度和对信息的接受度,关系着对指令的执行力。学生喜欢你,就会愿意听你的课,完成课堂学习任务。
指令的设置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使学生在完成指令后得到进步,感受到完成指令带来的成就感,为其乐于接收下一次的指令奠定基础,形成良性循环。
体育教师在发出指令前需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学生能听清楚、能听明白、能理解的指令。相反,如果学生感到慌乱、无助和害怕,不但无法完成指令,甚至会渐渐对体育课失去兴趣。
体育教师所设置的指令,需考虑学生的综合运动水平及个体差异。指令难度过高,学生多次尝试都未成功就会产生挫败感;反之,又会失去挑战性,学生会因为指令太简单而感觉乏味。
作为指令接收者的学生有着自己的心理期待,其期待可以是“下一次老师请我示范”,也可以是“我表现好了老师会表扬我”,更可以是“这一次我要跑第一”,等等。诸如此类的心理期待都会在言语、表情和行为上表现出来,教师要善于观察,及时发出指令,满足学生的心理期待,使其产生行为动力,激发其完成指令的欲望。
总之,在低年级体育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指令意识能使学生的专注力、自制力、情绪调控力等得到改善。体育教师应立足课堂,从细微处着手,全方面观察、了解学生,运用正确、有效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指令意识。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