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童谣阅读空间:从“输入”到“输出”

时间:2024-05-09

江苏省南京工业大学实验小学 蔡 静

【案例背景】

曾读过一篇关于“精神长相”的文章,有一句话令笔者印象深刻:“精神长相是一种看不到的能力,这个能力决定了一个人的精神力量。”2020年9月,笔者调入建立不到两年的“童创谷”工作。走进童创谷,扑面而来的是一股精神气,这股精神气来自一个只有十多人的教师团队和低年级的学生群体。尤其是从学生身上,除了能感受到儿童纯真、富有活力的天性之外,还能明显感受到学生掩饰不住的快乐,时时充满着对教师和对学校生活的喜爱。探其原因,源于学校营造的阅读文化空间。

学校的阅读文化从童谣起步,整个校园就是一个童谣的乐园。“读读童谣和儿歌”也是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的主题,原来,学校正是基于教材,引领着儿童一起开发了童谣学习空间,在畅读童谣中汲取民族文化。这一做法给了笔者很大的启示。接手一年级新班时,笔者也从“畅读童谣”开始了班级的阅读空间建设。

【案例描述】

一、输入有路径

1.课堂读童谣

《畅读童谣》是学校已经汇编的校本阅读材料,按照艺术形式汇编了9类童谣:摇篮曲、数数歌、游戏歌、问答歌、字头歌、谜语歌、绕口令、颠倒歌、连锁调。每一类童谣精选了9首有代表性的作品,同时还收录了低年级语文教材中的童谣和深受学生喜欢的南京老童谣。每天早上,笔者带着一年级学生一首一首地读。当笔者依次伸出手指头,他们会随口接上:“一二三,爬上山。四五六,翻筋斗。七八九,拍皮球……”低年级没有书面家庭作业,读童谣就是学生每天回家的作业。

低年级教材中有大量童谣,《姓氏歌》《谁会飞》《孙悟空打妖怪》《妞妞赶牛》《比尾巴》《剪窗花》《春节童谣》等。教学时,笔者引领学生充分感受童谣的趣味,循序渐进地让学生发现童谣的写法特点。你问我答、用熟悉的旋律编唱、创意改编……童谣成为学生快乐的源泉。

阅读课上,学生给童谣故事插上想象的翅膀。“秋天到,叶儿黄,风婆婆送翅膀。送小猪,飞上天,八戒没我本领强。送小猫,喵喵叫,当个飞虎大队长。送小兔,飞啊飞,去找嫦娥和吴刚……”绘本《秋天的翅膀》在童谣诵读中呈现,一幅幅精彩的秋天画卷也在学生的心里绽放。《春节童谣》文字简简单单,笔者带领学生阅读,感受其中丰富多彩的习俗故事……

2.微课讲童谣

童谣课程作为学校开发和实施的课程之一,我们已经做了大量研究工作。“真有趣”“很好玩”是学生的共同感受。为此,笔者也对童谣微课产生了兴趣。围绕“畅读童谣·留住童年”,笔者和两位教师共同开发了“好玩的童谣”“童谣读法多”“我会编童谣”等多节微课。

“好玩的童谣”课带领学生初步感受童谣的乐趣,了解童谣的基本特点,激发学生读童谣的兴趣;“童谣读法多”带领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读童谣,感受童谣明快的节奏,体验阅读的快乐;“我会编童谣”引导学生积累富有韵律的语言,尝试自己创作童谣,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不同的微课从不同角度引领学生体会童谣里的快乐。除了在课堂上讲解,笔者还通过学校微信公众号推送微课,联通了课堂内外、线上线下,学生随时可以观看并学习。

3.课间玩童谣

课间,学生在游戏中可以得到充分放松,获得快乐,增进同伴之间的情感,有利于下一节课的愉悦学习。课间游戏时,我们常常一边玩一边念童谣。

“从北京往东南,经过天津到济南。到上海坐轮船,漂漂荡荡到大连。坐火车到沈阳,坐上飞机去游玩。中国地方实在大,十年八年走不完。”读了这首《滚铁环》,有学生把家里的中国地图带到学校来,课间一边说着童谣,一边告诉小伙伴童谣中的地名在哪里,自己还去过哪里,看到过什么。其他学生也七嘴八舌地说起自己去过的地方,什么时候和谁一起去的,乘坐什么交通工具,等等。

《跳牛皮筋歌》《拍手歌》《石头剪刀布》《丢手绢》《大拇哥》《拉大锯》《跳长绳》《城门城门几丈高》……都是学生课间配合游戏常常诵读的童谣。

4.节日演童谣

学校自建校以来,每年的“腊八童谣节”都是学生特别期盼的节日。学生会以鲜艳的中国红为主色盛装出行,除了参加品味腊八的游戏活动,最隆重的还是“庆腊八·读童谣”。“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手提大红灯笼的学生,稚气的声音让腊月纳暖、纳祥、纳和。以童谣为内容的汇报演出一年比一年精彩。《冬》《四季歌》《对答歌》《剪窗花》……学生以不同形式演绎喜欢的童谣,悦享欢乐的童年。

5.亲子享童谣

“和大人一起读”是统编版低年级语文教材的重要栏目,是以亲子阅读为主的课外阅读。为了正确有效地落实这一任务,笔者利用班级群、电话等方式,交流适合的亲子阅读方式。“摇篮曲”“谜语歌”“绕口令”“颠倒歌”“问答歌”等都是亲子阅读时,家长孩子都喜欢的内容。很多家长表示,因为学校的引导,他们似乎在和孩子一起读童谣的过程中回到了美好的童年。

二、输出有成效

学生读了许多童谣之后,也可以有梯度地尝试“输出”。

1.同一主题的创编

2020年秋季学期,学校开展“文明就餐我能行”教育活动。刚入学不到两个月的小于同学编了一首童谣:“我是小小于,天天吃大米。一粒不浪费,把碗舔干净。”笔者读给其他学生听,他们哈哈大笑,都说太有趣了。笔者告诉他们,凡是自己想说的话都可以模仿读过的童谣来表达。很快,学生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

疫情期间,有学生写道:新冠病毒不可怕,待在家里少出门。复习功课读读书,再陪妈妈做家务。自我保护做做好,不给别人添麻烦。立冬日有学生写道:“冬天到,寒风凉,出门要把小手藏。穿棉袄,落叶黄,做好保暖身体棒。妹妹笑,弟弟闹,立冬饺子别迟到。”春分玩立蛋时,有学生写道:“鸡蛋鸡蛋你要乖,不然我就吃掉你。一次两次三四次,立住了,蛋破了。”……就这样,学生养成了遇到事情都想用童谣表达的习惯。

2.源于教材的改编

统编版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都是学生特别喜欢的,在畅读童谣之后,再学习课文,学生就想用童谣的方式去改编。

读了《小松鼠找花生》,小颐同学将其改编为:“大树边,花生花。/一朵,两朵,三四朵。/阳光下,小松鼠,等呀,等呀,等花生。/两天,三四天,花生花成落花生!”读了《小白兔和小灰兔》,小悦同学将其改编为:“老山羊,收白菜,灰兔、白兔来帮忙。/小灰兔,懒洋洋,拿了白菜不干活。/小白兔,有计划,要了菜籽忙起来。/翻地、浇水又施肥,吃饱喝足还能送。/要学小白兔,智慧勤劳,动起来。”读了《小蜗牛》,佳琪同学将其改编为:“ 小蜗牛,勇气大,背着壳儿离开家。/看到小树发了芽,看到树叶碧绿绿。/小蜗牛,勇气大,一步一步往前爬。/看到树叶变黄了,看到树叶全掉下。/小蜗牛,勇气大,一年四季没停下。/只要心里有梦想,总有一天会开花。”……

3.源自生活的创作

笔者鼓励学生把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用童谣的方式记录下来并及时发在班级群里。笔者会在第二天的语文课堂上带着学生们一起读他们创编的童谣,再集体讲评、修改,并给创作者加分奖励。虽然没有要求学生一定要有创作,但是我们的班级群里每天都有学生的“作品”。就这样,创编童谣已经成为部分学生的习惯。

【案例反思】

一、再多一点“为了什么”的思考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修订原则之一是坚持创新导向,“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增强课程适应性”。学校打造童谣阅读空间,正是在学校环境、班级文化、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中营造“童谣场”,提升儿童的阅读素养。作为学科教师,在童谣阅读空间的开发中,童谣主题的读写转化也应坚持创新导向。

童谣是儿童认知世界并进一步学习走向深度阅读的桥梁,教师应逐步让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积累、梳理和整合进行语言运用。童谣主题读写结合的尝试也正是基于语言运用的思考。“积极观察、感知生活,发展联想和想象,激发创作潜能,丰富语言经验,培养语言直觉,提高语言表现力和创造力,提高形象思维能力”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总目标的描述之一,源自生活的童谣创作也是指向这一目标。

二、再多一些“能为什么”的行动

第一学段(一至二年级)语文“阅读与鉴赏”的学段要求指出,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童谣的“输入”要紧紧围绕这个学段要求去开展。二年级还没有进入写作阶段,此时的写话训练,童谣创作的“输出”也要按照“表达与交流”的要求去实施——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作为学科教师,要且思且行,引领学生获得有始有终的行动力。

三、再多一份“不为什么”的坚持

一个人有自己的精神长相,一个班级也有自己的精神长相。这份“长相”一部分是教师给的。童谣,可畅读可吟诵,是最适合作为启蒙的独特语言。无论是读的“输入”,还是说和写的“输出”,都是学生在愉悦的心理状态下获得的最积极和最有效的行为驱动力。坚持去做,从“为什么”开始,看清未来的路,坚定要走的路。即使“不为什么”,也能生长出日新日进的“精神长相”,也能让学生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中获得提升。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