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江苏省淮安市浦东实验小学 王抒芳
学生思维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阅读教学根据不同学段的目标与内容,发展“阶梯思维”,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踏实每一个学段的每一级“楼梯”,那么学生的思维能力便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发展。
阶梯思维是由推动思维层次向更高级发展所需要的跨度思维构成的,思维阶梯越大,所需要的思维跨度越大。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的思维阶梯,要从两方面搭建,一是知识条理化,即知识的前后联系;二是思维层次化,即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
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包括语言文字应用的目标和人文熏陶的目标。每个学段设置不同阅读目标,一二年级是铺垫阶段,听读中猜测情节,能够多多少少做到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以激趣为主;三四年级关注阅读习惯培养,开始学习默读和略读,能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以欣赏为主;五六年级在要求阅读速度的同时,关注学生内心生长点,发展儿童良好的阅读心性,满足情感需求和精神需求,通过比较阅读,由一本到多本,为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铺路。
第一阶梯指向对词汇的理解与把握,关注儿童的感悟力、反应力,重点在于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第二阶梯是儿童从“学习如何阅读”转向“阅读中学习”的阶段,关注儿童的预见力、想象力、概括力,是儿童从图像阅读跨入纯文本阅读、跨出独立阅读第一步的重要时期。第三阶梯侧重阅读理解的技巧和能力,考查儿童的转换力、批判力、洞察力,让儿童通过大量的独立阅读,提升对文本的个性认知。
一篇课文内在的意旨、美感,是由语言来实现的,阅读时必须“披文入情”,让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在文本营造的语境里,获得语言的建构与作品审美韵味。
初读解惑——准确把握文本。初读课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理解词句,关于词句的理解,第一学段的任务主要是学习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第二学段则要求在第一学段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第三学段则是“推想”词语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再读入情——感悟文本言意。在初读课文和解决字词之后,要想解决学生的困惑,进行篇章的学习,必须抓住文章的“关键”,这个关键,有时是主要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有时是一个句子,如过渡句、中心句等,有时甚至就是一个词语。
三读悟“道”——习得文本表达。一篇文本的学习要直接指向表达应用。比如,在《不会叫的狗》的教学中,由于文本人物形象可爱,结局又是开放性的,教师完全可以指导学生改编成课本剧,在观看表演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再创作,不拘泥台词、不拘泥形式,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加入自己对人物和文本的理解,悟的层次揭示的就是思维的层次,悟的结果展示的就是思维的结果。
阅读教学的过程是从“学”到“思”的过程。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供足够的时间与空间,为学生搭建起从不会思考向会思考过渡的支架,让学生在课堂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感知语文的本质呢?
“师本”对话——深度理解教材。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一定要认真研读教材,探索素材间的逻辑关联及其所承载的教学功能,从而正确地把握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研读教材时,教师还要从学生的视角进行解读,以便精准把握学生阅读文本时的兴奋点,以有利于课堂上及时、有效地引导和调控。
“生本”对话——以儿童的方式理解。学生与课文之间的“对话”是课堂教学的基础, 只有学生自己经过细读、默读,先和课文形成“对话”,然后再和教师或同学“对话”,才有质量和意义。课堂教学中应当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默读、细读,这样,文字可以将思维细化和条理化,也是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好办法。
“生生”对话——碰撞思维火花。在阅读教学中,生生之间通过深入的对话,讨论切磋、思维碰撞可以迸发出灵感的火花。比如学完《古朗月行》一诗, 关于“月亮还像什么”,学生说出的答案很“常规”:小船、香蕉、镰刀、大饼……笔者让学生和同桌比赛想象,经过几分钟的活动,他们说出了很多形象的比喻:月牙像乌龟壳、耳朵、饺子、老水牛的角、妈妈笑起来时弯弯的嘴角,圆月像杯子口、柿子、打雪仗的雪球、汉堡包……思维被激活了,丰富多彩的答案也就立刻呈现了。
“师生”对话——把握思维层级水平。现在课堂中常见教师用浅问答引导学习,缺少思维的深度,学生难以形成独特的感悟。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提供“支架”,鼓励“想象”,通过一两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问题和学生对话,引发思考,才能让学生在体验、探究、感悟、发现中培养高阶思维能力。
阅读教学要在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从而启迪思维、形成能力,实现深度阅读。统编教材从中年级开始编排阅读策略单元,在阅读策略教学上做了落实:三年级是“预测”,四年级是“提问”,五年级是“阅读与速度”,六年级是“有目的的阅读”,呈现层层递进的规律,前面的阶梯没踩实,后面“攀登”就比较困难。
言语内化——表述进阶。阅读教学的任务是引导学生说出内心感知。复述课文是言语内化的一种途径。此外,针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或辩论,也是发散学生的思维、提升语言表达的良策。在这些过程中,学生把从文本中吸收的外部语言,经由思维活动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再在交际活动中转化为外部语言进行表达,实现了言语层次的“进阶”。
文体内化——习得进阶。从单篇学习走向一类文的掌握,以“类化”的方式促进语文素养的“内化”,是彰显单元教学价值的必经之路。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主要是围绕“预测”这一阅读策略展开的,安排了一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以及口语交际与习作练习,整个单元教学的重点落在了指导学生学习和运用“阅读策略”上。虽然都是预测,但三篇课文的侧重点却有所不同:《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借助导语、旁批、插图、表格等提供的信息,可以预知故事的后续发生,预测方法以旁批的形式在正文中呈现,引发学生思考;《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只呈现了故事的一半,还有一半没有呈现,这一课教材承载的任务是预测故事情节发展;《不会叫的狗》则是完整呈现开头和故事情节,只缺少故事的结局。当学生通过三篇课文的学习,发现作者谋篇布局的基本思路,把预测的方法内化于心之后,再引导学生按照这种思维方式进行习作构思,把学到的预测技能运用到写作实践中去,单元习作《续写故事》便水到渠成了。
表达内化——创生进阶。有很多课文的语言表达方式对学生有直接的借鉴作用,引人入胜的巧妙构思,传神的细节描写、侧面描写,质朴清新的语言表达都应该成为学生习得和内化的重点。教师要引导学生站在“谋篇”的角度创生表达,在文本的谋篇布局中去探寻作者独具匠心的写作技巧,指导学生运用相应的表达方法,读写结合,进行小练笔,使学生习得表达。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立足阅读课堂,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有梯度的思维培养,以学段间的阶梯思维促进语文素养的提升,不仅可以为学生奠定下阶段的语文学习基础,也会使学生永远保有一颗探索的心,更加有利于知识的接受和思维的成长。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