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江苏省淮安市天津路小学教育集团枚乘路小学 钱兆慧
学生的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进阶的过程,学生的学力发展具有阶段性和连续性特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该充分尊重学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同时,通过创造性教学实践,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和进阶。所谓学力进阶课堂,就是瞄准学生数学学习目标的进阶点,创设进阶性学习任务,驱动他们真探究、真学习,最终实现学习力的不断发展和提升。
学习就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过程,而问题是学习的关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要强化情境设计和问题提出,要在真实情境中提出能引起学生思考的数学问题,也可以引导学生提出合理的问题。小学数学“递进式问题”是指向学科本质,涵盖教学重点,以知识为基础,以学生学情为起始,由若干问题组成的问题群,激发学生提问、思考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以递进式问题组织数学教学,引导学生始终带着问题进行积极自主的思考,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有助于学生不断分析、理解数学问题,从而自我建构知识,促进思维由低阶向高阶发展。
如何提炼一节课的递进式问题呢?第一,要从教材上的基本问题出发,整合相关知识,变原本的“知识主线”为“问题主线”,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究。第二,要关注学生的迷思概念,以学生的疑惑为切入点,并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教师再对问题进行整合、梳理,确定一节课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链。当然,教师也要考虑学生的基本水平,要针对不同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设计有梯度的任务,开展分层教学。
例如,“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的教学,就可以围绕这样几个不同层次的数学问题展开教学:(1)有没有分母和分子都不同,但是大小相等的分数?(2)为什么这些分数的分母和分子都不同,但是大小却相等呢?(3)分数的基本性质有什么作用呢?通过问题驱动,学生不仅要寻找这样一些分数,还要想办法解释这些分数为什么相等的问题,这样具有层级性的问题,既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还可以将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深入。同时,这些问题都直面知识本质,并且是有一定挑战性和思维含量的大问题,能够促进学生经历分数基本性质的建构过程,从现象到本质,在知识迁移、多元表征和意义理解中把握分数基本性质的实质,从而实现学力的真正进阶。
任务是指要做的工作、事务,具有鲜明的驱动性和动作性,是对学习内容的有效组织和安排。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任务是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载体,能有力支撑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们在课堂上架构进阶性任务就是要注重情境、任务和活动的整合,形成有梯度的任务群,在开放度、灵活性、难易度上面逐步升阶,以达到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和理解知识、提升能力、提升学习品质的目的。
实施进阶性任务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数学知识的逻辑结构和学生的认知基础充分打开学生的学习空间,建构起基于问题解决的项目式学习。进阶性任务强调找准知识的逻辑起点和联结点,运用关联思维促成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迁移运用。在设计进阶性任务时,要求教师能够把握教材的整体结构,理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能用大概念将不同的学习任务勾连起来,聚焦核心目标,开展整体学习。当然,要想学生能够高质量地完成进阶性任务,教师必须提供支撑学生结构化探究的学习材料,这有利于学生操作、研究、总结和表达。
例如,“认识面积”一课的教学,教师可以根据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这样两个进阶性任务:任务一,感受并认识面和面积;任务二,比较面积的大小。任务一着重让学生通过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等方法,寻找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表面,教师进而通过学生回答的不同答案引导学生发现物体表面是丰富多彩的,有平面有曲面,有规则的面也有不规则的面,等等。通过这样的任务驱动,学生会逐步在头脑中建立面的表象,并通过切身感受,切实理解面是有大有小的,面的大小就叫作面积。任务二侧重操作和比较,学生根据教师事先提供的四张形状各异的长方形彩纸,分别比较它们的面积大小。他们先后通过观察法、重叠法,很快就比较出1号和2号彩纸的面积相对较小,而3号和4号彩纸由于形状差别很大,无法直接通过观察法、重叠法等基本方法比较出面积的大小,这样就“逼”着学生寻求新的方法。于是,确定度量标准(用小正方形作为测量单位)的需求就水到渠成地呼之欲出了。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始终没有直接把方法教给学生,而是通过任务来驱动学生主动思考、联想和创造,不断实现思维和能力的进阶。
数学活动是从数学问题出发,学生通过动脑思考、动手实践以及个性化表达,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数学活动的开展还需要具有层次性,所谓层次性活动,就是要根据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进程不断推进,创设有梯度、有进阶的数学活动。因为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数学活动的过程,也是数学概念意义建构的过程。在数学学习中,学生从自身已有认知出发,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实现知识建构、能力提升和活动经验积累的目标。
学力进阶课堂上的活动创设有别于一般教学,要求教师在创设活动时,要以问题为引领、以任务来驱动,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数学操作环境和问题情境。数学课堂上的问题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螺旋上升、循环往复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不断产生新问题、面对新挑战。所以,数学活动的开展要具有层次性,各个活动之间要层次清晰、脉络分明、循序渐进,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探究知识、理解知识,最后实现素养的提升。
例如,教学“钉子板上多边形”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自主探究钉子板上多边形面积和多边形的边上钉子数量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组织这样两个具有层次性的活动:活动一,当钉子板上的每个平面图形内部只有一根钉子时,这些图形的面积与图形边上的钉子数有什么关系?活动二,在钉子板上围出不同的平面图形,要求图形内部分别有2根、3根、4根……钉子时,再看看这些图形面积和图形边上的钉子数又有什么关系。活动一相对容易,因为每个图形内部只有一根钉子,规律相对固定,学生通过操作、探究、讨论,发现所有平面图形边上的钉子数都是它面积的2倍。而活动二显然更加开放,问题也更有难度。不过在活动一的基础上,学生通过观察、推演、合作交流,应该会很快发现图形内部钉子数也会影响图形边上钉子数和面积之间的关系,再把这些规律进行对比、归纳、总结,问题自然迎刃而解。经过这样有层次的数学活动,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他们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一步步发现规律,积累活动经验,从而实现思维的进阶,以及实现用习得的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进阶。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作用,坚持以评促学,以评促教”。学力进阶课堂的评价内在要求评价体系必须关注学生学习行为下学习力的增长情况,这就要求评价要关注“四性”:一是过程性。相对于结果性评价而言,学力进阶课堂更加要求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开展过程性评价,通过专门的学力进阶课堂评价量表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观察和诊断,主要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质量、完成任务的情况、同伴交流的水平、迁移运用的能力等几个方面进行判断,肯定优点,指出不足,促使学生对学习过程及时进行反思和调整。二是增值性。学力进阶课堂上的评价主要聚焦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学习质量,把每个个体学习状态与之前进行对比,找到学习的进阶点。同时,教师在进行评价时,更加关注学生增值成长和表现,主要是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考力、探究力、质疑力、反思力等关键能力的进阶程度。三是综合性。学力进阶课堂关注的不仅仅是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更加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力,也就是“学会学习”的综合素养,包括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毅力、学习动力、学习能力和学习创新力等。所以学力进阶课堂的评价是对学生综合学习力的全方位评价。四是科学性。学力进阶课堂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突出核心素养发展的要求,参考教育评价的最新理论,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
学力进阶课堂真正关注到学生的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和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在价值取向上坚持以生为本、为学而教,融知识构建、思维对话、能力达成与精神锻造为一体,让课堂焕发生命力和生长力,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最终实现课堂教学减负提质。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