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推进数学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融合的策略

时间:2024-05-09

江苏省南京市察哈尔路小学 吕 涛

2012年,笔者走上教师岗位,成为一名数学教师,开始和学生一起探索数学的奥秘,探究数学的内涵;2015年,又成为一名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引领学生在一个个源于生活的实际问题、一次次感同身受的研究体验、一场场精心设计的成果汇报中,感受学习的乐趣。身兼双职,笔者真实地感受到数学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之间的共通之处。近年来,数学课程改革中增加了“综合实践”的内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纲要》也强调要关注课程间的联系。

从以下两张表(如表1、表2)中,我们可以看到数学和综合实践活动有很多有关联的地方,更能感受到推进数学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融合的重要性。本文以“利用影长测大树的高度”一课为例,谈一谈推进数学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融合的策略。

表1 六年级数学教材中的综合实践融合点

表2 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教材中的数学融合点

一、理解课程性质,形成融合理念

(一)知识性的“数学”,更关注核心素养

课标中强调了学生基本数学思想和活动经验的培养,尤其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使大众关注知识性的数学,也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随意翻开数学教材,我们就可以看到编者精心设计的数学小实验、数学小操作等,这些都是希望学生在关注数学知识的同时,更关注其产生和应用过程。

“利用影长测大树的高度”一课就是希望学生利用“比例”的知识,通过测量小竹竿的高度和影子的长度来计算大树的高度和楼高等。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猜想—实验操作—合作验证—得出结论—应用实践”的完整过程,在活动中主动地利用数学知识解释相关现象。

学生经历了研究过程,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数据分析、交流表达等数学核心素养也得到了提高。数学教材对“四基”的进一步丰富,要求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方法形成和经验积累,也更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这和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是不谋而合的。

(二)活动性的“综实”,更强调关键能力

在教学实践和研究中,笔者深刻感受到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综合性课程。它的外在形式以活动为主,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在思考中提出子课题,在合作中展开研究,在汇报中展现成果等。学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培养了表达交流、动手操作、规划设计、创新等关键能力。

“利用影长测大树的高度”一课,其实是一个很好的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主题。学生利用数学课学到的知识提出猜想以后,就可以开始合作研究,比如准备器材、选择实验的时间场地、实验中的分工、成果的汇报等。学生在一系列的研究中,既得出了想要的答案,也充分进行了表达沟通、合作交流、设计规划等,提高了自己的关键能力。

从这节课,我们很容易看出,知识性和活动性相融合,不仅没有矛盾,还会让知识和能力同生共长,学生在数学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的同时,提高了自己的各项关键能力,也提高了学习的兴趣。由此,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将数学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有效融合,对学生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经历研究过程,推进融合实践

(一)以生活为媒介,融合于课程之源

数学教学中,我们也努力做到以真实的生活情境形象直观地展示画面,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但是,被动的情境和设定好的问题,使学生慢慢失去了原本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变成了单纯地为了学习而学习。因此,在进行课程融合时,教师可以考虑将综合实践活动式的情境引入数学,让学生在一次次尝试中学会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比如,在“利用影长测大树的高度”一课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根据本单元“比的知识”来思考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也许,学生提的问题有的可能有点幼稚,有的可能超出理解范围,但是,这些都是他们真实的想法。经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之间的交流,笔者相信他们一定可以得到最值得研究的子课题。这样,数学才不会凌驾于生活之上。

以生活为媒介,融合于课程之源,就是希望将综合实践活动对生活问题的筛选归纳和数学对于实际问题的指向性相融合,帮助学生更好、更明确地提出合适的问题。

(二)以实践为途径,融合于课程之间

不管是数学课程标准还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新纲要,它们都强调要让学生经历活动过程,积累活动经验,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实践都是两门课程重点强调的研究形式,因此,在进行课程融合时,教师要充分发掘“实践”的共通性,让研究效果成倍增长。

以“利用影子测大树的高度”一课为例,教师要努力让综合实践活动和数学的研究过程相结合,达到更好的研究效果。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设计研究计划,对研究准备、研究过程、研究分工、研究总结等进行规划,再进行实际研究。在研究中,教师既要用到数学专业的知识,又要用到综合实践丰富的研究方法,让学生自主参与活动为主的学习活动,感受到“有问题,有需求”;让学生根据问题,产生探究的兴趣,并主动地参与研究活动,努力做到“有活动,有合作”;充分利用学生的不同结果,通过对比联系,让学生感受这些方法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有对比,有发现”。

以实践为途径,融合于课程之间,就是希望将数学对于现象的解释和综合实践活动对于数学知识的精彩演绎相结合,帮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丰富自己的研究经验,提高关键能力。

(三)以创新为目标,融合于课程之外

课标重点强调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和综合实践活动中对“创新”这一关键能力的关注是不谋而合的。这说明两门课程都以创新为课程目标。因此,在进行课程融合时,教师要将目光放得更长远,跳离课例之外,让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主动融合,展现自己的创造力和研究力。

在“利用影长测大树的高度”的研究中,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并更加主动地将这些有创意的想法付诸行动,这比教师的再三说教效果更好。比如,在教学综合实践活动“光盘行动”一课时,学生们在设计了研究计划表,并在开展实践研究后,得到了很多数据,在分析数据时也想到了很多数学的统计知识,这就是一种融合。

以创新为目标,融合于课程之外,就是希望学生将数学的严谨、实用和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性、不确定性相融合,引导学生在一生的学习和生活中都能发挥自己的创新精神,致力培养他们一生的能力。

三、立足学生发展,注重融合反思

课标中坚持强调“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这一课程理念,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过程体验,并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综合实践活动新课程纲要》中更是花了很大篇幅强调课程对于学生素养培养的要求和目标。这些都说明了,在进行课程融合时,教师要特别强调“立足学生发展,注重融合反思”。

(一)融于方法,符合课程特征

在“利用影长测大树的高度”这课中,进行两门课程融合时,笔者从课程起始、课程实践和课程展望方面都进行了尝试和努力,力求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其关键能力。但是,其中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比如,提出的问题怎样才能更有指向性;活动研究中,是更偏向专业指导还是不断试错;在成果汇报中,我们要过程性的展示还是知识点的迁移;等等。

由于课程的区别,在实际教学中虽然进行了融合,但是,它依然会有相对的倾向性,可能这就是不同课程之间的区别和魅力吧。在课程融合时,教师应该更多地关注学习方法的融合,将数学的数据统计与分析、计算方法、应用能力等和综合实践活动的筛选问题、表达交流、实践研究等相融合,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体验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

(二)融于能力,立足学生发展

融合数学和综合实践活动两门课程,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因此,在进行课程融合时,教师应该继续秉承“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的理念,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研究,不断进行融合反思,达到融合的最大效果。不管是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还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和实践,都要融于能力,立足学生发展。

课程融合,是将两门学科之间的优势进行互补,在找到和谐共生之法的基础上,达到教学效果的加倍提高。数学和综合实践活动,看似是知识性和活动性的矛盾,却在学生能力发展之路上相遇,并互相助力,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都有最大限度的提高。笔者希望教师们能正确理解两门学科的真正内涵,于适合之处进行融合,这样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